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考試的關鍵一題(呂保羅)2019.12.22

本文原刊于《舉目》官網牧者恩言專欄2019.12.22

呂保羅

經文:“他們吃完了早飯,耶穌對西門彼得說:‘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彼得說:‘主啊,是的,你知道我愛你。’耶穌對他說:‘你餵養我的小羊。’耶穌第二次又對他說:‘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嗎?’彼得說:‘主啊,是的,你知道我愛你。’耶穌說:‘你牧養我的羊。’第三次對他說:‘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嗎?’彼得因為耶穌第三次對他說你愛我嗎,就憂愁,對耶穌說:‘主啊,你是無所不知的;你知道我愛你。’耶穌說:‘你餵養我的羊。’”(《約》21:15-17)

《約翰福音》21章記載了一段彼得與耶穌的對話,在加利利海邊。這是個美麗的故事,這故事總結了彼得過去的人生,也展開了彼得生命的新頁,值得我們細細咀嚼,反復思想。

舊地重遊,舊夢重溫

加利利是門徒與耶穌的家鄉,耶穌在此遊行傳道,行過許多神跡。好幾位門徒在此以捕魚為業,也在這裡蒙耶穌呼召。

耶穌復活後,門徒依約來到加利利,當時門徒見到熟悉的海與漁船,就起了舊夢重溫的念頭,7個門徒到船上開始打漁。

沒想到辛苦了整個晚上,沒有打著什麼。疲憊困窘之余,天已微亮,黎明來臨。岸邊出現了耶穌,祂指點門徒在船右邊下網,於是捕獲了153條大魚。

整夜辛苦卻一無所獲,彼得也許有過幾次經歷。但是得著指點就拉起滿船魚甚至無處可容,那樣的神跡彼得只經驗過一次,記載在《路加福音》5章。當時彼得嚎啕大哭對耶穌說:“主啊!離開我,我是個罪人!”

心思細膩的約翰認出岸邊的是耶穌,個性沖動的彼得不由分說躍入水中,向著耶穌游去。他也許會想起那個暴風雨之夜,看到耶穌由遠方履海而來,他也跳入水中在水上行走,沒想到一轉眼看到風雨波浪,他就沉下。海水灌入口鼻中,極度驚惶害怕的彼得,盡力呼喊出最簡短的經典禱告:“主啊,救我!”(參《太》14:30)

當然,面對耶穌時,彼得心裡還有個過不去的坎,就是在最後晚餐時,他信誓旦旦宣誓效忠耶穌,肝膽塗地在所不辭。可沒過幾個小時,他就三次不認主!在撕心裂肺的痛哭後,是三天的靈性黑夜。

重建手術,三次問答

等到耶穌復活的消息由抹大拉馬利亞傳來,彼得雖然見了空墳墓,又與眾門徒見過復活的耶穌。他心中總有個心結,他的三次不認主是罪?是傷?還是軟弱?這個破口,需要面對耶穌來縫合傷口,赦免罪惡,堅固軟弱。許多人相信這三次的問話,就是彼得生命重建的一場手術。

愛主,超越一切

耶穌首先問彼得:“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這是耶穌重申作門徒的資格條件:“人到我這裡來,若不愛我勝過愛……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門徒。”(《路》14:26) 

耶穌對彼得要求愛的承諾。彼得之所以跌倒軟弱,是因為他雖然願意捨命,但事實證明,他內心深處最愛的還是自己。

對許多人來說,愛自己與看得見的親人是天經地義的,愛看不見的神,愛時空遙遠的耶穌,太抽象了,這樣的委身之愛,怎能辦得到?

然而,是耶穌先愛彼得,祂所要求的,只是愛的回應。如果不能愛主勝過其他,彼得的生命最後會失落。因為世間各種愛的對象都是有限的,所以他的愛會失落,至終會帶來極大的痛苦與空虛。

唯有對神的愛,是對愛的源頭的回應,會產生源源不斷、恒久而不止息的愛。這樣愛的循環,是真正的恩典與福氣,讓我們能夠愛神,也能夠愛人。

愛主,人生使命

彼得從一名加利利海的打漁專業戶,變成遊走四方傳道、得人如魚的漁夫,是極大的改變。彼得一定深深記得耶穌對他呼召時,所給的應許:“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可》1:17)彼得擔負傳福音引人歸主的責任。所以後來《使徒行傳》中記載彼得布道,就有三、五千人信主(參《徒》2:41,4:4)。

但是在這段海邊清晨的對話中,耶穌先後對彼得說:“你餵養我的小羊”,“你牧養我的羊”,“你餵養我的羊”。牧養是危險中的保護、帶領走正路;餵養是供應生活與靈性的需要。從此彼得畢生以牧者為自己的身分,在《彼得前書》5章1-4節中,彼得以老牧者的身分,鼓勵其他牧者擔負牧養與餵養的責任。

耶穌與彼得的對話,像是按牧的考試,或是教會尋牧的面談對話。

可是如果這是考試或者面談,這樣的內容有點奇怪。一般按牧或尋牧,會問神學思想,牧養理念,恩賜性格,服事經歷等問題,以及會問是否會查經講道,關懷輔導,治理推動教會與事工。

在彼得生命的低谷與轉折點、人生使命由漁夫變牧人的關頭,耶穌沒有教導牧人的責任與裝備,卻連問三次:“你愛我嗎?”

原來事奉上最重要的不是學識裝備或經驗,卻是愛主的心!這是耶穌所重視的。

愛主,終生不渝

有人以這段對話所用“愛”一字的希臘文來挖掘:耶穌前兩次用了神的愛Agape,彼得都用兄弟之愛Phileo回答,耶穌第三次改以兄弟之愛Phileo相問,似乎耶穌對彼得降低要求,以致彼得難過。但因這兩個字在約翰的著作裡會交替出現,並沒有嚴格分別,所以此說法並沒有共識。

但是彼得被問到第三次時,的確是難過了,他說:“主啊,你是無所不知的;你知道我愛你。”

聖經裡面的愛,最核心的是三一神裡面的愛(參《約》3:35、5:20),然後是神對人的愛(參《約》3:16,《弗》3:18),再來是人對神的愛(參《太》22:37),以及人對人的愛(參《約》13:34-35)。

出於無限永恒神的愛,一定是完全的,而有限軟弱人的愛,必然不可能完全。神對人的愛的要求,是完全呢?還是不需要完全?

我猜想彼得的憂愁,就是看到這種不對等,基督對人的愛長闊高深,人對神的愛軟弱失敗,立志要愛卻愛不出來,人的愛總是不完全。

存著這個總是不夠,總是達不到主標準的憂愁心態,這個對話結束了。

塑造門徒,最後一課

畫家作畫時會面臨一個問題:要怎樣畫最後一筆,這個作品才算完成?作家寫作,建築師設計,雕塑家刻畫,音樂家作曲……都會遇到這個問題。

就好像學生需要經過考試,才能入學。入學後每學期都有大小測驗,期中考試與期末考試等等,到了學業完成時,還要經過畢業考試,才能畢業。

我相信這個對話,是耶穌在世時,塑造彼得的最後的一課!

彼得有正確的答案嗎?他對主的愛完全了嗎?

雖然他畢生盡心盡力盡性盡意愛主,他還沒有完全,但是耶穌要離開了,祂讓這個問題一直跟著彼得,作為他終生的作業。耶穌也賜下聖靈,幫助他一生學習愛主更深的功課。

猶太人拉比喜歡討論一些想象的信仰問題。其中之一是:末日審判時,神會問人什麼問題?他們相信這個問題一定簡單明確,絕不會冗長復雜,能夠一針見血的把人一生是非對錯顯明出來。經過討論後,他們認為神會問的問題是:什麼是你一生中該做卻沒有做,不該做卻做了的事?

然而這個答案只顯明人外表的行為,並沒有探索人的內心深處。所以我想象中對信徒最後審判的問題,就是: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

神的愛帶來赦免醫治與稱義,人對神的愛使我們長大成熟,成義並成聖。

禱告:親愛的主耶穌,感謝你不放棄彼得,以及所有軟弱跌倒的信徒。感謝你用你的愛尋找他們,教導他們來愛你與愛人。但願我們靠你的恩典,一生用盡心盡力盡性盡意的愛,回應你長闊高深、恒久忍耐的愛。願一切榮耀都歸給你。奉你的聖名禱告祈求,阿們!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