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於信以致於信 ──海外基督使團簡介(馮浩鎏)

文╱馮浩鎏,譯╱王凱琪,朱家慧

本文原刊於《舉目》第25期

1.知難而進

在19世紀初,西方人要到中國,絕非輕鬆容易的事。1807年,馬禮遜到達中國,往後50年間,超過214位宣教士前赴中國,其中44位男宣教士和51位女宣教士,還有許多宣教士的兒女,都葬身於中國。

工業革命帶來進步,然而在19世紀從英國乘船到中國,仍需時5到7個月。航程中風高浪急,以致中國內地會勸諭同工在行裝中帶一罐餅乾,以備暈船時可以止吐。

這一切艱難險阻,卻攔不住一位英國青年火熱的心,他定意追隨馬禮遜的腳步,把福音傳給中國人。年方21歲的戴德生,年少未艾,缺乏經濟支持,就毅然踏足中國。

經過6年“短宣”,戴德生抱病返回英國,但他心中仍惦記著中國內地的屬靈需要。1865年,他創辦中國內地會,以10英鎊開了一個銀行戶口。1866年5月 26日,17位成人和4位孩童,與戴德生夫婦一起啟程,前往中國。就這樣,中國內地會正式投入工作。到1930年,內地會在中國的宣教同工幾達1,300 人。

信心,無比的信心,注目神的應許
專一仰望主
輕看難成的事
宣告:“祂必成全!”

1965 年,中國內地會成立100週年,賴恩融(Leslie Lyall)著成《知難而進》(Passion for the Impossible)一書,記述中國內地會在戴德生離世後,如何繼續延展。在書的扉頁,他寫下這首短詩,表明宣教事奉不能單憑一腔熱血,更需要有根有基 的信心。中國內地會以致今日的海外基督使團致力追求,甚至甘願擺上生命的目標,就是叫主名得著當得的榮耀!

去年,我們慶祝中國內地會成立 140週年,為神的信實獻上感恩。面對悠久的歷史,隱藏著兩極的危機:一個極端是高舉差會的先賢,而忘卻了歸榮耀給神;另一極端是,抹去以前宣教士的一切 屬靈功課,好像丟棄歷史是唯一開創新路的方法。“以便以謝”:到如今耶和華都幫助我們(《撒上》7:12);“耶和華以勒”:耶和華必預備(《創》 22:4)。從戴德生開始,直到如今,這兩個應許仍是我們所持定的。
所有的差會,包括海外基督使團,不僅要從歷史學習,亦要與這一代、甚或下一代接軌,向年青人發出挑戰,激動他們的良知,建立他們的信心,開闊他們的眼界。正如在1885年,劍橋七傑回應神的呼召,獻身中國,我們也同樣地為新生代禱告。

2.追求聖潔

“迫切地把福音傳遍東亞,叫主名得榮耀!”是海外基督使團的宗旨。使團存在的目的,就是要榮耀神。我們所作的一切都不能離開榮耀神,若偏離這目標,使團就再沒有存在的價值。我們迫切地傳揚福音、建立教會,是因為我們深切盼望主的名被高舉、得榮耀。

在使團最近的領袖會議中,同工一致認定神給使團最大的挑戰,就是追求聖潔。也許有人要問為什麼?追求聖潔跟榮耀神有什麼關係呢?

尊崇神的聖潔

“耶和華對摩西、亞倫說:因為你們不信我,不在以色列人眼前尊我為聖,所以你們必不得領這會眾進我所賜給他們的地去。”(《民》20:12)

在 舊約裡,神的榮耀和神的聖潔是經常並列的。《詩篇》的作者提出,以聖潔的裝飾,歸榮耀於神。將榮耀歸於神,就是承認祂是全然聖潔,祂的公義、純潔無與倫 比,祂滿有權能、慈愛與憐憫。“耶和華啊,眾神之中,誰能像你?誰能像你至聖至榮,可頌可畏,施行奇事?”(《出》15:11)

承認和高舉神的聖潔,是非常重要的。摩西和亞倫因為沒有尊崇“神的聖潔”,被神責備。他們沒有在以色列人眼前信靠神,尊神為聖,結果只能遠遠地觀看應許之地,卻不得進去(《申》32:52)。

尊崇神的聖潔就需要以信心信靠神。擺在我們面前的挑戰不是要更大發熱心,而是要追求更深厚的信心,當然,作工的熱忱也不可或缺。

1900年的義和團之亂中,58位內地會宣教士和22個孩童殉道。然而,當時的總主任何斯德,代表內地會拒收清政府的賠償,而選擇仰望神的供應。

1901年10月11日,山西省總督在省內中國內地會事奉及宣教士受害之處,張貼告示:
中 國內地會運用自己的資金重建教會,遵從萬世救主的教訓,愛鄰舍如同自己,不願將沉重的經濟負擔加諸貧窮的百姓肩上。身為總督,我認為基督教在各處導人向 善,像耶穌基督所教導的,忍耐,寬恕,不記仇。特通令各方士紳,學者,軍人,和老百姓,為人父兄的,切記這典範,像耶穌一樣,教導眾子弟包容和寬恕。

認識神的聖潔,叫我們對神心存敬畏。“他們必尊我的名為聖,必尊雅各的聖者為聖,必敬畏以色列的神。”(《賽》29:23)

敬畏,可以保守差會,不致張狂自大,以屬血氣的熱心,衝鋒陷陣,而忘記了在神面前安靜等候;或以一些表面的成就代替聖潔的生活,以經驗代替信心。敬畏,可以保守我們信靠神,而非自恃。

願使團常常尊崇主的聖潔!

追求聖潔

“你們要聖潔,因為我耶和華你們的神是聖潔的。”(《利》19:2)
我們追求聖潔,因為神是聖潔的;我們要效法祂。然而,我們絕不能以追求聖潔而自誇。聖潔的根基在於耶穌基督,“……祂成為我們的智慧、公義、聖潔、救贖”(《林前》1:30)。所以誇口的,當指著主誇口(《林前》1:31)。

追求聖潔,就是學像基督,像祂謙卑,慈憐,尋求父神的榮耀,以致順服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

每一件順服神的帶領而開展的事工,總會帶我們重新向神委身,全然的委身。

不單宣教士要犧牲,宣教士的孩子,也是一樣。一位海外基督使團宣教士的女兒,分享她的体驗:
離 開父母固然叫人難受,卻正顯明了天父的信實。我從不喜歡離離合合,也不善於面對改變。我不習慣讓陌生人闖進我的生活裡,只喜歡躲在自己的小天地,跟父母、 姊姊和好朋友在一塊兒。若有人走進你的生命,和你建立了深厚的情誼,然後又離去,那實在叫人非常傷痛。可是,我們這些第三文化孩子,面對悲歡離合就像家常 便飯!雖然一些人可能以後再沒機會相遇,他們卻實在在我的生命裡留下了足印。天父透過媽媽教導我,縱使我們周遭有多少事物與人事的變遷,天父卻是那永恆不 變、不離不棄的主,我深信祂的應許。

使團現有1,200位宣教同工,還有超過650名宣教士子女(或稱第三文化孩子)。

3.不住禱告

1927 至1929年,是中國內地會歷史上最困難的時期。1925年5月30日上海事件之後,中國排外情緒日益高漲。600多位在內地事奉的宣教士,不得不撤離工 場,到沿海地區暫避。英、美的教會紛紛要求所差派的宣教士回國。當時內地會的領袖面對各方面的壓力,卻同心等候,尋求神的心意。

1929年3月15日,繼戴德生之後出任內地會總主任的何斯德,寫了一封公開信給內地會的支持者,〈來自中國的呼聲——兩百名生力軍〉:

經 過詳細考察,思量神託付內地會的工作,我們深感必須立時大大強化我們的隊工……家鄉裡的弟兄姊妹,請與我們一同禱告,求莊稼之主呼召並差派多人與我們同擔 使命,擴展事工。我們不顧慮如何維持他們在工場上的需用,主曾告訴我們,祂眷顧飛鳥與野花,我們只要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重要的是,與我們共負一軛的工 人,都必須蒙神選派,忠於所託,計算代價,凡事交託,任差何往。在工場上,生活磨人,工作艱鉅,經費耗盡,貧病交迫之時,唯有對永活主的信靠能帶來喜樂和 平安。

從這記載,可以看到內地會的幾個特點:

第一,禱告祈求為首要,方法乃是其次。

第二,考察思量。仔細研究各省份的需要,確定兩年之內,需要200位生力軍,是理智的呼籲,而非突發奇想的驚人之舉。

第三,專注於福音邊陲之地,積極調派同工往內陸未有福音事工的地方。

結果,不出3年,神賜給內地會207個新同工。

我們繼續努力禱告,求神打發工人。我們繼續努力禱告,求神在黑暗之地賜下屬靈突破。我們繼續努力禱告,求神保守同工的屬靈生命不致跌倒。

4.胸懷福音邊陲之地

自始,中國內地會就是一個以開荒佈道為焦點的差會,銳意要把福音帶到中國內陸許許多多未聞福音的人當中。直至今日,使團仍然保持拓荒的精神,胸懷福音邊陲之地。

任何一個差會,若失落了拓荒的精神,固守已得之地,自滿自足,就必然停滯不前,不進則退。

拓荒的精神催促我們不斷向前,不甘於安逸,不停地尋求機會去宣揚基督,建立祂的教會。一個拓荒的差會樂意刷新思維,勇於嘗試新方法,也能包容暫時的挫敗。

“面對未竟之工,我們在主前屈膝……”前中國內地會總主任華福蘭主教(Bishop Frank Houghton)所寫的詩歌,道出了我們的信念。神給與使團的異象是在東亞每一個族群中,興起合乎聖經的本土化教會運動,以致東亞萬民得以與基督相遇、 經歷福音的更新,進以轉化社群,將榮耀歸給神。

戴德生在1868年楊州教案後寫下:

我們若不忠於所託,神可以把我們移開,把工作交付其他忠心的人;但我們所作的工,若是遵從祂旨意,堅立在祂同在的應許上,祂絕不離棄。

使團仔細探索東亞福音邊陲之地,求問神呼召我們在哪裡與祂同工。福音邊陲地不是:

──位處偏僻,路遠難至之地,而是我們眼目所未及、視而不見之民。他們也許近在咫尺,卻從未有機會得嚐主愛。

──零散分佈的少數,而是人數相當,具策略意義的重點。他們有潛質能跨越文化與地域,把福音傳給更遠的族群,接觸週圍零散的少數群体。

──單看使團的參與,而是放眼普世宣教運動中,還未被關注的群体。我們探討神要使團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要開展新領域,還是刷新思維更進一步。

總結各工場隊工的匯報,我們歸納出幾個焦點:

1. 在東南亞、中亞洲和中國大西北的回教群体
2. 十億受佛教影響的東亞萬民
3. 中華大地的需要和機會
4. 鼓勵支援亞洲宣教運動
5. 流散亞洲各地以及全球的亞裔僑民

要把福音帶進邊陲之地,我們需要毫無保留的擺上一切

我 們仰賴神賜下方向、能力、策略及工人。我們祈求莊稼主差遣工人,在未來五年內,帶領900名新同工加入我們的行列,700名在前線事奉、200名作支援。 這是不可能圓的夢嗎?若是出於神,就必能成就!我們持定目標,竭力完成神託付我們的職份,迫切地把福音傳遍東亞,叫主名得榮耀。

一直以來,中國內地會╱海外基督使團都重視語言的學習。學好當地的語言,表明我們與當地人認同。使團部份的同工,不僅學習當地的官方語言,還學習少數民族的方 言。近年,參與短宣的人數日增,有人倡議只學習基本的語言,使團不敢苟同。認真學好語言,正是願意長期投入服事的表徵。

“父怎樣差遣了我,我也照樣差遣你們。”(《約》20:21)我們效法基督活在人群當中。出於對神的敬畏,我們定志投入事奉地區的文化,瞭解當地人的世界觀,接納當地人的生活水平,好叫基督的福音無阻隔地傳開。使團會進一步加強語言、文化、世界觀的訓練,裝備新、舊同工。

1929年,中國內地會招募200位生力軍時曾提出:

我們需要的工人是:

為主作工、得人如魚,於家鄉事奉時已然如此。
勤讀聖經、恒切禱告,不堅持西方的生活方式。
溫柔堅忍、以德報怨,雖受虧待也不懷恨在心。
合群互助、結伴同行,友愛隊友,信任領袖帶領。

生 活在現今破碎的世代,好些新同工都在破碎家庭成長,同工關顧(包括醫療及其他方面)更顯重要,小心的甄選就是關顧的第一步。1887年,戴德生呼籲“百人 新兵”時,超過600人回應,卻只有100人被選上。我們不是單看人數多寡,而是要讓合適的人選,在合適的時候,到合適的崗位事奉。

5.經歷屬靈成長

新約聖經有20多處提到成長或增長,主要注重的是屬靈的成長。

靈命的成長

我們要在信心上長進(《林後》10:15),在對神的認識上長進(《西》1:10),在恩典中長進(《彼後》3:18),以基督作房角石,在合一中長進(《弗》2:21),在順服基督上長進(《弗》4:15),日益學像基督。

事奉的成長

《使徒行傳》論及的成長,是指神話語的傳開(《徒》6:7,12:24,19:20)。神的話語像野火一樣傳開,主把得救的人數加添給早期教會。

苦難中成長

從聖經的角度來看,成長常跟苦難、迫害、破碎有關。在傷痛、無助中,神讓祂的子民經歷祂的大能,力上加力。成長與主耶穌的十字架是分不開的。

在海外基督使團預備迎接神所賜的增長時,主挑戰我們內在生命的成長。我們是否追求信心長進?更深認識神?更順服基督?更愛慕神的話語?更竭力傳揚福音?並與亞洲教會一起成長,委身傳揚福音,直至東亞教會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

唯有內在生命的成長,能預備及承載同工人數及事工的增長。若弟兄姊妹看見使團屬靈生命的活潑,被吸引投身宣教,這是何等的美好!

結論

在《知難而進》書中最後一章提到:

明顯地,單是擴展是不足夠的。過度擴展的宣教事工將失卻深度,工作變得表面化,只靠宣教士維繫。這樣的工作經不起考驗。要擴張帳幕之地,就必須堅固橛子。

堅固橛子就需更多個人及群体的禱告;積極聯繫神的肢体:未參與宣教的教會,本土的信徒,不同年齡,東西方教會領袖,和各地在信、望、愛上能做榜樣的、虔敬的基督徒。

1929年6月,在英國“中國內地會年會”中,特別為二百生力軍禱告。我願以會中所唱的一首詩歌作總結:

在愛中前進
帶著愛的犧牲
向天上的王表明
無價的愛

在信心中前進
事奉榮耀主
任差何往
披荊斬棘
主言足用

在禱告中前進
奉基督的名
求天上來的能力
無論在何地
恩典沛臨

願使團在向前邁進的每一步都能尊崇主,歸榮耀予神!

作者馮浩鎏(Patrick Fung)醫生,現任海外基督使團(OMF,前中國內地會)國際總主任,是第一位出任該職的華人。(作者保留版權 copyright belongs to the author)

譯者王凱琪﹐畢業於台大外文系﹐美國雪城大學(Syracuse University)教育學博士。現居美國紐約雪城;朱家慧﹐畢業於台大外文系﹐美國賓州大學語言學碩士。現居美國紐約雪城。

作者保留版權,請勿以任何形式轉載。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