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統一還是合一?(陳約翰)2020.06.19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20.06.19

陳約翰

 

今日的中國家庭教會,正面臨外有逼迫,內有爭戰的問題。而在內部的爭戰當中,教會之間的不合一,尤其突出——宗派之間彼此詆毀,牧者之間彼此攻軒,信徒之間彼此敵視,時有發生,以致成為不好的見證,引發教外之人的圍觀與輕視。

為促進中國家庭教會間的合一及牧者間的團結,也為使眾肢體可以在當前逼迫的大環境下抵擋惡者的詭計、彼此相愛、興旺福音、一起使教會成為中國人合一的美好見證。笔者將從兩點展開討論。

 

一、中國家庭教會不會有神學及建制上的完全統一

近四十年來,中國家庭教會在神學思想上經歷了不少的變化。其中既有神美善的引領,也有惡者藉著人的軟弱而來的攻擊。隨著中國家庭教會在城市中的興起以及神學教育的普及,有些牧者開始留意到中國教會過於分散的缺陷以及過往在神學以及建制上的不完善,於是希望中國教會走向更為廣泛的聯合,一起走上正規化、體制化的道路,在神學思想及建制上不斷完善。

客觀而言,這種想法與初衷不能說不好,因為關於神學思想、教會建設與聯合的理論與實踐,的確幫助到不少正在轉型中的教會。

然而,有些人並不謹慎,似乎自己掌握的是絕對真理,於是開始對別的教會或牧者指手畫腳,評頭論足,甚至擺出一副唯我獨尊的架勢,試圖“歸正”天下。結果各教會與各牧者之間常常就一些教義的枝節問題反唇相譏,冷嘲熱諷。

為什麼會出現以上這種現象呢?筆者認為,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在基督徒群體內,大家對神學思想的多樣性和豐富性缺乏足夠的認識與尊重我們傾向於認為同一神學問題,標準答案只能有一個,非此即彼。而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的我們,又對多樣性和豐富性有天然的排斥與反感。

然而,與大一統的思想相反,神的智慧,恰恰是要容納多樣性與豐富性。從大自然的啟示看,世界上的物種是如此的豐富,風景是如此的多彩——世界上甚至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就算是孿生子,在各方面也都會有顯著的差異。高山有高山的風采,低谷有低谷的韻味——整個世界色彩斑斕,婀娜多姿;由此可見,我們的神是一位喜悅豐富多彩的神。

從以色列民族的歷史看,以色列有十二個支派,每個支派都有自己的特點(《創》49:1-28,《申》33:1-29)與疆界(《書》18-19),神從來沒有要求他們整齊劃一,沒有差別。即或是在王權鼎盛的大衛和所羅門時期,神也沒有要求各支派融合,成為一個按層級管理的社會。

這是神的智慧,也是我們中國人陌生的智慧。多樣性之間的張力常常使我們無所適從,只有在一致性當中,我們才能獲得某種安全感。“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是我們內心的潛臺詞。但是,神就是要我們適應這種張力,並且學會在這種張力中謙卑下來,承認自己不過是受造之物,不可能完全明白神所造的奇妙,以致可以去接納那些與我們不同的人,並且承認他們也有神奇妙的帶領。

除基要問題(如:神的三位一體或基督的神人二性等)之外,在能否吃血、受洗的方式、教會治理的形式、崇拜時是否只唱詩篇、政教關係的處理上,我們必須承認,有許多與我們領受不一致的教會與牧者。他們也有一定的聖經根據和各自的傳統;他們也都是基督徒,而且甚至可能是比我們更為敬虔的基督徒。

謀求在這些非基要問題上的一致,是否必要呢?在教會歷史中,有太多的宗派、機構、組織、個人已經做過類似的努力。其結果,常常不僅無法彌合這些分歧,反而使這些分歧越來越大。或許,我們應該做的是,在神面前謙卑自己,接納這種多樣性,承認自己所領受與堅持的,只不過是眾多思想中的一種,然後試著去向別人學習。

不過,要提請大家注意,我在此絕非要推廣宗教調和主義——認為教義問題無關緊要,在任何問題上都可以模棱兩可!相反,我認為每個人、每間教會、每個宗派,在教義問題上,都應該有自己堅持的信仰立場與信仰告白,不能人云亦云,更不能模棱兩可。

當保羅論到哥林多教會合一的問題時說,有人做眼,有人做耳;而不是說,一個人既做耳,又做眼;更不是說,一個人既不是耳,也不是眼。(參《林前》12:12-31)而當我們說到要包容別人的時候,顯然表明我們自己其實已經有了一個立場和標準,虽然對方的表現並沒有符合我們的立場和標準,但我們仍然要包容、接納他。

這也是教會常會走入一個的誤區,有些人和教會認為,既然某些神學問題在教會歷史上已經有了這麼多不同的觀點與答案,那我們就不要去深究了,反正無論哪個答案都不會是標準的答案;從而推卸自己敬虔追求的責任。

我們以聖經中的千禧年為例,來說明一下這個問題。教會歷史上有三種不同的千禧年觀點(無千禧年論、前千禧年論和後千禧年論),其中前千禧年論中又分為兩種(災前被提說和災後被提說)。這些學說和觀點,都有各自的聖經根據,而且都有大咖級的神學家為其擁躉。你顯然不能支持所有的觀點(因為它們明顯相互矛盾),你也不可能一個觀點都不採納(除非你準備再自創一派)。你總要選擇一個,而且要內心堅定。

基督徒對這種問題的正確態度,應該是在神面前禱告,反復研讀聖經,依照各自的傳統及思考,把這些學說與觀點反復對照、思想,然後選擇一種自己認為最符合聖經的觀點。同時,我們還要做另外一件事情,就是接納那些與自己持不同觀點的肢體,認為他們的領受也不一定都是錯的。

這樣的操練,對於受傳統中國文化薰陶的基督徒而言,無異是一種煎熬與折磨;然而,神就是要把我們放在這樣的環境中,讓我們學習承認自己的有限,承認自己的領受有可能是錯的,承認別人也可能是對的,從而讓神在教會中掌權。

畢哲思在《敬虔的操練》一書中說:“我們存謙卑的心去看聖經,不但在行為上要如此,在教義方面也要謙卑。……我們都傾向於認為自己的觀點無懈可擊,任何持別樣觀點者都是大錯特錯。任何持不同見解的人都會令我們不耐煩。……要相信我們從經文所領受的完全正確是一回事,相信自己的觀點永遠是對的又是另一回事。……我們應該存真誠謙卑的心去看我們所持的信念。我們要提醒自己,神並沒有讓一個人或某間教會囊括他一切的教訓。”

誠哉斯言!我們習慣于自以為是,習慣於認為自己領受的就是真理,尤其是在大一統文化下成長起來的中國教會的牧者。惟願神幫助我們可以學習謙卑、順服的功課,包容、接納那些與自己神學觀點不一致的教會與牧者。

 

二、中國家庭教會合一是主的心意和聖經的教導

有些人可能會說,既然教會之間在神學思想和建制上不可能、也沒有必要統一,那我們各個教會就各自發展好了,沒有交集就不會有摩擦,沒有對比也就不會有傷害,大家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各幹各的,豈不更好?

但是,這種觀點符合聖經的教導嗎?事實上,這種思想依然來源於以自我為中心、唯我獨尊的傳統文化。在這種文化的思維慣性下,我們通常不會主動謀求與他人的聯合,尤其是當自己似乎處於優勢地位的時候。我們會把這種行為當成是一種示弱,一種羞辱,我們看不見自己對別人的需要——我們通常以為,只有別人需要自己,而自己不需要別人。而受政治文化的影響,我們會不自覺地把教義理解上的差異上升為人與人、群體與群體之間的故意敵對,由此造成許多不必要的隔閡與仇視。

教會之間也常常陷在規模、奉獻、神學思想以及制度建設的攀比之中,倘若有些奉獻比較多、規模比較大、制度比較完善、年輕人比較多的教會開始自傲,有意無意地歧視、排擠一些奉獻少、規模小、神學思想比較薄弱、人員結構老齡化的教會,這就甚不妥當了。因為那個自己最看不上眼的小弟兄,或許最能看清自己的問題,最能對自己提供有效的幫助。保羅說,身上的肢體,人以為軟弱的,更是不可少的(《林前》12:22)。

整個基督的身體——尤其是處在政治統一下的中國教會——是一個生態圈,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一個教會受到逼迫或打擊,所有的教會都會或多或少地受到影響;一個教會復興、被高舉,所有的教會都會得到某種程度的榮耀(比如,信徒從福音比較興盛的地區轉會到福音比較貧瘠的地區)。

主耶穌曾為門徒們的合一向父神禱告(參《約17:11》),這既是神對我們永恆不變的期待,也是神對我們美好的祝福。

因為散沙化的教會,容易被各個擊破。而當我們願意主動追求合一的時候,我們會越發地柔和、謙卑,越發地擁有耶稣那樣的性情與品格,越發地看見神奇妙無比又智慧高絕的榮耀。主耶穌在臨上十字架之前,禱告說,“你所賜給我的榮耀,我已賜給他們,使他們合而為一,像我們合而為一。我在他們裡面,你在我裡面,使他們完完全全地合而為一,叫世人知道你差了我來,也知道你愛他們如同愛我一樣”(約17:22-23)。

當人否認自己需要教內其他肢體的時候,就是在主動切斷與基督其他肢體的連接,其結果必然是自己枯乾。按照保羅在哥林多前書十二章中的比喻,眼要與手配合,頭也要與腳配合,否則,整個身體必要跌倒。

因此,親愛的弟兄姊妹,當我們看到有些教會和肢體遭受逼迫的時候,我們怎麼可能去會因著神學見解的不同說風涼話呢?我們的心豈能不與他們一同憂傷呢?我們深信,主的心也與我們一同憂傷。當我們看到有些教會或肢體度過艱難,承受神的祝福時,我們的心豈能不一同歡喜快樂呢?我們深信,主的心也與我們一同歡喜快樂。

所以,從一定意義上講,為了溝通的便利以及防止被外部力量分而治之,有相同神學背景和建制的教會,聯合成為一個宗派,也是很好的選擇,是教會合一的一種體現。只是這個宗派不要持守宗派主義的理念——認為惟有自己的宗派是對的,凡不與自己相合的,就是與基督為敵的。宗派之間應該抱持開放的心態,包容、接納那些與自己不同的宗派與教會,正如奥古斯丁所言,在基要的信仰上要合一,在非基要的事上可以存異,在一切事上都要存著愛心。

即或是對待已經走錯路的人,聖經尚且教導我們:“然而主的僕人不可爭競,只要溫溫和和地待眾人,善於教導,存心忍耐,用溫柔勸戒那抵擋的人;或者神給他們悔改的心,可以明白真道,叫他們這已經被魔鬼任意擄去的,可以醒悟,脫離他的網羅。”(《提後》2:24-26)更何況只是與我們意見不一致的肢體呢?

在服事神的過程中,筆者接觸過各式各樣的基督徒,其中有些是堅持反對吃血的,有些是堅決反對宗派的,有些是強調方言禱告的,有些是敬拜時唯獨唱詩篇的。就筆者的觀察而言,與大多數人設想的相反,這些人都不是什麼青面獠牙的怪物,也不是動不動就神經質地要與人爭論教義或醫病、趕鬼。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都是與我們一樣,有著神的恩典,也挺有生活情趣的人,不少人有獨特的蒙恩經歷,有生命改變的見證,也都會掛念自己兒女的學業和父母的身體,有些人還能燒得一手好菜。

所以,親愛的弟兄姊妹,基督的身體是多樣而豐富的,基督徒、教會以及各宗派之間,都應該放下一些成見,試著去瞭解、傾聽甚至擁抱那些與我們不同的基督徒。

在《敬虔的操練》一書中,畢哲思繼續寫道:“我們必須記住我們是同屬一個身體的。……同一個身體的不同部分竟然彼此爭鬥,實在難以置信!我們不獨是同一個身體的肢體,而且是互相隸屬的,那個與你不和的人是屬於你的,而你是屬於他的。……我們彼此之間的關係,是關乎基督的榮耀和他教會的聲譽的。甚少事情像基督徒之間的爭吵那樣更令基督的事工蒙羞。……合一是由聖靈為基督的身體所成全的,我們必須‘竭力’去維持合一。我們應以合一為大前提,特別加以重視,而別人使我們惱怒或失望,我們應視作等閒。……沒有彼此相愛的心,我們根本不可能真正愛神……這不是要否認我們為了去愛某個人而有的屬靈掙扎,我是指到一種根本不想去愛那人的態度,不約束自己的心,容讓自己對某人缺乏愛心,並安於現狀。”

去愛那些與自己不同,甚至觀點相反的人,去俯就那些明顯弱於自己的人,在中國文化看來是一種羞恥,我們習慣自尊自大,我們嚮往“萬國來朝”;但是,神的話語,恰恰要在這一點上,醫治中國文化的頑疾,給坐在死蔭黑暗中的中國人帶來真光。惟願這真光能先從教會內開始照耀,讓眾人看見教會美好的見證,從而驚歎,神真在我們當中。

 

小結

我不得不說,作神的兒女真不容易。我們既不能統一,卻又要合一。這在個人之間尚且難以做到,更何況在兩個教會之間,在兩個宗派之間!但這就是神的旨意!我們深信,當每個基督徒、當每個教會,都真心明白因信稱義的真理,真心知道自己所領受的不過是恩典,真心願意降服在基督的十字架前的時候,這一切真的可以實現,因為基督必要作王。到那日,我們都願意謙卑在神的面前,承認別人比自己強。而這樣的合一,必能見證神與我們的同在,也必能帶來新文明的曙光。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