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日簡史》:岡薩雷斯的這本小書值得我們細讀(楊賽亞)2020.3.22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言與思”欄目2020.3.22

楊賽亞

《主日簡史》這書名乍看之下,很容易讓人以為內容會沉悶乏味,從而打退堂鼓;但其實這本書雖有嚴謹的學術背景,語言卻清晰流暢,連普通信徒閱讀起來都毫無障礙。從未寫過書評的我,因為實在不願這本難得的佳作無人問津,故而寫下本文,希望能把它推薦給更多的朋友。

《主日簡史》的作者胡斯托·岡薩雷斯(Justo L. Gonzalez)另著有中文譯作《基督教史》和《基督教思想史》;這兩本書享譽國際,是各大神學院的指定教科書,在國內也有很多讀者。

岡薩雷斯是美籍古巴裔基督教歷史學家與神學家,現為美國哥倫比亞神學院客座教授。他在歷史神學上造詣深厚,但行文深入淺出、清晰易懂;讀他的書如同讀故事一樣,娓娓道來,回味無窮。不但如此,岡薩雷斯有著開闊的普世基督教視野,對天主教、東正教、新教、乃至非洲及拉丁美洲的眾教會,都保持關注並有深入思考——如果說岡薩雷斯的歷史研究是在時間上的深度,則他普世的視野就是在空間上的廣度,兩者加起來給讀者提供了一個整全的視野,因此讀他書是一趟豐富的旅程。

History_of_Sunday_cover_front__82053.1529419330

《主日簡史》的重點是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主日(禮拜天)在神學、敬拜與生活中的演變過程,該書清楚地回答了以下三個關鍵性問題:

 一、新約教會從何時開始放棄安息日的聚會而改為主日聚會?

早期新約教會主要由猶太人構成,雖有外邦教會,但在敬拜形式上和猶太人相差無幾(主日的敬拜及安息日的聚會除外)。猶太人的一日是從前一天的日落開始到當天的日落結束,所以早期新約教會的信徒於禮拜六白天,在聖殿進行安息日敬拜,然後在下午六點之後開始主日聚會;這也和《使徒行傳》裡保羅在七日的第一日主日聚會,擘餅講道直到深夜的描述相符。

後來又發展成很多信徒於七日的第一日清晨聚會,聚完會後再開始一天的日常生活;這習慣延續到了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e the Great)欽定主日為休息日為止。

自此之後,信徒就不需要趕在主日清晨敬拜,而是能有更多的時間來從容不迫地“全天敬拜”。但同時就浮現了一個問題:對猶太信徒來說,安息日聚會與主日聚會的關係為何?另一方面,外邦信徒到底應該在安息日聚會還是在主日聚會?這就引入了下一個問題。

二、主日和安息日的關係如何?主日廢了安息日嗎?

在君士坦丁將週日作為休息日之前,教會沒有必要處理安息日和主日之間的關係,信徒也能清楚區分兩者。然而當週日開始強制休息後,信徒自然會將主日和安息日聯繫起來,此時教會就有必要說清楚安息日與主日的關係了。

岡薩雷斯從教會歷史發展的角度介紹了幾種不同的解決方法。在初代教會至中世紀期間,教會能夠將安息日和主日明確分開:主日側重的是主耶穌的復活;安息日側重的是神創造的安息。主日和安息日井水不犯河水,信徒與教會都很少將主日稱為安息日。但後來受到反猶太意識形態影響,教會開始有意強調主日,而把安息日的重要性越降越低。

到了中世紀時期,教會已經大多在主日聚會;越來越多的信徒將主日稱為安息日,主日的意涵於是覆蓋了安息日。此時,主日如何取代安息日便成了教會思考與爭論的焦點:它涉及律法與福音、新舊約關係及道德律等多方面,真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身。這個時期的教導很多,魚龍混雜,岡薩雷斯特別以阿奎那(Thomas Aquinas)的解釋作為中世紀成熟神學的代表。

阿奎那說,在十誡的第四誡(天主教歸為第三誡)「當記念安息日,守為聖日」中,包含道德律和禮儀律的不同範疇。安息日誡命在道德律的範疇是指信徒要在神裡面,也就是在基督裡才能真正的安息;而在禮儀律的範疇則是指信徒從一個禮拜當中特別分出一日來敬拜、禱告與安息。當主耶穌死而復活後,安息日誡命禮儀律的部分已經由主耶穌成全,其後遵循主耶穌的榜樣和使徒的做法,教會便改在主日敬拜。

這樣,將十誡分為道德律和禮儀律的部分是對這一問題很成熟的理解,宗教改革時期,馬丁·路德和加爾文也將這一理解傳承了下來;不過在處理這問題上,天主教和新教間還是不同的。天主教強調是教會將安息日改為主日,而根據天主教的“雙重權威說”(聖經與聖傳),教會有這樣的權威。改教家們對這一問題沒有過多糾纏,他們一方面接受了安息日誡命中道德律和禮儀律的區分,一方面沒有深入探討安息日改為主日的權柄來源。

改教家的處理態度後來以清教徒體現得更為明顯。威斯敏斯特小要理問答(The Shorter Westminster Catechism)第59問:“神規定了七日的哪一日為安息日?”答:“從世界起始直到基督復活,神規定七日的第七日為安息日,此後規定七日的第一日為基督教安息日,直到世界末了。”這裡明顯可見,清教徒直接教導主日替代了安息日,但卻避而不談是如何替代的。

很多其他宗派不能認同這樣的說法,其中尤以基督復臨安息日會(Seventh-day Adventist)為最。他們強烈主張聖經沒有提到主日替代安息日,所以基督徒依然應該在安息日(禮拜六)聚會。同時他們也認為主日的提出是君士坦丁混亂教會的做法,因此對君士坦丁、天主教、和改革不徹底的新教建制派都多有批評。岡薩雷斯如上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闡明了此一議題,雖然無意細說,但僅是像這樣點到即止也足夠讓讀者深受啟發了。

三、主日的內涵是什麼?敬拜的核心是什麼?

對主日的理解影響敬拜的內涵。中文基督教界雖有很多神學書籍,但敬拜禮儀方面卻很少觸及;而像作者這樣,能從歷史的角度來描繪教會敬拜的發展者更是乏善可陳。因此本書從主日的角度來談及敬拜,特別讓人印象深刻。

同樣從歷史發展時期來看,初期教會一開始看主日是強調主耶穌的復活,因此敬拜時充滿喜樂與得勝。隨著主日慢慢取代安息日,主日的喜樂根基沒有失去,但因著對安息日的理解而使意涵有了更進一步的深化。總結起來有三點:

1.主日是主耶穌復活的日子,是得勝的日子。

2.主日是七日的第一日,神創造的第一日,是神能力與恩典的顯明。

3.主日又是安息日的次日,是永恆安息的第八日。因此早期教會的敬拜以三種氛圍為根基:喜樂、感恩、盼望。

這樣美好的的敬拜到中世紀開始發生了變化,因為當時強調基督的獻祭有除罪的功效(即彌撒),因此主日的氣氛變得莊重敬畏,同時天主教的聖餐變體論(transubstantiation)讓會眾越來越成為敬拜的旁觀者。中世紀的敬拜是莊重的,但也是壓抑的;是悔罪的,但也是哀傷的。結果是初期教會敬拜的喜樂、感恩與盼望在這個過程中被漸漸丟失了。

到了宗教改革時期,教會開始強調主日是基督復活的日子。在敬拜中強調會眾的參與及講道的重要,於是喜樂與盼望重回教會敬拜中。然而,改教之後的教會卻需要面對一個新的問題——世俗化,因為主日是休息日,使得越來越多的信徒只將主日看成“一個有宗教儀式的休息日而已”。“主日理應是禱告之日,卻成為了娛樂之日。”岡薩雷斯如是說。

以上就是岡薩雷斯在《主日簡史》裡所重點談及的三個議題,分別對應了歷史神學、律法相對於福音的神學、和敬拜神學;所以雖只有短短200頁的內容,卻需要極高深的功力學養。正如美國聖母大學歷史教授馬克·諾爾德所說:“岡薩雷斯巧妙地使用了他對聖經、歷史、神學、普世基督教和文化方面的非凡智慧!”

最後,因為本人能力有限,在總結岡薩雷斯的觀點上難免有所疏漏。若您去讀原書,必能有進一步的理解與思考。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