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节专文:在圣与俗的想像之间——巴赫的《复活节神剧》(王星然)(2021.04.03)

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言与思専栏2021.04.03

王星然

 

“改编世俗乐曲,在教会崇拜中使用,可以不可以?”

教会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没有之一)——巴赫可能会问:“为什么不?”巴赫笔下许多脍炙人口的圣乐作品,包括本文介绍的《复活节神剧》皆是出自于这样的改编。

 

荣耀归于上帝

音乐之父巴赫(J.S.Bach,1685-1750)有一个习惯,在他创作的所有教会音乐作品的总结处,都签上S.D.G.(Soli Deo Gloria,荣耀唯独归于上帝),而有意思的是,这个签名习惯也见于他所创作的世俗音乐中。这说明了巴赫认定自己的作品,无论圣俗,其动机都是为了要荣耀上帝。

Soli Deo Gloria(荣耀唯独归于上帝)正是宗教改革的五个唯独之一,因此这个签名更透露出作曲家与改教运动的渊源。

众所周知,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是改教家马丁·路德的追随者,而巴赫除了把路德写的圣咏旋律巧妙融入在自己的作品中,路德神学里有关圣与俗的教导,更是直接反应在他的创作理念和工作态度中。

 

君尊祭司不是神职人员的专利

在宗教改革之前,只有教会里的职份被看做是神圣的,一般职业与服事上帝无关,因此当时发展出了修道制度,呼召人远离世俗,专心事奉上帝,但路德神学打破这样的圣俗界限!路德后来“还俗”,离开修道院娶妻生子。

路德引用使徒彼得的话,即所有信徒,无论是农夫、商人、工匠、老师、音乐家……只要是基督徒,都是“君尊的祭司,圣洁的国度”(参《彼前》2:9),君尊祭司不是神职人员的专利。(注1)

职业不分圣俗,在上帝眼中,一个操持家务的主妇,一个在田间劳动的农夫,和在教会里执行圣礼的神职人员,并无不同。透过工作,上帝使用我们来服事我们的邻舍,在工作中荣耀祂。

因此,在教会里创作圣乐,固然是荣耀上帝;作为一个春风化雨的小学音乐老师,也是荣耀上帝;一位基督徒作曲家为电影配乐,即使他创作的是世俗音乐,但他使用上帝赋予的天赋和创造力,来服务人群,创造文化,也能使上帝得荣耀!(当然,这不包括他创作抵挡上帝的音乐作品。)

这样的理念,在宗教改革以前,是难以想像的。这对巴赫及后世所有基督徒音乐家而言,具有重大的意义:音乐创作不只是娱乐事业,它不只是个谋生工具。它可以是一个使命,无论在教会内外,它都可以是一个荣神益人的呼召。

理解这一点,也就不难明白,为何巴赫在他所写的世俗音乐乐谱上,也亲笔签上S.D.G.(Soli Deo Gloria)。

 

 

改编世俗音乐

路德还会做一件我们今天看起来很离经叛道的事:他和他的跟随者,都热衷改编当时的流行歌曲,把那些普罗大众朗朗上口的民谣改写成圣诗。路德常常感叹,为何撒但可以拥有许多美好的世俗曲调?音乐的唯一目的就是荣耀上帝!不能让仇敌窃取这份荣耀啊!

其实,改编世俗歌曲,路德并非始作俑者,《诗篇》里许多诗歌,也都是调用当时广为传唱的民歌曲风来入乐。否则,谁会知道什么叫做调用朝鹿,调用百合花,调用玛哈拉,调用远方无声鸽?

因此,改编对路德而言一点也不陌生。

上帝赋予人类创造力,但我们与造物者最大的不同之处是,上帝使无变有,而我们的创作却都是在既有的素材上完成的。归根结底,所有原始的素材都是来自于上帝的创造,并无圣俗之分。

自然而然,改编与模仿成为人类创作的一部份,且是很重要的一部份。在每一次的改编或模仿中,总有一些新的元素加入,将原来的素材打碎重组,去芜存菁,使之更加丰富,这就是艺术创作。

巴赫服事的教会——莱比锡圣汤玛斯大教堂的复活节崇拜

 

作品复杂的身世背景

有了这个背景,我们就不会对巴赫改编世俗作品,感到太过震惊。

巴赫常把自己写的世俗音乐拿来“加料翻炒”,改编成圣乐在教会里演唱。最有名的例子是他的两部大作:《复活节神剧》及《圣诞神剧》(之前已有专文介绍,《“我愿你来!”》——巴赫《升天神剧》的终末盼望,刊于举目官网2020.6.1,http://behold.oc.org/?p=44212;《巴赫PK圣诞老人》――《圣诞神剧》的四个默想,刊于举目官网2018.12.10,http://behold.oc.org/?p=37623)。正值复活节,本文将聚焦于《复活节神剧》。

1725年,为了萨克森-威森斐公爵(Christian, Duke of Saxe-Weissenfels,1682–1736)的生日庆典,巴赫写了一首世俗清唱剧《飞走、消逝、降服吧!你们这些忧愁》(Entfliehet, verschwindet, entweichet, ihr Sorgen,BWV 249a)。歌词是由巴赫老搭档皮坎德执笔(注2),于2月13日公爵生日会当天演出。巴赫与公爵似乎交情匪浅,早在1713年就为他写过一首庆生清唱剧《狩猎》BWV 208。

同年4月,应教会庆祝复活节的需要,巴赫灵机一动,就改写了2月创作的生日清唱剧,成为一首复活节清唱剧,他仍是与皮坎德一起动手,除了赋予它全新的歌词,也在音乐上做了一些改动调整,并于1725年的复活节当天演出。

隔年,巴赫与皮坎德又重新改写这部作品,这次是题献给莱比锡巿长(1724上任)弗莱明伯爵(Joachim Friedrich Reichsgraf von Flemming, 1665-1740),在1726年8月25日为他庆生,这部全新歌词的世俗清唱剧名为《吹散、驱赶、分开吧!你们这些众星》(Verjaget, zerstreuet, zerrüttet, ihr Sterne,BWV 249b),可惜原曲已失传。

巴赫似乎很满意这部作品,1735年的复活节,他与皮坎德再次合作改写,成为《复活节神剧》。相隔近10年,貌似神剧在此间流行起来。巴赫开始把原有清唱剧的曲式加以修整,成为神剧的规模。1735可以说是巴赫的神剧年!不久前的圣诞节期,莱比锡巿民才听了他的6部《圣诞神剧》,而同年5月《升天神剧》又问世,于是巴赫的三大神剧《圣诞》、《复活》、《升天》在这一年刚好集满。

自此《复活节神剧》的样貌大致底定,成为巴赫的签名曲目,并且在多次复活节崇拜中演出,而每回重演时,巴赫与皮坎德又会作小规模的修改,以精益求精。

《复活节神剧》第一乐章手稿

 

最后,留芳传世的《复活节神剧》其音乐与文字可谓水乳交融,浑然天成!无论是场景的铺陈、情绪的掌握、和声与节奏的拿捏……都与复活主题若合符节,笔者在大学时第一次聆听,毫无怀疑这原本就是它应有的样貌,完全嗅不出它复杂的身世背景,或许这就是巴赫的天才吧!

 

乐曲导聆:

《复活节神剧》共有11个乐章,内容以福音书里有关耶稣复活的敍述为主。巴赫安排了四位独唱家,来诠释不同的人物:

女高音:抹大拉的马利亚
女中音:雅各的母亲马利亚
男高音:约翰
男低音:彼得

除了独唱重唱,巴赫又加入了四声部的诗班合唱,以增添神剧整体的气势和重量。乐团的丰富编制也展现出节日风格的企图:一支长笛、两支直笛、两支双簧管、一支柔音管、一支低音管、三支小号、定音鼓、弦乐团、与数字低音(大键琴)。

基本上,整部《复活节神剧》是由一首风格明快的协奏曲(第一到第三乐章)及四首舞曲(第五、七、九、十一曲)组成,其他则是宣敍调。作品整体的结构工整,心思巧妙。巴赫选择用舞曲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基督复活就该用欢乐的巴洛克舞曲来迎接。

 

乐曲简介:

第一乐章(D大调交响曲sinfonia快板):这首开场序曲,迎来的是兴奋的定音鼓、辉煌的铜管、欢欣愉悦的和声、和三拍子的巴洛克舞曲节奏。

不久前,巴赫的教会才在受难节经历了三个小时痛苦沉重的《马太受难曲》,而主日清晨,巴赫定意让前来崇拜的会众,参与一场欢庆复活的盛典,所有阴霾一扫而空,救赎功成,拨云见日,柳暗花明。

第二乐章(b小调慢板adagio):这首哀伤的慢板乐章,颇具默想风格,由双簧管独奏,絃乐伴奏。传神地描绘了七日的头一日天微亮,妇女们前往墓地的心情,让人不禁回想起耶稣在十字架上的受难。而这首慢板,其实也是开场交响曲的延伸,这两个乐章,音乐学者一致认定是取材自巴赫在科登时期(Köthen,1719-1723)所写的一首已经失传的协奏曲。因此,在创作上更早于前述提到的两首庆生清唱剧和《复活节神剧》。

第三乐章:D大调二重唱与四声部合唱Kommt, eilet und laufet, ihr flüchtigen Füße。

来吧!奔跑!你这飞快的脚程

快来到埋葬耶稣的坟墓

欢欣喜悦伴随我们的心

因为我们的救主已经复活

此曲是第一乐章的人声版,由彼得及约翰带来的男声二重唱,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两位门徒奔跑的身影,他们听到救主复活消息的兴奋之情,溢于音符之间。

巴赫在1740年将此曲的二重唱改为合唱,让神剧以合唱做为开场更有力量。惟在合唱中间仍维持一段男高音与男低音的二重唱,以突显彼得及约翰的角色。任何人听到这个乐章,都能立即感受到音乐中传达的喜乐。

前往墓地的彼得与约翰Eugène Burnand 1989

 

第四乐章:b小调女高音、女中音、男高音、男低音的宣敍调“O kalter Männer Sinn!”四位独唱表达他们对耶稣受难的哀伤。

第五乐章:b小调女高音咏叹调“Seele, deine Spezereien”,这是一首与长笛对话的美丽咏叹,女高音在默想中唱出:

哦!灵魂

从此你不再需要痛苦的没药

用桂叶编织的冠冕

使你的焦渴得着慰藉

此曲描绘人类灵魂对救赎的饥渴及救主复活的喜悦。

第六乐章:女中音、男高音、男低音的宣敍调(D大调转b小调)“Hier ist die Gruft”描述在墓地,门徒与抹大拉的马利亚谈论基督复活的场景,那堵住坟墓的大石仍在,但耶稣的尸体却不见了!马利亚敍述天使向她显现的经过。

第七乐章:G大调男高音咏叹调“Sanfte soll mein Todeskummer”,这是一首田园风的咏叹,巴赫用两把高音直笛与男高音唱出心灵的亲密对话,衬著背景絃乐,安详而宁静。约翰见到空坟就信了,全曲充满了信心和盼望,死亡已被征服,眼泪已被拭去。

死亡的挣扎,不再尖锐,只是一睡

耶稣,因祢的保护

使我灵得着更新

我痛苦的眼泪

被祢轻轻拭去

第八乐章:女高音与女中音的宣敍调(由b小调转A大调)“Indessen seufzen wir”,听到天使宣告基督已复活,两位马利亚彼此对话,她们焦急地想见耶稣。

第九乐章:A大调女中音咏叹调“Saget, saget mir geschwinde”,此曲为一风格明朗的舞曲,美丽的柔音管加上絃乐伴奏,唱出对耶稣的渴慕,歌词让人想起《雅歌》第6章“寻找良人”的段落:

“告诉我,快告诉我

何处能找著耶稣?

我灵魂之所爱

哦!来,来,拥抱我

因若没有祢,我的心将是

完全地痛苦与不幸”

第十乐章:男低音的宣敍调(由G大调转A大调)“Wir sind erfreut”,简短的宣敍调中,彼得宣告耶稣死里复活,使人从绝望的痛苦中,重获喜乐及新生。

第十一乐章:D大调四声部大合唱“Preis und Dank”,曲风辉煌灿烂!仿佛见到在天上所有活物俯伏敬拜的场景。

“赞美!感谢!

归于主!你这颂赞的诗歌

阴间与仇敌已被降服

牠的权势已被消灭

开声欢呼!你这蒙救赎的

让你的颂赞上达天听

打开!哦天堂,你那壮丽之门

犹大的狮子已迈开得胜的步伐”

《复活节神剧》最后的结尾短促,故意让人意犹未尽!巴赫用音乐预示神与人的故事尚未终结,耶稣的复活是新的时代的开始!

注:

1.路德对基督徒皆祭司的神学论述,见于论文《An den christlichen Adel deutscher Nation》 (To the Christian Nobility of the German Nation, 1520)以及 《De captivitate Babylonica ecclesiae 》(On the Babylonian Captivity of the Church, 1520)中。

2.皮坎德Picander是Christian Friedrich Henrici(1700–1764)的笔名,他是巴赫重要的创作伙伴,《马太受难曲》就是出自他的手笔。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