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人將來如何?(潘儒達)2018.12.12

潘儒達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18.12.12

 

“這人將來如何?”——彼得的靈命功課

不同於其他福音書都以耶穌復活向門徒顯現並交付傳福音的大使命作結,《約翰福音》在20章,復活的基督讓門徒受聖靈及下達“照樣差遣你們”的使命後,又加上了21章耶穌在提比哩亞海邊向門徒顯現的記載。

這一章的重點無疑在彼得身上。除了前半章耶穌在黎明前顯現時對彼得的反應有較多細膩著墨外,後半章更聚焦在耶穌和彼得的三問三答對話——並不是因為無所不知的耶穌還需要確認彼得是否愛祂,而是透過3次詢問,耶穌讓曾3次否認祂而後又懺悔痛哭的彼得再一次確認自己愛主。

因此這是一個醫治的過程:耶穌的3次肯定和託付使彼得從失敗後的自我否定再次被建立。這時的彼得應該是在靈命的高峰,沒想到他在從耶穌的預言確認了自己愛主認主跟隨主乃至犠牲的未來後,回過頭看見十二門徒中的另一位“優等生”約翰,卻問了一個被耶穌責備的問題:“這人將來如何?” 問題背後的思維不能確定,但似乎顯現出一種比較的心態。

 

這人將來如何?——基督徒的靈命功課

豈止彼得如此,和別人相比競爭、甚至產生“瑜亮情結”的現象不只普遍存在於世俗世界,連基督徒、傳道人、甚至教會之間也往往無法避免。

同時受洗,為甚麼他很快受邀接任小組長,而我最多只能幫忙打雜?為甚麼他老是擔任帶敬拜、教成人主日學等有“體面”的服事,我卻長期在兒童主日學中與小孩為伍?為甚麼在長執會中,她的意見總是受到更多關注?為甚麼同時從神學院畢業,他的牧會生涯比我順利,得到更多的肯定尊重?甚至教會間也被如此比較:這間教會規模很大、蒙受神的祝福;那間教會長期處境艱難、只能辛苦維持……。

在比較中勝出的,無形中就容易驕傲,而被比下去的則很難避免不甘與嫉妒。這些比較使人掙扎受傷、導致主內肢體間彼此競爭,甚至造成分裂衝突、阻礙教會合一。這種“別人如何”的比較心態十分普遍,是一個極難學習的屬靈課題。彼得的例子讓我們看到,連一個願意為主活為主死的人仍無法避免和隱藏的“假想敵”作比較。

 

比較與競爭的由來

這種比較甚至競爭的心態,根本上是從墮落以來,人肉體罪性的自然反應。始祖在墮落過程中顯明的自我中心和想自己作神的驕傲,不斷在後來的人類社會中重現。即使我們這些已經歷救恩的新造人(參《林後》5:17),仍然不可避免地活在與肉體情慾相爭的掙扎中(參《羅》7:14-25)。我們應當心存警覺,認知與面對自己有限軟弱的事實,放下比較和競爭的心態、誠心接受自己的景況和欣賞別人的成就——這是每個基督徒窮極一生都要學習的屬靈功課。

令人擔心的是,現今世界受進化論影響,強調競爭帶來社會進步。這觀念雖源自西方,但當代華人社會中的競爭意識與其激烈程度卻已遠遠超越西方社會,結果教會也不知不覺被影響,以致有些牧者會有“我們要和別的教會作良性競爭”這種言論。不論以競爭為動力對社會的影響究竟是正是負,我要問的是,這真的會對教會帶來良性的影響嗎?

事實上,當我們有成就時,心裡就容易產生驕傲,而驕傲常是墮落的開始。上個世紀的一個亞洲國家,其教會在福音事工、教會增長和宣教動員都有極大增長。我在神學院進修時,就曾親耳聽到從該國來的講員在週間崇拜中大肆誇耀自己國家教會的成就,進而責備嘲笑西方國家教會的没落。同為亞洲人的我,為這位牧師的態度感到極度羞愧。

除了人性或世俗的影響,某些流行的末世觀也有推波助瀾的作用。聖經教導我們,一個忠心持守真理到底的基督徒在永恆裡必有從天上來的獎賞,正如保羅在《提摩太後書》4章8節的宣告:“從今以後有公義的冠冕為我存留。”但問題來了:在永恆裡每位神兒女的獎賞究竟是有差等、或者所有獎賞都一樣?

有些聖經學者認為末世的獎賞有差等,主張一個人在世上服事的努力及果效,是永恆裡獎賞多少的根據。曾聽一位資深牧師說,他牧會成功的密訣在於教導信徒這樣的獎賞觀,如此能鼓勵會眾拼命服事以獲取較高的獎賞,教會就不缺人服事了。更有一位牧師在講台上宣告他在異夢中遊天堂的經歷,看到那裡人人住不同的房子,住房大小和好壞取決於在世上服事熱心的程度;尤其是在地上為建堂拼命奉獻的人,所住的房子最為豪華舒適。

這類的教導是否真能鼓舞信徒努力服事奉獻呢?也許是,但它有很大的負作用:人們會以為得永恆的獎賞就像人間的運動比賽一樣,是在和別人競賽,一定要勝過別人才能得錦標,而競爭、驕傲、嫉妒、分裂等心態就此產生了。

 

澄清“獎賞觀”的迷思

神學上永恆獎賞有無差等固然各有立論依據,但如果服事行善是為了得更多獎賞,我們已經在不知不覺中把一般宗教的功利取向帶回到強調恩典的基督信仰中了。即使將來的獎賞有差等,我們服事的動機仍應單單本於愛。神先愛我們,將祂的愛澆灌在我們的身上,我們被基督的愛激勵而願意以愛來服事祂作為回應,這才是純潔的服事動機。

其實人與人之間、牧者與牧者之間、甚至教會與教會之間要評估誰的成就大是非常困難的。我們常引用世界的標準如各種數據來作評估,但這些標準真的客觀、真的符合永恆的價值嗎?

過去兩年我去南美基督神學院巴拉圭校區授課。相較於北美,南美的華人移民較少且分散在不同的國家,因此在南美建立華人教會固然不容易,要找到合適的傳道人來服事則更是困難。有位上我課的地區教會牧師在知道我服事的教會有一千多會眾時,有點難過地表示:“你們教會真是成功,有那麼多會眾。

”我想了想回答他:“我所在的區域華人超過10萬人,1千多還不到2%的人口比例;你的教會有100人,佔當地4000華人人口比例2.5%。從這點看,你的教會比較成功。”

上述的例子顯示其實比較是無法客觀的。當我們羨慕主日台前的敬拜領袖時,更應該感念默默在後廚供應超過百人飯食的同工;若欽佩別人能把聖經信息講得高深有水平,也許最後會發現,能把高深信息講得簡單而使一般會眾都明白是更加困難的。哪一項事工更重要?哪一種恩賜更有用?保羅在《哥林多前書》12章已經回答得很清楚了。

再深入思考,難道神是以世俗成果來評估我們的價值嗎?《馬太福音》25章中,神沒有按照僕人所賺銀子多少來評斷成敗,而是看他們是否良善忠心。保羅也在《哥林多前書》4章1-2節講到:“人應當以我們為基督的執事,為上帝奧秘事的管家。所求於管家的,是要他有忠心。”神對我們的要求是忠心,而不是任何外在的體面或成就。

根本的問題是,永恆的獎賞中最寶貴的是甚麼?一頂用華麗程度來分別等級的冠冕?一幢比別人舒服寛敞的房屋?一個更靠近神的座位?其實相較於所有可想像的外在獎賞,最寶貴的獎賞和基業應是神自己,而這並不是靠個人的努力、乃是單單倚靠耶穌的十架救恩來成就。我認為這個獎賞對所有忠心持守信仰到底的神兒女是沒有區別的。

如果最寶貴的獎賞都沒有區別,其他次要的就算有差別又有甚麼了不起的?其實得天上的獎賞,不是靠在競賽中勝過別人,而更像是每個人在跑一條專屬自己的路程,成功跑完就得到,不需要和別人比較彼此的路程及獎賞有何異同。基督徒之間應該有的關係是:各自在跑自己的路程中,沒有互相比較或“勝敗”的意識,而是和其他主內肢體彼此鼓勵扶持。

 

操練舉目仰望

以上的信念說來容易做來困難,因我們還勝不過肉體、避免不了世俗價值觀對我們的影響。我們應求神給我們一個能超越世俗局限的屬天價值觀,好像保羅在《腓立比書》3章提到的,他以認識基督耶穌為至寶,為得著祂而看地上萬事如糞土。這種眼界真是難得,我們需要常常到神面前,求祂讓我們看見擁有祂有多美好、多寶貴,使我們不再輕易被世俗這些表面迷人的事物所吸引,而能將眼目專注在耶穌上。

耶穌為我們留下了一個榜樣,祂的謙卑捨己活生生顯明於福音書每個章節。保羅在《腓立比書》2章勸勉教會同心合意時,簡潔描繪出耶穌的虛己順服,要他們以耶穌基督的心為心;在第4章更進一步勸勉兩位女執事在主裡同心、勉勵教會其他同工協助消弭分爭、叮囑大家要思念屬天的美德。比起世上的名利權勢甚或在教會中的地位風光,這些德行更寶貴、更值得追求,也不會帶來比較和紛爭等副作用。

 

回歸“唯獨恩典”

2017年普世的更正教會慶祝改教500週年時,宗教改革的5個唯獨一再被提起。其中唯獨恩典的教義不該只應用於得救上,也該應用於在得救後所有新生命的表現——內在生命的更新、外在生活的見證、在社會上事業的成就、在教會中服事的成果——都本源於上帝的恩典。並非要否定我們自身的努力,而是要認知神恩典扮演最關鍵的角色——如果沒有神的恩典,我們的一切努力終歸徒然。當我們能體會唯獨恩典的真義時,才能從互相比較、為成就自滿、為失意沮喪、以及競爭與分裂的網羅中走出來。

 

作者現任波士頓郊區華人聖經教會牧師。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