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座谈会:“不想再做基督徒了”(乃洁)

乃洁

本文原刊于《举目》34期

          编者按:本刊针对《不想再做基督徒了》一文(见上期,第14页) 所反映的现象,邀请北美两个教会,就本刊所提出的问题,举行教会内部的座谈会。上期已刊出费城中华基督教会大学城分堂的讨论。本期继续刊出北加州库比蒂诺的基督徒会堂(CCIC Cupertino)的讨论纪实。

参与座谈人员:

林长老:1978年受洗,是CCIC Cupertino教会全职长老。
李长老:1988年受洗,现为教会带职长老。
杨弟兄:1985年受洗,在教会的服事包括:团契专题、宣道、青少年及成人主日学教导、财务。
林弟兄:2004年慕道,2005年受洗,在教会担任团契小组长。
徐弟兄:2004年慕道,2005年受洗,在教会参与影音事奉、儿童事工及成人主日学行政工作。

一、贵教会是如何带领慕道友,从接触基督教信仰,到接受主,进而受洗的?贵教会如何设计受洗班的课程?教会对受洗者应该考核吗?

          林长老:慕道友进入教会后,通常先参加周五的福音班,及周日的基要真理班。教会还为慕道友提供为期二期、共六个月的福音课程。课程内容包括:圣经,神,人,罪,基督,圣灵。

          六个月后,若慕道友决志信主,他需参加三堂受洗预备班,每堂一个半小时。通过学习受洗预备班的课程,慕道友可以明白救恩;知道信耶稣是人得救的唯一道路;认识自己的罪;了解受洗的意义;愿意在众人面前作见証;受洗以后当如何过基督徒的生活。

          受洗预备班结束,长老会和慕道友进行个别谈话,确定他重生得救、有正确的信仰观念后,才为他施洗。

          这样做的优点是:受洗者对信仰很清楚。

          不过,即使经过如此严谨的教导步骤,仍有人并未把受洗当作在主面前一生的承诺,以为受洗等于毕业了,在受洗后反而不常来教会。

          李长老:教会基要真理和受洗班一系列的课程,是帮助慕道友预备好受洗。但这些课程本身,并不能让人得救。我们必须根据圣经的教导,帮助慕道友真正相信主耶稣死里复活、愿意接受主耶稣做个人的救主和生命的主。

           我们也要求慕道友将见証写下来。一方面鼓励他们作得救见証,另一方面也确认信仰使他们生命产生了改变。但参加受洗班本身,并不是得救、受洗必要的条件。

          慕道友进入教会后,不止一个团契、小组会前来关怀他。因此教会可经由不同的管道,了解慕道友的信仰状况。他若真的接受了主、生命有了改变,大家自然会看见。

          受洗一般需经过一系列的课程,但也有例外的时候。譬如有人因故(要回国等)不能参加全部课程,但希望受洗,教会就会根据他的心志、他生命是否有改变,和他是否清楚信仰的内容,按著圣灵的带领,决定是否给他施洗。

二、分享你从慕道友到接受主、进而受洗的过程。你觉得教会课程是否能帮助你更清楚地认识信仰?还有什么是可以加强的?

          林弟兄:不论是基要真理班或是受洗预备班,我觉得其课程的内容与长度、深度都很合适。每个慕道友的基础及成长速度不同,但课程基本能满足大家的需要,我就从中得到过不少帮助。我是对信仰探究得比较仔细的人,那些课程在我信主的过程中,有相当大的影响及助益。

          徐弟兄:教课的老师对我影响也很大。教会在带领慕道友认识主的一系列课程设计上,十分有系统,教课的老师也很认真,教学很有计划,他们本身就是很好的榜样,这对我的灵命成长有很大帮助。

三、对刚信主的信徒,教会提供什么样的辅导与帮助?如何坚定初信者的委身信念?有什么值得检讨与改进之处?

          林长老:在慕道友受洗之后,教会提供“得救之后”的课程。一共13课,主要讲如何除去老我,成为新造的人,还有读经、祷告,和灵命的成长。

          上完这些课程以后,教会会鼓励弟兄姊妹,参与一些事务性的事奉。

          李长老:对于刚受洗的信徒,教会鼓励他们参加小组,让他们得到生命成长的良好环境。教会的几个方式是:

          1. 成人主日学:采用系统的教学法,让弟兄姐妹对神的话更认识。

          2. 小组团契生活:让信徒融入大家庭,学习彼此相爱。每个人都归属于一个小组。有了归属感,就会摆上时间,参加事奉。

           3. 教会中若有事奉的机会,都尽量分到小组,但也不会太多,免得小组无力负荷。小组若有自己的活动,教会也会支援。

           4. 带领的人做出榜样,帮助初信者将事奉建立在生命的成长,以及健康的教会、团契生活上。

          徐弟兄:我刚来教会时参加周五的福音班,后来参加周日主日学,我觉得教会在课程设计上相当有系统。慕道友只要有心,可以学到许多。

           林弟兄:我受洗后,不知道参与事奉其实是把自己奉献给主的一个方法。后来参加主日学和其它课程后,才知道其真意。所以我觉得教会对事奉应有适当的教导。

           李长老:教会的事奉的确需要许多同工。教会一直借着“同工造就”聚会、“成人主日学”等,预备同工、发掘恩赐。现在更希望每一个部门能培养出几个核心同工,一起来发掘新的事奉伙伴。目前教会也往这方向推进。

四、教会如何帮助信徒成长?如何帮助新信徒明白事奉的本质、目的,和应有的心态?信徒如何有平衡的事奉生活?

          林长老:我们教会一般借着主日讲台、主日学、周五小组查经,帮助弟兄姐妹在灵命的增长。对有特别需要的,教会关顾组与其他同工,会进行个别的带领。

          教会也在周一晚提供“造就团契”,每次为期六个月,针对弟兄姐妹中有心追求灵命长进、羡慕善工的,做更深的教导。课程中也有许多讨论。

          如此可帮助基督徒认识服事的目的、本质和该有的心态,使人明白参与神的事工是福分,是喜乐的,而不是重担。

          徐弟兄:对我来说,事奉的教导很重要。我觉得,主日讲台、主日学或团契专题,可多一些这方面的教导。

          但要注意的是,既要明白事奉的意义,也要力所能及。若是像《不想再做基督徒了》中的那位弟兄,完全不了解为何要如此事奉,且常常开放家庭又超过了他的能力,只是一味承受事奉的重担,那就违背了事奉的本意了。

          李长老:我们教会认为,事奉是生命成长的表现,如果弟兄姐妹在生命上长进了,自然而然就会有事奉的心,也会在事奉中继续成长。

          今天在我们教会中事奉的弟兄姐妹,很多都是因为在小组聚会中,看到别的弟兄姐妹积极事奉的榜样,受到了激励,所以开始在小组事奉,生命慢慢得以成长。加上在主日学中受到教导,他们灵命得到喂养,事奉就更有根基,且持久。

          事奉与一般做事不同。照恩赐事奉当然最好,但教会有时也会顺着圣灵的带领,邀请一些弟兄姐妹,在某些不是他明显的恩赐所在的方面事奉。当大家都愿意顺服圣灵 的带领时,就能看见弟兄姐妹在事奉岗位上,属灵生命成长,并培养出那方面的能力。也就是说,教会在邀请弟兄姐妹服事时,有时是因他们有很明显的恩赐,有时 也随圣灵的带领,去发掘一些没有显露的恩赐和才干。

           杨弟兄:我觉得,如果有事奉的心,也了解事奉带来属灵生命的益处,我们就可能不太在乎某个事奉是否适合自己的兴趣或才干。但《不想再做基督徒了》这篇文章让我们警惕之处是:就算信徒有心事奉,若把太重的事奉,加在一个人或家庭身上,也会造成不好的后果。

           这篇文章中还提到另一个现象:信徒开始服事时,大都从事务性的工作开始,如午餐及点心的预备、教会场地维持和清理、开放家庭等。日子久了,再开始带查经、担 任小组长,按自己的“恩赐”事奉。一旦开始了“高阶事奉”,忙碌之余,就把原先的事务性工作,都丢给新信主的弟兄姊妹……这种做法,需要检讨。

五、教会对信徒参与一般性的事奉持怎样的原则?各部门选择同工的原则是什么?

           林长老:我们教会成立三年半了,因人数不断增长,自然需要更多的人参与事奉。如果弟兄姐妹尚未准备好,就参与太多事奉,对他们的灵命长进,会产生负面的效果。所以长老们的共识是,如果没有那项人力资源,即使有事工的需要,也宁愿等候,因为人比事工重要。

           对新加入教会、但已有事奉经验的弟兄姐妹,教会通常会有三个月的观察期,观察他对教会的制度与信仰原则的认同程度,也彼此增加认识与了解。

          至于一般性的事工,我们教会目前是由各部门的负责人找同工。这样的做法可能有几个缺点:

          1. 资源重叠:不同的部门,可能邀请相同的同工,造成某些同工负担过重。

          2. 各部门寻找自己的同工,中间的协调有时也会发生问题,或产生一些摩擦。

          3. 有些事奉要恩赐,有些事奉要训练。教会希望重生得救的信徒最好能在有恩赐的岗位上事奉,也能尽量参与各项训练。但这一点有时做不到。

          对于教会中各部门的负责同工,以及教导团队和讲道团队,教会的要求就比较高。以团契负责人为例,最好有当过小组长的经验。但要注意,不可因太注重经验、个性与恩赐,而忽略了属灵上的坚持。

          再如成人主日学教师,以往一定要参加四个学期的主日学师资训练。目前教会内部没有这样的训练资源,所以鼓励弟兄姐妹参与外面机构的训练。

          儿童主日学老师,则要经过三个月的儿童师资班训练。教会也定期提供一般性的同工训练。

           李长老:选拔一般性事奉的同工,第一个条件,一定是要重生得救。第二是强调全家事奉。我们不希望夫妻对事奉的观念不同,而造成家庭中的困扰。家中有幼小孩子的家庭,我们也不会给予太重的负担。

          至于各部门带领的同工,第一要有事奉的经验。第二对神的话语要渴慕;因这些人可能会更忙,若是无属灵的基础,反而会影响其生命成长。第三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知道如何与肢体相处。

          杨弟兄:我看教会对带领同工的祷告生活也很注意,观察他们是否乐意参与祷告会,是否凡事祷告、交托、等候。

          以我自己的经验,按恩赐事奉还是有好处,因为事奉的人较能享受自己的事奉,事奉也较能持久

六、你觉得,《不想再做基督徒了》的作者,在教会生活及服事中所遇到的难处,我们教会也有吗?该提供哪些教导,或有哪些方法可帮助改善?

          林长老:在这些问题发生前,教会就当注意,防患未然;若有了问题的苗头,弟兄姐妹也应当及时提醒教会;同工在服事中若遇到难处,一定要提出来,可以按圣经的教导来解决。

          另外,同工相处,也要存宽广的心,允许质疑,也要对别人的感受敏感。

          徐弟兄:我觉得这篇文章的作者,感到自己在教会中只有付出、没有收获。他也缺乏同工,当他遇到事奉的难处时,同工给他的不是实际的帮助,乃是不痛不痒的回答,让他心灰意冷。

          李长老:若服事成为弟兄姐妹灵命成长的绊脚石,这是教会很大的亏欠,也是牧者和领袖的责任。对于肢体的需要,我们要有敏锐的心。遇到《不想再做基督徒了》中的情形,教会要赶快处理,扶持、帮助这样的弟兄姐妹。因为这其实就是灵命造就的问题,其重要性并不亚于传福音。

          我们教会重视以小组的方式推动关怀,小组较易得知组员的难处,可以及时加以援手,并提醒教会一起帮助,而不至拖延太久。

          杨弟兄:我想《不想再做基督徒了》中的弟兄,可能没有看到服事的果效,可能也没得到适当的属灵的喂养,还可能没有“接待”的恩赐,更在没有足够同工分担重担的情况下,被推到事奉能力的临界点,因此几乎将服事的热忱烧尽。

          教会愈成长,信主的弟兄姐妹愈多,事奉的人也该愈多。但唯有弟兄姐妹灵命成长的速度,超越教会的增长速度,新的与“老的”信徒,同心事奉,才能彼此促进。

          林弟兄:当人力不足时,可以把事奉的范畴缩小,因此减少所需要的同工,如此反能保证事工的果效。

          林弟兄:聚会要尽可能使用教会的场地。若有人愿意开放家庭,参加聚会的其他人,需要特别体谅开放家庭,理解开放家庭的辛劳。

          林长老:刚信主的弟兄姊妹,愿意开放家庭作聚会之用,当然很好。教会需要特别顾念他们,免得他们因负担太重而灰心跌倒。而教会中的弟兄姐妹,也应该特别感谢开放家庭的辛劳,并多予体谅,例如事先告诉自己的孩子们应有的规矩,避免给开放的家庭带来困难。

          教会在这方面也要多提醒及教导,这对所有的家庭、孩子都有益。我们教会所在的区域,学龄儿童特别多,教会的儿童活动很吸引他们,孩子喜欢来,就常将父母也带来了。孩子在父母心中很宝贵,所以教会在处理这样的事上更需谨慎。

          服事原本就是不易的。愿教会和有心服事的信徒,都能以《不想再做基督徒了》为借鉴,使生命与服事共同成长。

作者现居美国北加州硅谷,从事电脑方面的工作。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