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地震反思:中國近代社會轉型的分水嶺(若岩)

若岩

本文原刊於《舉目》33期

          將近四分鐘的里氏8.0級地震,使許多村鎮夷為平地,失蹤、死 亡人數超過八萬。震中北川,瞬間成為一座死亡之城。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如此近距離地直面死亡,渺小的個人與巨大的國家,同樣感到無力。走訪了四川多個災區,與許多骨肉同胞交談後,感觸良多。簡單談幾點宏觀的感覺。

直面生死的拷問

          許多災區的人明講,過去一心想掙錢,在經歷過如同世界末日的天崩地裂後,他們的人生觀變了,想得開了。過去為了一兩塊錢與人爭吵,現在可以為了做義工花時間、 奉獻金錢,賠人、賠錢、賠力。更有司機擔任志願者,陪我們跑災區;有的出租司機聽說我們是外來的志願者,更主動提議免車費。人們也開始彼此珍惜,愛說感 恩,常常聽到川人對外來的志願者道聲“謝謝”。

          地震讓人們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觀與價值觀。透過網路,第一手的相片與視頻,在第一時間內衝擊著人們的感官,與災區骨肉同患難。

         如果1989年的事件是為中國當時的意識形態劃下了休止符,5.12地震則是為更深層的全民心靈重塑,開啟了契機。紅遍大江南北,講論《論語》做人道理的于 丹,在面對大限生死時,在電視上的言論,除了真情淚水,可說是蒼白無力的。一時間,人們只能用宗教信仰辭彙來描述自己的感受:溫總理坦言,地震讓所有的人 都經歷了一次“心靈的洗禮”;三聯週刊文章,對“心靈的拷問”;林強《真相比榮譽更珍貴》,強調“悲憫的情懷”;電視上不斷播放的“信念就是力量,信念支 援你我生命”。如果89事件導致大量文化精英理想的破滅,開始心靈的流浪,四川之震則是靈魂之震,使億萬中國人開始直面生死的拷問。

          這一切都暗示著一場追尋心靈家園的大幕即將拉開──現在才剛剛開始。未來10~15年必將是各種宗教信仰逐鹿中原的時刻,之後,中國的宗教人口比例就會定型。

中央政府新形象

          中央政府快速有力的反應,樹立了嶄新的親民形象,川內、川外,海內、海外,一片讚譽之聲。雖然大多數川民對四川官吏仍有惡感,但每每提到溫總理與中央政府時,卻是真心感恩。

          從某種角度講,5.12為中央政府洗刷了因89事件而來的道德罪孽,成為其贖罪之日。此次抗震救災,為中央政府積累了極大的政治資本與人文資源,勢必大大增 強其執政的自信心與執行力,為進一步政治体制改革、構建和諧社會提供基礎。在局部與短時間內,可能出現因此而來的濫用權力;但從長遠與基本面來看,政府的 整体行為與上世紀相比,已經受社會極大約束,局部、暫時的衝擊,只能起到洗牌的效果。

地方濫權受遏制

           與中央政府的迅速反應相呼應,全國媒体更加相對透明、獨立地對震情進行跟蹤報導,並在一定程度上與地方政府的利益形成對峙,產生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新聞媒 体在力量與利益格局上的重分配。中央與地方政府相互依賴又有張力的微妙關係所形成的定式,在這次救災過程中被打亂,中央政府以鐵腕的指揮與反應深獲民心。 如此發展下去,地方政府的腐敗,將受到中央親民政策與媒体監督的雙重打擊,加上民心所向,有可能更多遏制地方的濫權。

民間力量大覺醒

          除了中央政府與軍隊的快速反應,民間力量的展示參與是本次救災的一大亮點。如果沒有民間力量的參與(志願者、企業、NGO),單憑政府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 地震當天,大批的計程車趕往都江堰,救助無數傷員;成都市各大醫院的外地傷員,全憑志願者愛心照料看顧;災區的營地全由志願者維護管理。在帳蓬小學、飲水 機旁、夏令營裡……到處都是志願者的身影。而大批企業家與企業界的愛心捐贈,成為後勤的最大供應。

          在大災面前,在混亂的局面中,在沒有統 一指揮的情況下,民間力量自然有機地與政府力量相聯合,共同抗震救災。這種嘗試不能先行計劃,只有在這樣的大災難前才能出現。這是上帝的計劃。這個良性的互動與接觸,勢必改變政府與民間的關係與相互間的看法。民間組織將獲得更大的生存空間與自信。

NGO的建立

          巨大的天災使人謙卑,也同時讓政府與民間感到同樣渺小。本次救災充分体現了NGO(非政府組織)的社會意義和價值,突現多元社會中,政府與各種社會力量的互 補與互動,也是經濟力量再分配後所帶來的社會整体力量再分配的体現。在社會力量為災害貢獻愛心、人力、財力的同時,他們的政治力量也必然會興起。從社會建 制的角度,民間力量在此次地震中的強有力表現,勢必帶來NGO的興起,成為未來數年社會、政治格局演變的一個指標。雖然沒有大量民間NGO機構的名義,但 通過救災的實際操作,其實体已經存在,社會與法律意義上的存在只是時間問題。

社會文化分水嶺

          中國已經進入沒有政治強人的時代,沒有人再握有第一、二代領袖那樣大的權力,可以一夜之間扭轉國家的命運與方向;領袖人物的生死,也不再能促發社會的動蕩與 改變。然而,八萬平民生命在短時間內喪失,卻重得讓人難以承受,以至於國旗第一次為平民折腰,以至於幾十萬民眾在天安門廣場默哀後,聲嘶力竭地高喊30多 分鐘“中國加油”!

          這一震、這種痛,所帶來的衝擊與能量,會在5到10年內慢慢釋放出來。意識形態的虛無,經濟的迅速發展,民族意識的膨 脹,道德的滑坡,與四川5.12靈魂之震,這一切似乎都在指出,中國近代社會已經進入到全民信仰心靈層面轉型的關鍵時刻。5.12是一劑催化劑,將標幟出 中國將往何處去?!無論如何,5.12地震必將成為正在轉型的中國近代社會文化的一個重要分水嶺。

總結:教會如何因應

          此次大災把所有的人推到一個共同的、平等的起點──我們都是人。中央政府過去一直扮演民眾道德與精神家園導師的角色,在共產主義意識形態破產的今天,在災難 面前,這種角色已成為無力的口號與負擔。政府號召專業心理諮詢人士介入的行動,本身就意味、標幟著它正式退出民眾的心靈世界。人們在震後痛定思痛,將開始 心靈家園的追尋與重塑。

           同時,這個起點的出現,是共產黨執政以來唯一的一次,也只有在當前寬鬆的政治環境下才可能出現。各種社會力量有效、積極地介入,必將引動政治格局的洗牌與新佈局。在大災與同為人這一基本點上,意識形態被進一步弱化,政府與民間力量經歷更多的良性互動。

          以上兩點可能進一步引動教會與政府間關係的變化,從意識形態的敵對狀態,轉化為社會力量的制衡關係。對於教會,這一關係的變化本身,就意味著更大的生存空 間。教會需要充分意識到這一變化,並在行動上進行相應調整。其中最重要的可能是以對待家庭矛盾的心態與回應,來處理與政府的衝突,為信仰與福音廣傳贏得更 多空間。

作者來自中國,現居美新澤西州。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