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札記之十五:鷹架與腳手架(末雁)

末雁

本文原刊於《舉目》25期

        “拆毀有時,建造有時”(《傳》3:3b)。

         小時候經過建築工地,看見用毛竹搭起的一層層架子,工人跨在架子上,從腰間掛著的一把篾絲中抽出幾根當作繩子,把毛竹架子固定住,然後在每一層架子上鋪上竹籬笆, 人就站在上面砌牆。父親告訴我這個叫“腳手架”,等腳手架拆除了,就表示房子蓋好了。以後每次看見建築工地的腳手架總是很期待,想看看新房子會是啥模樣?

         有一回與台灣的朋友聊起蓋房子,他們聽不懂什麼是腳手架,於是我如此這般描述一番,他們恍然大悟,告訴我這種架子在台灣叫“鷹架”。同一樣東西,卻有兩個截然不同的名稱,這引起我的一些聯想。

          宣教前輩戴德生說過:“所有的外籍宣教士,有如搭建房屋時圍繞在房屋四周的架子,房子越早完工,架子就越早拆除,這對於福音尚未傳遍的宣教工場愈好。或是把 它搬移至別處,以便能在別處發揮同樣的作用。”(註1)外來宣教士就像房子外面的架子,裡面的新房子就像中國的本土教會。

         為幫助建立中國教會,外來宣教士們付出了極大的心力,有的甚至付上生命的代價。他們傳福音,牧養信徒,培訓同工,扶持中國教會領袖。可是也有一些外來宣教士作了“腳手 架”:綁手綁腳的架子,指手畫腳的架子。這些無形的“腳手架”遮住了裡面本土教會新生命的風采,而使同工們落入縮手縮腳的境況。

       “腳手架”型宣教士的產生,可能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不能忍受拆除的痛苦。從拓荒到建堂成立教會,一個宣教士要經歷多少的艱難險阻,多長的艱苦歲月。教會中每一 個弟兄姊妹的故事都在他/她的心上;教堂的每一塊磚,每一片瓦都有他/她的血汗。離開這一切,實在割捨不下!於是終生看守城池,不離不棄。

        第二個原因是不能放心放手,唯恐新的同工經不起風雨,擔不起重任,所以時時指指點點,處處捂著蓋著,以免辛苦打下的江山毀於一旦。

        與傳統“腳手架宣教士”相反的,是現代類型的“蜻蜓宣教士”,五湖四海到處遊行。有人描述他們是“講一篇道,送兩本書,吃三餐飯,拍四張照片,給五十元錢,提六十條意見,七大神學思想,八大信仰教條,久久不能明白,十足莫名其妙。”

        外來的宣教士應該是做“鷹架”。它是中國本土教會騰飛的平台,同時它又能飛往新的工場,建造神的新家。雖然人不會記得圍在房子四周的架子,但神卻看重宣教士神聖的犧牲精神,中國教會更會不忘記宣教士們的血和汗。神的新家是啥模樣?這是每一個外來宣教士要思考的問題。

註:
1. 史蒂亞著,《戴德生屬靈操練》,證主出版社,1998,108-9頁。

作者原住上海,後移居美國。曾在大陸邊遠地區參加扶貧工作,現在神學院進修。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