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宏 本文原刊於《舉目》40期 痛苦的童年 我的童年,充滿了父母無休無止的爭吵。在當時的中國,離婚是異常艱難的事,但是父母經常出入法院要求離婚的畫面,卻清晰地留在了我童年的記憶中。 父母每天早出晚歸,去單位工作、參加政治學習,回家後就忙著吵架或去法院打離婚官司,根本沒有時間關心我,更不會像其他父母一樣帶我去公園、影院等娛樂場所。 他們時不常地將自己在婚姻中的不幸、工作上的煩惱和政治運動中的無奈,發洩到我身上。父親的發洩方式是打我,至今我仍常常看到身上不知何時留下的傷痕。母親 的發洩方式是貶低我,從我的相貌、服裝、智商、性格,到走路姿勢、說話聲音,無一遺漏。用她的話說,我“身上全是缺點,沒有一點優點”。 這樣的家庭環境,造成了我孤僻、自卑的性格,使我在學校裡受盡同學的侮辱和恥笑。為此,我不時和同學大打出手。 由於我家持續不斷的爭吵,鄰居也退避三舍。作為獨生子女,我的童年就是在這樣的孤獨痛苦中度過的。 我痛苦卻無處訴說,為此我多次試圖自殺,但未遂。為了戰勝內心的巨大痛苦,我將全部精力用在學習上。於是學習成了我的精神寄託,讀書成了我克服孤獨感的武器,成績成了我戰勝自卑感的法寶。 我從學習中得到了巨大的快樂,這使我成了一個讀書狂、學習狂。我堅信,只要我上了大學,我就不會自卑了。我可以找到一個好的工作、一個理想的配偶,建立一個幸福和睦的家庭。 可是拿到大學文憑之後,我還是自卑。於是我又去讀研究生。但即使後來讀了博士、留學美國的耶魯大學,我的自卑感也沒能消除,反倒使我覺得自己沒有社會經驗,只是一個不諳世事、只知道死讀書、讀死書的書獃子。總之,我總能輕易找到種種不如人之處,從而找到自卑的理由和藉口。 由於缺乏家庭溫暖,我一直渴望遇到一個真心相愛的人,早日建立自己的幸福家庭。但是由於強烈的自卑感,我對條件好的人退避三舍,千方百計予以拒絕,卻刻意去 尋求那些條件不好的、大多數人都不願意與其交往的異性,最終卻傷心地發現,這些人和我戀愛的目的,大都因為貪圖我有北京戶口和住房(當我尚未出國時),或者,想利用我出國(當我留學美國後)。 這使我在傷心之餘,更加絕望了:連條件這麼不好的人都不愛我,豈不更是証明我的不堪? 如此渴望愛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我接受了耶穌做我的救主。我以為只要我信主,神就會賜給我一個幸福的家庭。在教會中,我聽了許多這樣的見証:某某找不到工作,信主後找到了工作;某某申請簽証被拒,經禱告,神幫他拿到了簽証,等等。 可是,信主後,無論我如何禱告、如何努力增強信心,神卻始終不幫我解決婚姻這個老大難問題。我不明白,為什麼在別人身上頻頻發生的神蹟,卻總是與我無緣。 隨著時間的推移、年齡的增長,解決婚姻問題的可能性也變得越來越小。我開始懷疑神,神對我來說是那麼遙遠,神的愛對我來講是如此虛幻。 更讓我失望的是教會。當初吸引我信主的一大原因,是“屬靈的家庭”這一提法。我從小就強烈渴望有一個充滿愛的家,就連“弟兄姊妹”這樣的稱呼,都能令我感動 得熱淚盈眶。初信時,我以為我終於在教會裡找到了家。可是後來我卻絕望地發現,所謂的“屬靈家庭”,不過是一張自欺欺人的空頭支票。週日禮拜結束了,人們 […]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