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人吃饭的神– 一只火鸡引发的思考(陈世贤)2019.09.10

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2019.09.10

陈世贤

一只火鸡,温暖了一位神学生

一年前,我一人赴美求学。一开始,什么都觉得新鲜:课堂上与东亚有别的教学方式、清幽又充满野生动物的居住环境、美国人对我亲切的问候……但离乡背井久了,渐渐想念起远方的家人朋友。每次美国人问我是否怀念家乡的食物,我都告诉他们我不挑嘴,想念的是人!上帝仿佛也知道我心中的思念之情,竟每晚让以前的熟面孔在我的梦境中轮番登场!

很快地,感恩节到了,老师同学纷纷回家团聚。相比之下,此时只身在宿舍的我,内心的寂寞仿佛被放大了数倍。恰巧有位华人教会的弟兄知道我没地方可去,于是邀请我与他们家庭一起过节。这要是在我家乡,我绝对不好意思去打扰人家团圆,但现在我既没其他去处,又一想大家都是主内家人,于是就应邀赴约,并感谢他们愿意敞开家庭接待我。

令我料不到的是,那顿晚餐竟成为我极大的支持,温暖了我的心。当晚我们只是一起吃饭,聊聊生活琐事,跟小孩玩,也没做什么特别的事,但我觉得心中某处空缺被填满了。我不晓得到底填补它的是孩子的笑容,主内家人的爱心,还是晚餐……也许,是那只象征感恩节的火鸡也说不定!

一位好客的上帝

圣经开头写着:“起初,上帝创造天地。”(《创》1:1)我们的神是创造天地的神,祂不是在孤独中创造,更不是因孤独而创造。马丁•布伯(Martin Buber)在写下著名的“起初,有关系。”(In the beginning, there was relationship.)时,他大概没有意识到这与基督教对上帝的认识多么吻合:在创世以前,我们的三一上帝就已活在一个爱的团契中(参《约》15-17),父、子、圣灵在爱的关系中彼此敞开着、彼此专注著、彼此深爱着。

上帝既是三、亦是一,这大概是基督教神学中最深奥之处了吧!毕竟明明是“一神”的位置,怎能塞得下“三位”呢?但是,正是因为这无法以数学或逻辑理解的“三一神”,超越了我们的想像力,使我们这些按祂的形象受造之人,在面对他人之时,能做到“虽然经过计算,我觉得我无法再负荷了,但事实上我永远都有足够的空间容纳你”。

上帝这开放自己的特性,延伸出的结果是:祂创造了一个与祂有别的物质世界来爱。爱需要有对象(他者),否则就只是自爱。然而,一位无限大又无所不在的上帝,是如何自我限缩以至于腾出空间使世界得以存在,这也是令我们费解的问题。

爱的逻辑超越了数字,也超越了空间;爱的上帝开放自己的空间,显明祂的“好客”,祂欢迎我们加入祂爱的团契。而上帝如何向我们彰显祂的慷慨呢?答案之一就是请我们吃饭!

款待作为好客的手段

上帝是一位喜欢我们在祂的居所吃饭的上帝。在旧约的古近东世界中,“好客”的表现就是照顾陌生人或旅客的需求,诸如提供生活物资、休憩空间等。其中一项必有的款待方式,就是与对方一同用餐。(注1)

在伊甸园中,亚当从这位好客的上帝得到的第一个祝福,就是“园中各样树上的果子,你可以随意吃。”(《创》2:16)在摩西五经中,记载着上帝吩咐祂的百姓在祂面前享用他们的祭品(参《申》12:18)。当耶稣来到这世上,祂跟形形色色的人一起用餐,在祂那里,身份悬殊之人彼此相遇。

细看《路加福音》,我们就会发现,税吏撒该、有罪的女人、法利赛人西门、耶稣的门徒与众人等,无论当天是谁请客,故事的主角似乎都是耶稣;无论这些人原先的身分是什么,他们在耶稣处都得到的一个新的身分:耶稣的客人。(注2)

与耶稣一同吃饭的高潮,显然就是“五饼二鱼”,这是唯一一个四卷福音书均提及的神蹟。未计算在场的妇孺,耶稣不但喂饱了五千男人(参《太》14:13-21;《可》6:30-44;《路》9:10-17;《约》61-14),还剩下12篮的零碎。这似乎表明在祂那里永远都有充足的食物,可以供给那些尚未来的人。我们身为祂的门徒,永远都不必担心我们所服事之人会把耶稣给“吃垮”。

有趣的是,在“最后的晚餐”中,耶稣连预言自己的再来,都是谈及祂将暂时不与大家一起吃饭,直到将来在上帝国中再度一同筵席(参《路》22:16)。而圣经描绘信徒最终的完美结局,就是有一天我们将赴羔羊基督迎娶新娘(教会)的宴席,与上帝共餐(参《启》19:9),并且在从天而降的圣城中,我们随时可以享受生命树之果实以及生命河之水(参《启》22:2、17)。

好客的上帝乐意为祂的客人花费时间及注意力,款待祂的客人。当我们邀请别人与我们一同用餐时,就是具体地跟随这位上帝、效法祂、做讨祂喜悦的事。

我想,那晚温暖一位学子之心的也许是那只火鸡。更具体地说,是上帝的爱,借着那愿意敞开、欢迎我的家庭所预备的火鸡,临到了我的身上,填补了我心中那只有上帝的爱可以填补的空洞。

当我们在跟随这位好客的上帝、敞开自己接待他人时,不用担心自己剩下的空间会不够,因为有三一上帝那超越数字计算、超越理性衡量的容纳力;不需要担心耶稣的爱不够我们与那些新来的客人分享,因为在祂那里永远有余。

请你吃饭同你吃饭

几个月前,我参与了东亚区的青年洛桑(Lausanne)会议,从一位来自澳门的姐妹那里,听见了一个美丽的故事:她与家人每礼拜六傍晚接待约12位、年龄在4-12岁之间的孩子,来家里过夜。他们会一起去买菜,再一起煮饭、用餐,第二天她再把孩子们送到教会去与家长们会合。

她做这件美事已经持续了7年之久,我讶异是什么动力支持着她,使她能持续付出?她回答:“就是把小孩子们看成家人,我是跟他们一起生活,一起成长的。看到他们成长、成熟,这就是支持我的动力。”原来,好客的真谛就是如此的单纯——我们所摆上的一切不为别的目的,只要对方好,并且我们能与对方待在一起,就心满意足。

亚斯柏里神学院(Asbury Theological Seminary)的伦理学教授Christine Pohl在论到好客精神时,提醒到除了分享我们的食物之外,操练好客、欢迎他人最重要的关键,就在于给予对方我们完全的注意力(full attention)。(注3)身在富裕资本世界的我们,所拥有的物质资源以及金钱都足以使我们分给需要的人。但我们未必愿意付出宝贵的时间。相反的,我们以奉献、捐赠来取代了亲自的陪伴。

然而,耶稣那不顾众人的阻止(大家大概是觉得耶稣忙,想替祂省事),停下、叫瞎子巴底买来并与祂对话(参《可》10:46-49),以及要人不要禁止小孩到祂那里、并花时间给孩子祝福(参《太》19:14)的举动,让我们再思什么是真正的慷慨。在耶稣的身上,我们见到真正的慷慨在于同时给出自己的时间、心力、注意力,并准备承接任何从对方来的需求。

然而,没有任何金钱与物资上的赠予可以比得上将自己给予出去。就在那一夜,当耶稣拿起饼来,祝谢了、擘开、递给门徒并说“这是我的身体,为你们舍的”(《路》22:19a),祂所给出的既是食物(饼),也是祂自己(祂的身体),而紧接着的那句“你们也应当如此行,为的是记念我。”(《路》22:19b),似乎就在呼召着我们,也要将自己透过食物给予他人。透过付出时间、心力专注在对方,当我们“请人吃饭”时,我们也就“同人吃饭”了。

当然,身为有限的人,我们不可能满足我们客人的所有需要。然而,相信这个愿意与对方同在一起的心志,必能成为上帝恩典的管道,让那位最伟大的好主人将祂的恩赐透过我们,倾倒在我们的客人身上。

身为一位埋首书堆的神学生,我没想到在留学时光中最温暖我心的,竟是一场场饭桌上的与人对谈,以及许多次受人款待、感到被爱与接纳的经验。进一步来说,身为基督徒的我们都是被上帝接纳、能在主餐桌前用餐的人;当我们领受圣餐的同时,也愿我们以具体的行动来追随基督,开放我们的家庭与餐桌,付出自己的时间与注意力,效法上帝那招待人、与人一同用餐的好客精神。

注:

1.Christine D. Pohl, “Hospitality, a practice and a way of life,” Vision: A Journal for Church and Theology 3, no.1 (2002): 35.

2.Eric D. Barreto, “A Gospel on the Move: Practice, Proclamation, and Place in Luke-Acts” Interpretation 72, no.2 (2018): 178-182.

3.Pohl,“Hospitality, a practice and a way of life,” 40.

作者毕业自台北中华福音神学院,现在美修习实践神学。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