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校园到批货中心(苏傅丽秀)2019.06.22

本文原刊于《举目》91期和官网2019.06.22

苏傅丽秀

 

1978年,葛忠良牧师(Rev. Siegfried Glaw,海外基督使团宣教士),从台湾返回德国述职。原定次年回台湾,但因看见一大批越南难民涌入德国,其中99%是华人,热爱华人的他就留在德国,关心难民及还在草创阶段的华人教会和查经班。

他了解中文书籍对侨居国外的华人的重要性,所以到处收集中文书籍,存在他的厢型车中。他开着厢型车,去往西德华人较多的城市,供人免费借阅。这个流动汽车图书馆,滋润了许多华人干渴的心田。

关心欧洲华人新移民的,不只是葛忠良牧师一人。我们亦见过多位!

 

三位老人

从2010年开始,我们夫妇到过欧洲多个城市,借着培训、旅游,了解当地华人留学、移民的生活。欧洲学费比美国便宜很多,有些国家甚至免学费,所以有很多中国学生涌进欧洲。加上欧盟成立后,只要进到其中一个国家,就可以在欧盟国家随意走动,因此欧洲吸引了不少来自中国沿海城市的新移民。

9年前第一次到德国,遇见两位美国底特律通用汽车公司的退休总工程师。其中一人的太太,是大学中文教授,也一同来到德国。

3个老人家年龄加起来,超过220岁。一般人到了这把年纪,不是在家含饴弄孙,就是出外旅行,尽情享受生活。然而他们却来到德国东部城市Dresden,租了一间小公寓,目的是关心附近大学城的华人学生,为青年学子预备一个家。

我们去那里住了一个礼拜。有一天一大早,就看见其中一位老人,背着背包,迈著缓慢的步伐,出去买食材。原来,周末又有一些学生要来他们家聚餐、聚会并过夜。老太太的拿手菜,是“德式猪肘”卤大白菜。年轻人配着白饭,能把两大锅菜吃得见底。

我们去拜访了他们附近的一栋大楼,两层全部是中国学生。他们先修德文,通过语言考试后,再正式申请大学。孤单、想家、文化差异大、德文又那么难学……很多年轻人自暴自弃,男女关系也很混乱。

谁来关心他们?谁来帮助和鼓励他们?这几位老人,就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他们。老人把自己的家布置得很温馨,客厅书架上,有很多中文基督教书籍。年轻人随时可以来访,甚至过夜。他们无法跟国内父母讲的心事,都可以向老人倾诉!

就这样,老人挽回了很多颓废的生命,帮助许多年轻人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直到80高龄,他们才再度退休、回到美国。还有一位,则安息了。

 

年轻夫妇

我们在德国另一个城市Chemnitz,遇见一对结婚不久的年轻夫妇,来自四川。为了照顾那些离乡背井的学生,他们虽然已经毕业、找到工作,却特意把家安在校园附近。学生们走路就可以到他们家。

招待学生吃饭是免不了的。麻辣干面、老干妈拌面等,大家都吃得津津有味。我们常看见他们开一辆小车接送学生。他们殷勤、主动、喜乐的心,使我们深受感动。他们谦虚地说:“过去,别人也是这样照顾我们的。”

 

沙漠绿洲

维也纳,华人也不少。这10多年来,从中国沿海过来许多新移民,年龄、文化等,都与学生差距很大。这些新移民刚开始时做餐馆,后来有人开始转行开商店——服饰店、鞋店、小杂货店……当地的教会,因而有了来自大江南北、各行各业的人。

斯洛伐克首都布拉迪斯拉发(Bratislava),则有一个华人货品批发中心。你所能想到的东西,在此都可以找到——服饰、杂货、玩具、室内装饰品、五金……应有尽有。商家工作时间很长,竞争也大。

一个主日晚上,我们与当地几个商人弟兄一起晚餐。他们满怀感恩地告诉我们,维也纳华人教会、布达佩斯华人教会,非常关心他们这些异乡客,总是在主日下午,开车1-2个小时来此,趁着他们买完货品,把他们聚集起来,一起吃晚餐。然后一起崇拜,并谈谈他们的生活情况及实际需要。虽然只有短短几个小时,对他们却犹如沙漠绿洲。

 

中东难民

3年前,我们去拜访匈牙利布达佩斯华人教会,来到奥匈边界,看见车堵得很厉害。原来,不久前,在关口查到几十个偷渡难民死在货柜车里。自此,海关对入境的大巴士及货柜车,检查得十分严格。

那时,适逢中东难民从希腊半岛上岸,大量涌入匈牙利。当我们的车子进入布达佩斯市区,只见火车站里外坐满难民,火车站前的空地搭满帐棚。地下室、月台,也被难民占据。火车只好停驶。

我们恭逢其时,亲眼看见如此汹涌的难民潮,也看见大型车辆从布达佩斯,经过奥地利,把难民送往德国(其他国家不愿、也没有能力接纳这么多人)。德国总理默克尔接纳了他们。其后,她个人及国家所付出的代价,难以估量!

 

个个辛苦

我们在布达佩斯一个比较偏的区域,住了1个礼拜。华人在此先后开了两个货品批发中心,比斯洛伐克首都的更大。该区因而成为华人密集的地区。周边大小华人餐馆、理发美容、糕饼屋林立。商家之间的竞争非常大!

当地华商的孩子,多半在年幼时就送回国内,一方面是因为父母事业忙碌,无法照顾,一方面也是不信任匈牙利的教育。孩子小学毕业后,再接回来,然后多半送到英语系统的私立学校。

孩子高中毕业后,家境好的就去美国、加拿大、英国或奥地利等留学。那些留在匈牙利上大学的,则以读商业为主,目标就是开店做批发商,自己当老板,钱赚得多、赚得快……

我们目睹华人在东欧的状况,个个十分辛苦。

 

中年赴欧

我们在布达佩斯,听到一个感人的故事——1998年,有一对中年夫妇,卖掉在美国芝加哥郊区的高级西餐厅,来到布达佩斯,在四虎市场(第一个中国批发货品商场)及附近商场,关怀华商。

几年后,有人接替了他们的工作(可能是布达佩斯华人教会的前身),他们又搬到塞尔维亚(Serbian)的首府贝尔格勒(Belgrade),到各个市场去寻找华人,关心忙碌的小华商。2007年,先生因病安息,太太又前往克罗地亚(Croatia)、波黑(Bosnia and Herzegovina)这两个小国家,到华人市场,一家一家去寻找需要关心的人。

这些小国家,原本属于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在上个世纪90年代,南斯拉夫解体时独立。你可知道,就在这些遥远的国度,有许多华人孤单地为生活而奋斗著!同时,还有一些可以享清福的人,离乡背井到这里,默默地、一个个地寻找需要关心、帮助、陪伴的人。

 

视频查经

今年3月,我们拜访了几位在雅典做批发商的华人。雅典华人批发商集中在一条街上,商店外观似古蹟,却年久失修,里外破旧,好可惜!

欧洲各地华人新移民,工作、生活形态、心境等,似乎都十分类似。他们脸上,总是露著一丝的忧郁。这么辛苦的日子,他们仍然愿意留下来,使人不禁要问:为什么?

几年前,美国的一位专业人士,提早退休,在加州湾区牧会。再次退休之后,到维也纳华人教会牧会六、七年,又在雅典几年,关心华商,与他们作朋友。即使他现在已经回到美国,每两周仍有一个晚上,带领华商视频查经。

参加查经的华商有八、九个人,总是在商店打烊后,顾不得晚餐,聚集在一个店里,与老牧师视频查经。那次我们去拜访,刚好碰上他们视频的时间。老牧师已经年逾80高龄,声音仍然铿锵有力,留给我们很深的印象。

 

尾音

这几年,我们看到很多人、听到很多故事——有人放下舒适的环境,离乡背井,来寻找、关心、陪伴青年学子、孤独的商人,以及无数被自己国家、朋友甚至亲人逐渐淡忘的人!

这使我重思:在我生命的“余晖期”,我将如何重新点燃生命的火焰,为他人发出更多的光和热?

 

作者早期在台湾校园福音团契事奉,1990年随着夫婿苏桂村牧师,到纽约新城归正教会事奉,直至近年退休。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