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日简史》:冈萨雷斯的这本小书值得我们细读(杨赛亚)2020.3.22

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言与思”栏目2020.3.22

杨赛亚

《主日简史》这书名乍看之下,很容易让人以为内容会沉闷乏味,从而打退堂鼓;但其实这本书虽有严谨的学术背景,语言却清晰流畅,连普通信徒阅读起来都毫无障碍。从未写过书评的我,因为实在不愿这本难得的佳作无人问津,故而写下本文,希望能把它推荐给更多的朋友。

《主日简史》的作者胡斯托·冈萨雷斯(Justo L. Gonzalez)另著有中文译作《基督教史》和《基督教思想史》;这两本书享誉国际,是各大神学院的指定教科书,在国内也有很多读者。

冈萨雷斯是美籍古巴裔基督教历史学家与神学家,现为美国哥伦比亚神学院客座教授。他在历史神学上造诣深厚,但行文深入浅出、清晰易懂;读他的书如同读故事一样,娓娓道来,回味无穷。不但如此,冈萨雷斯有着开阔的普世基督教视野,对天主教、东正教、新教、乃至非洲及拉丁美洲的众教会,都保持关注并有深入思考——如果说冈萨雷斯的历史研究是在时间上的深度,则他普世的视野就是在空间上的广度,两者加起来给读者提供了一个整全的视野,因此读他书是一趟丰富的旅程。

History_of_Sunday_cover_front__82053.1529419330

《主日简史》的重点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主日(礼拜天)在神学、敬拜与生活中的演变过程,该书清楚地回答了以下三个关键性问题:

 一、新约教会从何时开始放弃安息日的聚会而改为主日聚会?

早期新约教会主要由犹太人构成,虽有外邦教会,但在敬拜形式上和犹太人相差无几(主日的敬拜及安息日的聚会除外)。犹太人的一日是从前一天的日落开始到当天的日落结束,所以早期新约教会的信徒于礼拜六白天,在圣殿进行安息日敬拜,然后在下午六点之后开始主日聚会;这也和《使徒行传》里保罗在七日的第一日主日聚会,擘饼讲道直到深夜的描述相符。

后来又发展成很多信徒于七日的第一日清晨聚会,聚完会后再开始一天的日常生活;这习惯延续到了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e the Great)钦定主日为休息日为止。

自此之后,信徒就不需要赶在主日清晨敬拜,而是能有更多的时间来从容不迫地“全天敬拜”。但同时就浮现了一个问题:对犹太信徒来说,安息日聚会与主日聚会的关系为何?另一方面,外邦信徒到底应该在安息日聚会还是在主日聚会?这就引入了下一个问题。

二、主日和安息日的关系如何?主日废了安息日吗?

在君士坦丁将周日作为休息日之前,教会没有必要处理安息日和主日之间的关系,信徒也能清楚区分两者。然而当周日开始强制休息后,信徒自然会将主日和安息日联系起来,此时教会就有必要说清楚安息日与主日的关系了。

冈萨雷斯从教会历史发展的角度介绍了几种不同的解决方法。在初代教会至中世纪期间,教会能够将安息日和主日明确分开:主日侧重的是主耶稣的复活;安息日侧重的是神创造的安息。主日和安息日井水不犯河水,信徒与教会都很少将主日称为安息日。但后来受到反犹太意识形态影响,教会开始有意强调主日,而把安息日的重要性越降越低。

到了中世纪时期,教会已经大多在主日聚会;越来越多的信徒将主日称为安息日,主日的意涵于是覆蓋了安息日。此时,主日如何取代安息日便成了教会思考与争论的焦点:它涉及律法与福音、新旧约关系及道德律等多方面,真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个时期的教导很多,鱼龙混杂,冈萨雷斯特别以阿奎那(Thomas Aquinas)的解释作为中世纪成熟神学的代表。

阿奎那说,在十诫的第四诫(天主教归为第三诫)“当记念安息日,守为圣日”中,包含道德律和礼仪律的不同范畴。安息日诫命在道德律的范畴是指信徒要在神里面,也就是在基督里才能真正的安息;而在礼仪律的范畴则是指信徒从一个礼拜当中特别分出一日来敬拜、祷告与安息。当主耶稣死而复活后,安息日诫命礼仪律的部分已经由主耶稣成全,其后遵循主耶稣的榜样和使徒的做法,教会便改在主日敬拜。

这样,将十诫分为道德律和礼仪律的部分是对这一问题很成熟的理解,宗教改革时期,马丁·路德和加尔文也将这一理解传承了下来;不过在处理这问题上,天主教和新教间还是不同的。天主教强调是教会将安息日改为主日,而根据天主教的“双重权威说”(圣经与圣传),教会有这样的权威。改教家们对这一问题没有过多纠缠,他们一方面接受了安息日诫命中道德律和礼仪律的区分,一方面没有深入探讨安息日改为主日的权柄来源。

改教家的处理态度后来以清教徒体现得更为明显。威斯敏斯特小要理问答(The Shorter Westminster Catechism)第59问:“神规定了七日的哪一日为安息日?”答:“从世界起始直到基督复活,神规定七日的第七日为安息日,此后规定七日的第一日为基督教安息日,直到世界末了。”这里明显可见,清教徒直接教导主日替代了安息日,但却避而不谈是如何替代的。

很多其他宗派不能认同这样的说法,其中尤以基督复临安息日会(Seventh-day Adventist)为最。他们强烈主张圣经没有提到主日替代安息日,所以基督徒依然应该在安息日(礼拜六)聚会。同时他们也认为主日的提出是君士坦丁混乱教会的做法,因此对君士坦丁、天主教、和改革不彻底的新教建制派都多有批评。冈萨雷斯如上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阐明了此一议题,虽然无意细说,但仅是像这样点到即止也足够让读者深受启发了。

三、主日的内涵是什么?敬拜的核心是什么?

对主日的理解影响敬拜的内涵。中文基督教界虽有很多神学书籍,但敬拜礼仪方面却很少触及;而像作者这样,能从历史的角度来描绘教会敬拜的发展者更是乏善可陈。因此本书从主日的角度来谈及敬拜,特别让人印象深刻。

同样从历史发展时期来看,初期教会一开始看主日是强调主耶稣的复活,因此敬拜时充满喜乐与得胜。随着主日慢慢取代安息日,主日的喜乐根基没有失去,但因着对安息日的理解而使意涵有了更进一步的深化。总结起来有三点:

1.主日是主耶稣复活的日子,是得胜的日子。

2.主日是七日的第一日,神创造的第一日,是神能力与恩典的显明。

3.主日又是安息日的次日,是永恒安息的第八日。因此早期教会的敬拜以三种氛围为根基:喜乐、感恩、盼望。

这样美好的的敬拜到中世纪开始发生了变化,因为当时强调基督的献祭有除罪的功效(即弥撒),因此主日的气氛变得庄重敬畏,同时天主教的圣餐变体论(transubstantiation)让会众越来越成为敬拜的旁观者。中世纪的敬拜是庄重的,但也是压抑的;是悔罪的,但也是哀伤的。结果是初期教会敬拜的喜乐、感恩与盼望在这个过程中被渐渐丢失了。

到了宗教改革时期,教会开始强调主日是基督复活的日子。在敬拜中强调会众的参与及讲道的重要,于是喜乐与盼望重回教会敬拜中。然而,改教之后的教会却需要面对一个新的问题——世俗化,因为主日是休息日,使得越来越多的信徒只将主日看成“一个有宗教仪式的休息日而已”。“主日理应是祷告之日,却成为了娱乐之日。”冈萨雷斯如是说。

以上就是冈萨雷斯在《主日简史》里所重点谈及的三个议题,分别对应了历史神学、律法相对于福音的神学、和敬拜神学;所以虽只有短短200页的内容,却需要极高深的功力学养。正如美国圣母大学历史教授马克·诺尔德所说:“冈萨雷斯巧妙地使用了他对圣经、历史、神学、普世基督教和文化方面的非凡智慧!”

最后,因为本人能力有限,在总结冈萨雷斯的观点上难免有所疏漏。若您去读原书,必能有进一步的理解与思考。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