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為教會的“市場份額”憂慮嗎?(嫩泉膏雨)2020.06.10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20.06.10

嫩泉膏雨

在成為基督徒之前,我一直在跨國廣告公司從事品牌策劃。因職業習慣,看問題我都從品牌建設入手。十字架,在那時的我看來是人類歷史上最優秀的品牌案例,沒有之二,遠勝於麥當勞的金拱門、耐克的小勾、 咬了一口的蘋果。因此當我瞭解到基督教每況愈下的“市場份額”時,心中甚為憂慮。曾經教堂遍地的英國,日常去教會禮拜的人數只占到1.7%。美國在發達國家中算是一枝獨秀,日常參加禮拜人數也只有30%左右。

我曾與牧者交流過如何用我的專業所長來幫助教會人數增長。行銷的經典做法,是深切地瞭解消費者的內心需求,針對他們的需求來提供產品和服務,制定溝通策略,以此達到市場份額最大化,品牌吸引力最大化。牧者都表示這樣的專業技能可以幫助教會逆勢增長。

但是,當我沿著這個思路往下構想具體操作時,卻發現了這個思路的問題。如果教會以人員壯大為成功的唯一指標,那就可能需要體貼人性的軟弱,甚至是罪性。比如,我們知道神不喜悅離婚,神不喜悅同性戀,神不喜悅自殺,然而因為這些事在當今已是常態,一些教會就不敢說這些事是罪,因為說了就會得罪許多人,打擊一大片,造成人員流失。

我這麽說,並不是說教會不可以接納罪人。在神眼裡,一個義人也沒有。我們每個人都是罪人,誰又比誰強呢? 然而什麼是罪,什麼行為不可以做,神是明確交代的。只是因為現在做的人多了,教會就不方便公開在這些事上表態。堅持這些真理,便會被人批評為死板保守。如果我是在經營一個品牌,被消費者看作“死板保守”是個必須改正的問題,不然市場份額無法提高。

但是教會是不是要遵循這個思路呢?真理是不變的,創世之先便有,天地廢去之後仍不會廢去。不斷改變著的是世界。真理需要和世界一起改變嗎?如果以現世的標準衡量真理,認為它過時死板,是否本末倒置了呢?

耶穌從來沒有說過教會會受到現世社會的歡迎肯定。他對門徒說:“你們若屬世界,世界必愛屬自己的;只因你們不屬世界,乃是我從世界中揀選了你們,所以世界就恨你們。”(《約》15:19)這樣看來,如果教會沒有那麼一點格格不入,倒是不符合耶穌的教導了。

建設品牌的目標是不斷提高市場份額,如果能夠雄霸市場,飽和市場,才是終極勝利。但是耶穌並沒有期望信徒的比例能夠達到人口的絕大多數。他在很多不同的場合,用比喻說明,不是每一個聽到福音的人,都會信主得救。種子有落在路旁的,落在荊棘裡的,落在好土裡的;牧羊的會把綿羊和山羊分別開來;收割者會區分麥子和稗子。

耶穌交給門徒的大使命是把福音傳遍地極。按品牌術語,耶穌交代我們完成的是品牌認知度,“傳遍地極”意味著認知度在全球的覆蓋率要達到100%。但是耶穌並沒有強求品牌的美譽度和接受度,反而明確告訴我們,不要對美譽度有過高期待,因為教會不屬這個世界;也不要對市場份額有過高期待,因為神的揀選不是我們能決定的。

故此,如果我們把關注點放在人數增長上,就會有一些問題出現。一是急功近利式地傳福音,完成指標式地追著人決志受洗。傳福音是我們的任務,讓人信是聖靈的工作。我們與聖靈同工,但不可為聖靈越俎代庖。我們可以撒種,但不可揠苗助長。

另一個現象是,用屬世的方法代替屬靈的依靠。屬世的方法是品牌必須隨潮流改變,通過修改品牌策略來吸引大眾。但是危險的地方在於,教會不小心的話也會不知不覺修改神的心意,以符合大眾的口味。

美國的基督徒人數從1990年的85%,下降到2015年的75%,看著是挺揪心的,但是如果按耶穌的好土壞土、山羊綿羊的預言,75%都可能是虛高。這個世界本來就不是綿羊為主的世界。

這麼一想,對基督徒人數下降就有了新體會。下降未必純粹是壞事,或者是一個大浪淘沙的過程。 聖經中預言的世界,並不是走向光明,而是走向黑暗 。人要專顧自己,貪愛錢財,自誇,狂傲,不能自約,性情兇暴,不愛良善,任意妄為,自高自大……(參《提後》3:1-7)這些對末世的描述,怎麼看都是當今世界的走向。比如,10年前,我還可以看看晚間的電視。曾幾何時,晚上拿遙控器隨機地開電視,佔據螢幕的必定是血腥、暴力、淫穢。現在看10年前的電視連續劇,都覺得是何等清新乾淨,而在今日這樣的節目已追求不到收視率。

也許我們衡量一間教會的目光,該從福音的純正、牧者和會眾的生命來著眼,而不是以人數、增長速度為終極目標。不追隨世界的潮流,而明辨上帝的旨意,嚮往良善和純全(參《羅》12:2)。

比如,在父上帝看來,純潔無暇的虔誠是指照顧患難中的孤兒寡婦,並且不讓自己被世俗玷污(參《雅》1:27)。照顧孤兒寡婦和各種有需要的人,是金錢、體力、時間的付出。教會人數增長帶來的是奉獻增多、牧者加薪、詩班更棒、房子更大、活動更豐富。人性使然,後者看上去更有吸引力。然而蒙神悅納的,是前者還是後者呢?

教會人數增長,固然是讓人喜悅的事。我們可以在不妥協真理的情況下,努力帶領人認識真理、加入教會。但是,我們不應該只是專注在人數和奉獻數上。將這些數字作為教會成功的KPI,好像評價公司業績,我們便難以抵抗屬世的心思。業績表上的曲線波動,會讓人心神不寧,有如加利利海上的風浪。然而耶穌說:“为什么胆怯,你们还没有信心吗?”(《可》4:40)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