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不“知道”?–“橄欖山講論”之思(徐振強)2019.03.02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19.03.02

徐振強

【編者按:關於希臘文的兩個“知道”,學者有不同的見解。聖經中兩個字有時似乎可以通用,或意義可以互換。本文作者著重於“橄欖山講論”中二字的細微差別,以幫助讀者更深地理解這段經文,供大家思想。】

《馬太福音》24-25章,記載了耶穌給門徒們最後一次的教導。這一個教導被聖經學者稱為“橄欖山講論”。“橄欖山講論”主要的內容是耶穌預言祂第二次降臨前的預兆。對今天的信徒而言,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教導,但是卻容易被很多人誤解或忽視。

除非我們仔細查考這一段經文的希臘原文聖經,否則很難發現在這一段經文中,耶穌用了兩個不同的希臘字,來表達“知道”這一件事;而這兩個希臘字卻都被翻成中文的“知道”和英文的“to know”;因此,大部份信徒在讀經時無法讀出其中的細微差別(nuance);而其間的精微玄妙之處又很難被中文或英文翻譯出來;因此必須透過嚴謹的譯經,才可以開啟其中的奧祕。

筆者欲通過分析耶穌所用的這兩個不同的希臘字,嘗試進一步了解“橄欖山講論”,幫助基督徒在永恆的光照之下,今世活得更加有目標,成為合神心意的人。

一、一個警告

“橄欖山講論”開始於耶穌給門徒的警告。

大多數人讀到《馬太福音》24章1-2節的時候,常常會有一個疑問,即門徒把殿宇指給耶穌看之後,耶穌為什麼會突然地對他們說:“你們不是看見這殿宇嗎?我實在告訴你們:將來在這裡,沒有一塊石頭留在石頭上不被拆毀了。”

單從《馬太福音》上下文,我們無法找著令人滿意的答案。但《馬太福音》、《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對這一件事的背景卻有記載。

我們細心比較三處經文的不同之處,我們會發現,原來門徒們不只是把殿宇指給耶穌看看而已,他們帶著一種不討神喜悅的心態。

首先,在他們之間,“有人談論聖殿是用美石和供物妝飾的”(《路》21:5);接著,他們“把殿宇指給祂看”(《太》24:1);最後,他們說:“夫子,請看,這是何等的石頭,何等的殿宇!”(《可》13:1)

如此看來,面對聖殿的壯觀華美,門徒們忘了耶穌在不久之前為耶路撒冷所發出的嘆息。(參《太》23:37-39)

這個世界上的一切榮華富貴都會過去!就好像當時那一座何等華美的殿宇,那一座原本應該是萬民禱告的殿,卻被人變成了賊窩的殿宇(參《太》21:13),而且有一天沒有一塊石頭留在石頭上,不被拆毀的!

其實,我們的屬靈光景也許比當時的門徒好不到哪裡去:我們不是常常忘了神話語對我們的警告,而去羡慕和倚靠世界上的榮華富貴嗎?

二、3個問題的反應

當門徒們聽見耶穌這個嚴重的警告之後,他們原本興奮的心情變得非常的沉重。他們心中有一些問題。一直等到耶穌帶領他們來到橄欖山上,坐下之後,他們才暗暗地近前來,問了耶穌3個問題(參《太》24:3):

  1. 什麼是聖殿被拆毀的時候?這是一個關於時間的問題。
  2. 什麼是耶穌第二次降臨前的預兆?這是一個關於預兆的問題。
  3. 什麼是世界末了的預兆?這個問題也關注的是預兆。

“橄欖山講論”就是源於耶穌回答門徒的這3個問題。這3個問題也是歷世歷代信徒心中的問題。尤其當基督徒在生活中面臨苦難時,常有這些問題。

就地理位置而言,橄欖山(The Mount of Olives)要比聖殿山(The Temple Mount)高過大約300英尺。因此,從橄欖山上就可以總覽整個耶路撒冷城和聖殿。先知撒迦利亞曾經預言彌賽亞將要降臨在橄欖山上,他說:“那日,祂的腳必站在耶路撒冷前面朝東的橄欖山上。這山必從中間分裂,自東至西,成為極大的谷。山的一半向北挪移,一半向南挪移。”(《亞》14:4)

所以,橄欖山上的地理位置,再加上舊約指著它的預言,就使它成為講論未來將要發生的事情的“適當”地方。

三、兩個知道的教導

我們先來了解這兩個希臘字的含義。

  • γινώσκω)是一種經過個人經歷和體驗之後所產生的知道(“to learn by experience”);它也被用來表達男女之間性上親密的關係(中文聖經將它翻成“同房”,參《太》1:25)。
  • οἶδα)是一種經過個人觀察和思考之後所產生的知道(“to know by insight, by reflection”)。

以下是在《馬太福音》24章1節-25章46節中,這兩個“知道”所各別出現的經文。

知道γινώσκω)與知道οἶδα)來看橄欖山講論

  1. 主再來,在知道上的急迫性

在“橄欖山講論”中,耶穌一共用了6個比喻,來解釋祂第二次降臨前和世界末了的預兆。這兩個“知道”只出現在前面的5個比喻,卻沒有出現在最後一個比喻(綿羊山羊的比喻)。可見,前面的5個比喻中的教導都是我們應該現在“要知道”的,“要警醒”的,和“要預備”的。但等到最後一個比喻中的景象來臨(25:31),我們才“去知道”、“去警醒”、“去預備”的話,一切就太晚了。

(注意:“警醒”和“預備”這兩個字和“知道”一樣,也都沒有出現在最後一個比喻中。)

  • 主再來,在時間上的不可知道

除了24章50節之外,耶穌都是用“知道”(οἶδα)這一個字來表達對主再來時間上的不可知性。(參《太》24:36、42-43,25:13;《可》13:32-33、35)

從這裡可以看出耶穌一再強調的:無論我們多麼努力地去觀察或思考,關於主再來的時間,我們還是一無所知。

但很遺憾,教會歷史上有很多在這一方面自稱有見識,事實上卻愚拙的人,這提醒我們:錯誤的釋經,將會導至錯誤的理解,而錯誤的理解將會導致悲劇的結局。

  • 再來,在現象上的可知道

無論是在“夏天近了”(24:32),“人子近了,正在門口了”(24:33),“洪水來了”(24:39),還是“家主若知道幾更天有賊來,就必警醒,不容人挖透房屋”(24:43)等經文中,耶穌都是用“知道”(γινώσκω)這一個字來表達。(參《可》13:28-29;《路》21:20、30-31)

這就是耶穌強調的另一個屬靈真理:關於主再來的一些現象和兆頭,我們要超越在頭腦上,藉著觀察和思考所得的“知道”(οἶδα)進入透過經歷和體驗所得的“知道”(γινώσκω)。千萬不要像挪亞那一個世代的人,在“不知不覺”(不“知覺”(γινώσκω))中,被洪水沖去而滅亡了。

  • 主再來,在知道上的顯露性

耶穌說:“因為掩藏的事,沒有不顯出來的;隱瞞的事,沒有不露出來的。”(《可》4:22)

保羅說:“各人的工程必然顯露,因為那日子要將它表明出來,有火發現,這火要試驗各人的工程怎樣”(《林前》3:13)。保羅又說:“因為我們眾人必要在基督台前顯露出來,叫各人按著本身所行的,或善或惡受報。”(《林後》5:10)

當主再來時,我們對主的“知道”和主對我們的“知道”,就好像那掩藏的事,那隱瞞的事,都要在基督台前“顯露”出來,好叫各人按著本身所行的,或善或惡受報。

在十個童女的比喻中,耶穌對那五個愚拙的童女說:“我實在告訴你們,我不‘認識’‘知道’(οἶδα)你們。”這就是說:當我們對耶穌沒有在生命上,透過經歷和體驗所得的“知道”(γινώσκω),當主再來時,祂對我們就沒有在頭腦上的“知道”(οἶδα)。

在才幹的比喻中,這一個又惡又懶的僕人,他竟然大言不慚地用“知道”(γινώσκω)來表達他對主人(耶穌)的認識;並且他這一個“知道”的結論是:他的主人是一個忍心的人(嚴厲的人)(參《太》25:24)。他的主人對他的回答卻是:“你這又惡又懶的僕人,你既知道(οἶδα)我沒有種的地方要收割,沒有散的地方要聚斂,就當把我的銀子放給兌換銀錢的人,到我來的時候,可以連本帶利收回”(《太》25:26-27)。

這個比喻告訴我們:一個頭腦上的“知道”(οἶδα)必須加上實際的行動作為,才能成為一個人經歷上的“知道”(γινώσκω)。正如雅各所說的“虛浮的人哪(愚昧的人哪),你願意‘知道’(γινώσκω)沒有行為的信心是死的嗎?”(《雅》2:20)

結論

一個合神心意的基督徒生活,必須是在永恆的(末世的)光照之下,過今世每一天的生活。求神幫助我們,不再只停留在頭腦上的“知道”(οἶδα);而是進入生命和經歷上的真“知道”(γινώσκω)。

作者來自台灣,現居美國,在華人教會牧會。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