21世纪全球人类的挑战(之四)──温室效应(潘柏滔)

潘柏滔

本文原刊于《举目》44期

 

研究全球温室效应的联合国机构IPCC(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拥有2,500多位来自世界各国的气象学专家。IPCC最近发表的全球气象变异的报告,预测温室气体(green house gases)将引致全球暖化,到了2050年,或有十亿人面对淡水不足的问题。尤其在亚洲,上升的海平线会威胁河流三角洲地区的居民,全球沙漠地带也会更 干旱,与气候有关的疾病增加,包括营养失调、疟疾、骨痛发烧和中暑等。

联合国召开了一系列的国际气象会议。1997年12月11日在日本京都,通过了重要的议定书(Kyoto Protocol),目的是从2005到2012年,“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

超过170个国家(包括中国)和欧盟都已签署此条约,唯有美国拒签。美国前任总统布什认为,此议定书要求太高,会损害美国的经济。他强调,目前科学界对于气候变化的原因尚无定论。

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却大力支持该议定书。他和布什总统,分别代表美国人的两种立场,即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张力上所持的两种态度──只有44%的美国人 认为,政府应对温室效应采取行动(在中国却是94%,中国政府正在竭力发展低排碳量的工业和能源)。因此美能源部长诺贝尔获奖者华裔能源科学家朱棣文 (Stephen Chu)要勉励美国人从中国学榜样。

包含美、中、欧、印、日、加等全球主要温室气体排放国,在2009年12月19曰 签署了哥本哈根协议草案,明定各国需努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好将全球的升温控制在摄氏两度以内。各国不但必须在2010年提报各自减碳目标,并且在未来 每两年就应检讨一次。尽管这是一份不具备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哥本哈根大会至少为下一阶段的气候变化谈判打下了基础,未来摆在各国面前的有三项任务:争取在 2010年内签署一项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启动哥本哈根绿色气体基金,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以及在更为远大的减排目标上达成一致。

全球暖化是世界公认的现象,但其原因是否与人类影响生态有关,还在争论中。笔者在前几期文中介绍过圣经的伦理原则,以帮助基督徒面对生物科技和艾滋病的挑战。本文中,笔者将讨论人作为神的管家的责任(《创》1:28,2:15)。

人类可使用地上的资源维持生命和发展文化,但是人类需要持守两个原则:

  1. 尊重神的创造,感谢这位创造者。
  2. 看重神所赐的管家责任,谨慎管理万物。

管家的责任有三:

  1. 遍满地面(fill):保持生态平衡,使地球充满不同种类的生物(biodiversity)。
  2. 治理这地(rule):开发地球上可持续供应的资源(sustainable resource development)。
  3. 看守(care for):保护生态的完整性(conservation ecology)。

让我们先来看看全球暖化与人有直接关系的科学证据,然后从圣经教导中寻找应对策略。

 

一、全球暖化与人有直接关系的科学证据

  1. 全球地面平均温度增高

世界各地的气象台、航海纪录、浮标,和在太空中的气象卫星等,都日以继夜地记录着地球的温度数据。这些经年累月的研究成果,带来全球暖化的准确资料。

譬如美国太空署(NASA)800个散布全球各地的气象台组织,早自1880年共同搜集温度记录。根据2007年IPCC的报告,从1850年至1910 年,全球有轻微的暖化,但随即冷却,所以1910年的温度回复到1850年的状态。1910年至1940年,全球地面平均温度(global average surface temperature:GAST)直线上升。然而1940至1970年间,GAST却维持平衡状态。1970年至2005年,GAST又再直线上升……

总而言之,过去100年,全球地面平均温度增加了0.74摄氏度,即1.3华氏度。这数量虽然小,但从最近的冰河时期(一万年前)到如今,GAST也不过增长了5摄氏度,相比之下,一个世纪中上升0.74摄氏度,算是相当惊人的数字了。

  1. 海平线与冰川等的改变

过去100年,全球海平线(sea level)上涨了17厘米。IPCC在2007年的报告中指出,从1961年至2003年,全球的海平线年均升高1.8毫米。美国太空总署(NASA) 在2002年发现,北极圈海洋的冰帽每年减少9%。在2000年8月,北极圈海洋居然完全没有浮冰!夏天在北美顶端航行,不再需要破冰船!两极夏天的冰封 范围,也已下降10-15%。

世界各地的冰川(glaciers)都在退缩,包括南美洲的安德士山脉(Andes),欧洲的阿尔卑斯山(Alps),亚洲的喜马拉雅山(Himalayas),新几内亚(New Guniea)和非洲的山脉。

北美蒙大拿州的冰河国家公园(Montana Glacier National Park),在19世纪末有150条冰河,至2005年只剩35条。阿尔卑斯山自1850年代至今,已有一半冰河消失。非洲肯尼亚的高山(Mount Kilimanjaro)冰河,在1912-2000年间溶化了80%。北美亚拉斯加冰川(Alaskan glaciers),有95%的冰川在1990年代中页,开始以双倍的速率融化!

1950年后,海洋温度上升。卫星和气象球测量到,大气层(troposphere:地面10公里之内)中的温度和水蒸汽增加……

总而言之,20世纪全球暖化是世界公认的事实,而原因只有两个可能:自然现象(natural causes),和人为因素(anthropogenic causes)。

自然原因,包括地球环绕太阳运行的椭圆轨道的周期性变异,影响了全球地面平均温度,正如历史中的冰河时期。但是,这些变化,都要超过一万年以上,才能对地球温度造成影响。

其次是板块构造(plate tectonics)现象。因为地块在彼此牵动,影响地势的变更,造成温度的上涨。但地块牵动的速率太慢(每年最多数厘米),无法解释温度的激升。

火山爆发可能引致局部地区的温度变异,但通常是短期性的。自然的暖流和寒流可能引起系统性的温度变迁,但是,却是周期性而非单向的温度上涨。

最后是太阳能的变异。自从1979年以来,人类藉人造卫星测量了太阳能的变异。太阳能的变异可能引起地面温度上涨,但太阳能的变异量太小,不能解释温度的激升。

既然自然现象无法解释20世纪GAST激升的原因,那么人为原因应是最大的可能性。若有一种人为的因素,与20世纪全球化地面平均温度的激升,有着直接的比例关系,那么其因果关系就可能成立。科学家相信这因素就是工业革命的副产品──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

  1. 南极冰河的同位素和二氧化碳记录

什么是温室气体?当阳光经过太空到达地球吋,70%的太阳能被地面的大气层吸收,再借着微波频率散发。地球上的温室气体就好像毛毡保暖一样,拦阻热能的扩散,使地球成为可供生物存活的温室。

除水蒸汽外,对温度有直接关系的温室气体,有二氧化碳(carbon dioxide),甲烷(methane天然气),和一氧化氮(nitrous oxide)等。这些温室气体的来源,有天然的,也有人为的。例如二氧化碳是一切生物新陈代谢的副产品,但也可来自燃烧石油或原料。甲烷来自动物的消化反 雏、湿地的细菌,或农作物,及垃圾堆的生化作用,也可来自天然气的开发。一氧化氮可由土壤细菌制造,也可以是石油燃烧或农药的副产品。

当我们将温室气体的含量,与全球地面平均温度比较,就发现两者有直接的关连。科学家在南极和北极圈钻洞,取得千万年来囤积在不同深度的冰块核心(ice core)样本,测量其中重氢和重氧同位素的含量(因之与GAST成正比,可用来探讨史前冰河时期的地面温度)。又测量其二氧化碳含量,发现大约在 1750年代的工业革命吋期之后,二氧化碳含量激增了40%。且现代的二氧化碳含量,比百万年以来任何时期都高。根据化学分析的结果,这些二氧化碳是来自 燃烧石油或原料。因而可以推算,按照当今的使用率,在21世纪,大气层中二氧化碳含量,将是工业革命之前的两三倍!见附图一(Figure 1,注1)。

  1. 粮荒、水灾和飓风浩劫

全球暖化可带来严重的旱灾,引致粮荒。例如非洲的撒哈拉沙漠,面积正在增加,沙漠以南(Sub-Sahara Africa)的六亿居民,深受其害。因全球暖化引致农作物失收和牲畜死亡,农夫的人均农产量一直下降。

海岸和江河三角洲地区里面的人口,都受到海平面上升的威胁。自1970年以来,虽然每年龙卷风的次数没有增多,但强烈程度提高,4-5级的强烈龙卷风差不多增长了一倍。

全球有3亿人和33个有数百万居民的大城市,现受到洪水泛滥的威胁。自1900年以来,这些大城市的水位最高上涨了22.6吋 (Galveston,TX,USA)。拥有千万居民的泰国首都曼谷(Bangkok),城市的地平线比水位不过高出3-5呎(0.9-1.5公尺),而 海平线却每年上涨0.1吋。加上人口的压力和地下水的抽用,曼谷每年下沉4吋。若不早加防范,曼谷在2030年就会被海水淹没。有鉴于此,泰国政府在 2007年10月,不得不将入海河流上游的三亿立方呎的河水,转注入曼谷以北的稻田。

2005年,美国纽奥良市(New Orleans)遭受了Katrina飓风浩劫,学者认为,亦与全球暖化有关。Katrina不单引致至少1,723人丧生,灾后还引发了西尼罗病毒感染 (West Nile Virus Infection),以及22种弧菌感染(Vibrio Infection,与霍乱有关的病症),甚至带菌老鼠的迅速繁殖。可见全球暖化能直接影响人类的健康。

南太平洋的岛国图瓦卢 (Tuvalu),位于夏威夷和澳大利亚之间,有一万多居民。海平线的上涨,淹没了很多耕地,使农产失收,居民生计被毁。珊瑚岛之间的清水通道,也因海平 线的上涨而消失。加上龙卷风的猛烈度增加、传染病的扩散,使这小国在2003年,向联合国发出全球暖化危机的急切呼吁,其首相Saufatu Sopoanga说:

“我们的人民生活在全球暖化的恐慌之下。对一个珊瑚岛中的小国来说,海平线的上涨和气候的恶化,是我们的全民威胁。这些威胁的逼切性和真实性,不下于恐怖组织……的攻击!”

 

二、无动于衷的四个理由

气象学家模拟1860-2000年间的全球暖化状况,发现1910-1940的暖化,大部分源自太阳能的自然变迁。而1940-1970年间的冷却,是人为的硫酸盐烟雾(sulfate aerosol,重工业的副产品)造成的。1970-2000年间的全球暖化,则几乎可以确定为温室气体的效应。

他们推测,在2100年,全球地面平均温度会增加1.1-6.4摄氏度,海平线上涨18-59厘米。

面对这些确凿的证据,基督徒反应迥异。有些基督徒甚至无动于衷,原因可能是他们有以下4种观念:

  1. 全球暖化是自然现象,并非生态危机

有些基督徒认为,全球暖化是自然现象,并非危机。不过,随着越来越多相关科学数据的出现,支持这立场的基督徒人数在减少。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两位教会领袖,John Muir和Gifford Pinchot,呼吁美国人从浪费和滥用中悔改,促使政府立法保护大自然,是为近代环保运动的鼻祖,值得我们基督徒跟随。

  1. 这世界正受神的审判,将被烈火销化

很多信徒引用《彼得后书》3:10-12,“但主的日子要像贼来到一样,那日天必大有响声废去,有形质的都要被烈火销化,……在那日天被火烧就销化了,有形质的都要被烈火熔化”,因此认为既然神会审判,用烈火销化世界,环保运动是徒劳无功的。

但实际上,在《彼得后书》3:12和《启示录》21章中所言的“被烈火销化”和“先前的天地已经过去了”,是要引出新天新地的观念。“销化”一字的原文,是 “解开”、“释放”的意思,与《约翰福音》2:19“拆毁这殿”,和《以弗所书》2:14“拆毁了中间隔断的墙”,以及《约翰壹书》3:8“除灭魔鬼的作 为”的意义最接近。

正如《彼得后书》3:7,神用洪水淹没改造犯罪的世界,神也要彻底拆毁现在的世界,将它改造成为一个可容复活的圣徒居 住的新天新地。复活的灵体与肉身虽不同,却有连续性(参《林前》15:35-54),同样,新天新地也与现今的地球及改造后的世界有连续性。天国在耶稣在 世时已降临(《路》4:18-19),却在主再来时才完全实现(《启》11:15)。所以现在的环保,与将来的新天新地并非全然无关!

  1. 不与敬拜大自然的泛神异教认同

很多异教和泛神论认为,神与宇宙合一,或神就在万物之中,因此膜拜大自然。有些基督徒因此视环保为一种敬拜。

其实圣经教导,神造万物之后,看万物“甚好”,即万物有其内在的价值。人是神的管家,不单有“神的形象”(Imago Dei),在万物面前代表神,同时也有“世界的形象”(Imago Mundi)(《罗》8:19-22),在神面前代表万物。人类存在的意义,在于与万物一同颂赞昔在永在的神。作为万物的管家,神要求我们爱惜和保护万 物,而非糟蹋。所以环保不是敬拜大自然,而是爱神、敬拜神,为神保养衪的创造物。

  1. 救人灵魂比环境保护有优先权

保罗嘱咐我们作基督的使者,劝人借着基督与神和好(《林后》5:18-20)。但这“和好”,不单是神与人之间,也包括人与万物和好,因为“借着他在十字架上所流的血,成就了和平,便借着他叫万有,无论是地上的、天上的,都与自己和好了。”(《西》1:20)

救人的福音与万物的保养,往往是不可分割的。在2004年,中美洲的岛国海地(Haiti)受龙卷风的浩劫,引致洪水泛滥和泥泻,超过1,000人丧生。其 主要原因是海地人民因为贫穷,无力购买能源材料,故而将岛上所有可防水的树木都砍伐一空,用作燃料。这现象在非洲和南美洲贫穷国家中,相当普遍。可见环保 与人命息息相关。救人灵魂固然重要,但社会关怀是传福音松土的必需品。

 

三、应对的策略

面对全球暖化的挑战,一定要减低温室气体的产生和排放。根据IPCC的前任科学评鉴主席何顿博士(Sir John Houghton,科学界与信仰界知名的基督徒)的提议,解决全球暖化的方案至少要涵盖5个方面:

  1. 能源与技术的发展

若能改进能源的生产方式和应用效率,就能减少污染环境的废物。石油不单储量有限,而且燃烧石油是产生温室气体的主要原因,因此可以考虑大力推广非石化的能 源,包括可再造的有机物(renewable biomass,如酒精),和其他废品、太阳能、水力、风力、浪潮、地心热,及原子能等。

加酒精的汽油已被广用,汽油与电力的混合动力汽车也陆续上市,建筑物和日用器材的设计和制作,开始以节省能源和效率为原则,譬如伦敦建造了用森林废物发电和取暖的新房屋。当然,还有许多其他有效的和经济的技术,等待发展和应用。

  1. 经济与生态并重

资本主义的经济系统,重在市场供应和客户需求的互动,若无政府管制,不会考虑环境保护。因此政府需要设立法规,还要给予经济上的好处──譬如美国政府的减税30%的环保法例,鼓励建造可更新的能源房屋,以及强制性减低汽油的消耗量和废气污染等。

还有广受欢迎的“旧车换现金”(cash for clunkers)计划,若民众以高油耗的旧车换取节能的新车,政府会给予3,500美元到4,500美元的补贴。 以及,在高速公路上设置专线(car pool lane),鼓励民众共乘等。

各国政府都在考虑,如何制定经济与生态并重的政策。社会各界人士,包括基督徒,应该积极参与和建言。

  1. 社区与个人的生活质素

不同地区的居民,有不同的环保方式。譬如美国地大物博,可在荒芜地带建立废物燃烧发电站(waste incinerator)。估计到2025年,美国有25%的能源取自废弃物。但如此措施,无法在人烟稠密的小国实施。再有,风力充足的小国如荷兰,可用 风力发电,但其他国家未必有同样的条件。

现代人的生活,讲究舒适和效率,但也要顾虑到环境卫生。基督徒更应该为神照管地球,尽量开源节流,重生再造废品,过简朴的生活。

  1. 短期与长期性计划

市场供求量的平衡和政府的措施,可以解决一些环保问题,但要解决全球暖化问题,需要长期性的计划。何顿爵士用航海船只作比喻,说明这个问题:若科学技术是发 动的引擎,市场经济就是推进器。这航船还需要一个决定方向的舵,和掌舵的人。否则必会因无目标而触礁。因此我们亟需一套切实可行的环保计划,综合经济、科 技、生态、社会制度、能源安全、生活质素等因素。而且,不单在各个地区执行,也需要国际性的合作。

  1. 国际性的合作

若先进的国家能领导全球减低温室气排量,势必会鼓励发展中国家。根据《京都议定书》的“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富国可资助发展中国家的减排项目,帮助自己达到减少碳排放的指标。这些项目包括风力发电机、从下水道获取甲烷,以及过滤工厂烟囱内 的有害工业气体等。

中国已成为《京都议定书》的明显获益者,在低碳技术领域,收到巨额美元投资。中国获益最丰的领域是工业气体减排项目,因为全球生产氢氟烃(制冷剂副产品, HFC)的工厂大多在中国。

中国也正在高速发展能源技术,平均每星期建造一个十亿瓦特的发电站。欧盟正与中国合作,筹建高回收、低排碳的烧煤发电厂,这是一个国际性合作的例子。

 

结论

代表福音派基督徒心声的《洛桑信约》(Lausanne Covenant,1974)中,有如下声言,强调了基督徒的社会责任:“我们确信,上帝是全人类的创造者及审判者,所以我们应当共同负担起他对人类社会的公义及和好的关注,以及对那些受各种压迫的人的自由的关注。因为每个人都是 按上帝的形象造的,不论种族、宗教、肤色、文化、阶层、性别或年龄,每个人都有内在的尊严,所以应当受到尊重及服事,而不应受到剥削。我们在此表示忏悔, 因我们忽略了社会关怀,有时认为布道与社会关怀是互相排斥的……无论何处有罪恶与不公正的事,我们都要勇敢地斥责。当人们接受基督时,他们就得以重生,进 入他的国度;他们不仅必须努力在这不义的世界中彰显上帝的公义,还要传扬他的公义。我们所宣告的救恩,应当在个人生命和社会生活各方面都改变我们。信心没 有行为就是死的(《徒》17:26, 31;《创》18:25;《赛》1:17;《诗》45:7;《创》1:26-27;《雅》3:9;《利》19:18;《路》6:27, 35;《雅》2:14-26;《约》3:3, 5;《太》5:20;6:33;《林后》3:18;《雅》2:20)。

求圣灵感动我们,看到21世纪全球人类面临的挑战,包括生物科技、艾滋病和全球暖化的危机,也鼓励和装备我们,在社会中做光做盐,使我们“在这弯曲悖谬的世代,作神无瑕疵的儿女……显在这世代中,好像明光照耀,将生命的道表明出来。”(《腓》2:15b-16a)

 

参考文献:

  1. Global Warming, Climate Change and Sustainability, John Houghton, January 2007, The John Ray Initiative.  http://www.wheaton.edu/CACE/resources … nearticles/GWHoughton.pdf
  2. Christians, the Care of Creations and Global Climate Change, ed. Lindy Scott, Pickwick, Eugene, OR, 2008.

 

作者来自香港,现任教于伊州惠敦大学生物系。

延伸阅读:

21世纪全球人类的挑战(之一)──生物学与伦理学的新发展 http://behold.oc.org/?p=4059

21世纪全球人类的挑战(之二) ——生物科技的挑战  http://behold.oc.org/?p=3964

21世纪全球人类的挑战(之三)——艾滋病的挑战及相关伦理 http://behold.oc.org/?p=3887

 

 

1 Trackback / Pingback

  1. 哀哀地球,生我劬劳——谈环保的起步 | 举目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