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圣经神学看神的救赎计划(蔡金玲)

蔡金玲
本文原刊于《举目》25期
圣经主要信息

      有人认为今天基督徒在解释圣经上常见的疏忽或误导,就是以纯粹道德取向来解释及应用经文中的故事(特别是旧约),或是将重点仅集中在伦理与心理应用的层面上。这样的解经很容易忽 略了神的救赎行动和祂对人的启示(注1)。换言之,释经者仅注重发表自己的看法,而忽略了圣经原本所要传达的信息。      

      这类错误常见的范 例如,在针对旧约的教导和讲道时,仅将一些旧约人物区分成英雄或坏人,“要像摩西一样”或者“不要像法老王”。又如,雅各与神摔跤的事蹟(《创》 32:22-32)常被用来表达我们属灵上的挣扎;哈拿祈子的祷告(《撒上》2:1-11)是教导我们持续性的祷告;约书亚的事蹟是展示出一个领袖的榜 样;大卫打败歌利亚(《撒上》17章)乃教导我们要战胜心中的“巨人”;大卫与约拿单的友情是教导我们友谊的重要。

     这种解经应用看似 合理,但有暗藏的隐忧。较合宜的做法,应该是在信息中同时包括“救赎历史”的教训和“道德伦理”的应用。同样地,许多人在讲论新约人物时,主要重点在强调 他们的生平事蹟,作为我们人生的指标。诸如此类的说法仅引导人将道德教训作为读圣经时的焦点,却偏离了圣经内文重要的目标──就是神自己,结果就失去了经文本该带出的能力(注2)。

    针对此种现象,圣经学者警告说,这种释经与应用,是忽视了圣经故事所要表达的“救赎历史”(注3)。如此 把圣经故事当作世俗文学来读,仅强调一般人生的教训,或只关注人物的榜样,那么圣经和世俗文学有何区别?因为在非圣经的历史中,也记载着许多伟大、值得我 们学习效法的人物。据此推论,似乎也暗示着人们可以舍弃圣经,在圣经以外找到类似的伦理教训。

    然而,圣经记载这些历史故事的主要目 的,不仅是要教导读者如何行事为人,而是要表明人如何才能得到神的拯救。例如我们读《但以理书》,焦点不能只集中在但以理和他的三位朋友,或尼布甲尼撒, 伯沙撒,大利乌及古列身上。《但以理书》的重点乃是向读者启示神有至高无上的主权。书中表明在巴比伦攻陷犹大的背后掌管着一切的,其实是神,而不是尼布甲 尼撒;是神自己把犹大王和百姓交付给尼布甲尼撒(《但》1:2),所以并不是巴比伦强大的军势把耶路撒冷攻陷,乃是神的主权定意如此。

    君王常以为自己有足够的本领,因而成为统治者,但是他们和任何人一样都在神至高的管理之下,在神的主权中,祂允许巴比伦王来攻击犹大,并审判这个罪恶的 国家(参《代下》36:5;《哈》1~2);在巴比伦的王宫中,是神而不是巴比伦的王宫教育,使但以理具有非凡的智慧,能向尼布甲尼撒解释异梦。虽然经文 中充满了人物和行动,但在这些人物事件的幕后,神才是真正的主角,在祂公义的掌管之下,审判要临到恶人,属神的百姓必得拯救。整本圣经也是这样借着不同的 事件,表达出神的至高主权与救赎行动,也就在这些历史进程和生活的故事中,不断地道出了一个重要的主题:神的“救赎历史”。

    圣经是一 本启示神的真理的书。神最高的启示是耶稣基督(《来》1:1-2),因此我们读经须以基督为中心,因基督就是神救赎的启示。圣经学者赖德(George Ladd)指出,救赎历史是见証整本圣经合一性的最好途径。圣经记载神在历史中造访人类,并且道出如何在时空内拯救他们的事件(注4)。圣经内文正是救赎 历史本身,这个救赎历史展开了神救赎计划的工作进程,直到新天新地万物的更新。所有旧约中的祝福、应许、立约、以及国度的内容,都是耶稣基督在末世要实现 的救恩的影子,因此新旧约一起见証这伟大的救恩。整本圣经的中心就是道成肉身与得荣耀的基督,这就是圣经的一贯性真理。若要明白圣经章节段落的意义,则需 要对圣经的整体性先有清楚的认识,而圣经神学可以帮助我们从整体性的层面来明白这个救赎计划。

    我们读圣经时难免会碰到一些形形色色、 难解的经文,有时就被略过不读,只读浅显易明的经文。然而我们不应轻易忽视它们,特别是碰到旧约的一些困难经文;若是如此往往会忽略了圣经的整体性。我们 须要仔细分析这段圣经的意思是什么?神如何藉这个圣经故事向读者说话?旧约经文如何与读者的生活产生关联?当面对这一些困难经文,且多数的学者对其见解不 一时,我们则需要有一套正确且有系统的释经法及圣经神学的帮助,以便找出经文的真义,借此能使我们不偏离圣经信息的整体性与一贯性。圣经神学提供了稳固的 根基来理解这些经文,特别是能把困难的经文和整体的圣经信息连结在一起。它把焦点注目在圣经的一贯真理,借此方能显出难解经文的意义,期能避免私意解经之 弊端。

何谓圣经神学

    圣经神学是借着研究神在圣经历史中每一个时期的救赎行动,来了解存在于圣经内的真理(注5)。 这些真理是神在具体的历史时空中启示出来的,故有其历史的渐进性,从创世的预备期开始,直到新天新地,在基督的荣耀中才会完全彰显出来。圣经神学的研究范 围,涵盖了旧约到新约漫长历史事件的进展,并尝试揭示出新旧两约之间的关系。其研究结果显示出无论是旧约的故事,律法,诗歌,智慧,预言,启示性的异象, 在某些程度上都与耶稣基督的降生和事工有关。换言之,圣经神学的研究帮助我们连贯新旧约的关系。旧约的记载是预备基督的来临,它借由应许、立约、与国度等 主题的表达,启示出神的救赎计划,而基督正是整本圣经启示的中心。因此要察明圣经如何多方的启示基督,应当是支配我们研究圣经的准则。

    当我们查考新约的基督生平时,若要对基督的救赎有完整的认识,必须追溯到旧约,一旦连贯基督救赎在旧约的根源时,就能解明这救赎行动如何地应验旧约,也 同时就更能明白该旧约经文的真义。这种论点可以从新约的作者中找到支持,因他们都承认旧约是指著耶稣说的,这些新约经文都见証了耶稣成全旧约(参《太》 5:17-20;《路》24:44-45;《约》5:39-40等)。

    同时,耶稣也表明自己如何应验旧约,例如当主耶稣复活后,在前 往以马忤斯的路上,曾与两位门徒对话,之前他们心里愁苦,无法认识耶稣与旧约众预言的关联。耶稣对他们说“无知的人哪,先知所说的一切话,你们的心信得太 迟钝了。基督这样受害,又进入祂的荣耀,岂不是应当的吗?于是从摩西和众先知起,凡经上所指著自己的话都给他们讲解明白了”(《路》24:25-27)。

    耶稣这一段极具震撼力的话讲完后,顿时开通了门徒们对旧约的认识。两位门徒立时回到耶路撒冷向11个使徒报导他们的经历,这时耶稣显现在他们中间,同样 地又讲解律法、先知和诗篇上所记关于基督的事。耶稣不断地以旧约经文开通门徒,这促使我们醒悟,在讲解圣经时所应该着重的,就是要解析圣经如何启示耶稣基 督,正如彼得所说的,这启示早在旧约时代,众先知早已详细地寻求考察(参《彼前》1:10-11)。我们今日也该如此,以基督为中心来考察经文。

    因此,要借助圣经神学的研究来明白圣经的整体性,并明了圣经内某一部分的经文是如何地与其他经文紧密相连,以促使我们可以准确地解释圣经,产生正确的神 学思想,作出适切于时代的应用。总体而言,圣经是一本关乎基督的书,圣经神学的研究应以基督为中心,祂是我们的启示者和救赎者。仔细查考圣经就不难发现, 旧约每一部分都与基督和祂伟大的救赎工作息息相关。当我们明白了圣经有这一个主要的信息要表达,且大多数的经文都与这主旨有关,如此就不会把圣经故事错误 地引用来支持自己个人的观点。

使用圣经神学

   若我们仅止于圣经的研究,忽视了经文的应用,释经将沦为学术的练习,信 徒的灵命就无法成长,然而若我们错解经文,应用也可能产生偏差。雅各与神摔跤的故事,表面上似乎是指雅各坚持要神的赐福而与神摔跤。因此有人强调这段经文 说明雅各在他的祷告生活中与神摔交,直到神赐福满足他的愿望为止。这样的教导所导致的应用,使我们认为要学像雅各一样,在祷告中与神摔跤,直到神答应我们 的祷告为止。

     但若从整体角度来看这个事件的前因,并对当代人物的影响及效果(注6),可以观察出,当这个事件被摩西记载下来时,它首 先的读者是那些刚离开埃及的以色列人,这对他们的意义十分重大,因这个民族即将准备进入应许之地。借着雅各与神摔跤的记载,提醒雅各的后裔,以色列民族要 依靠神(注7),而不是依靠肉身的勇力。因为神屡次以神蹟介入,让百姓在仇敌面前得胜,不像一般外邦民族靠武力得胜,乃要依靠神方能争战得胜。这故事的重 点乃是教导人需要先到神面前以信心依靠神,得到神的福气,才能化解在前头的危机。这样的属灵原则同样适用在今日的信徒生活中。

    也许有读者会问,圣经故事的年代距离今天的时代太遥远,当如何解释应用在今日的生活与社会中?事实上,圣经的真理教导对每一世代的信徒皆有效。随着历史的进展, 圣经真理的启示就更清楚。我们解释圣经时,也当综观该圣经事件对当事人,第一代读者,及现代读者一致性的属灵原则,以得到不偏颇的释经。

    为了更清楚认识神话语的丰富,并从其中满足灵性的需要,续文将以一些经文范例,从历史,文法,文体,文化的释经原则,探讨神的救赎计划如何地渐进启示, 穿梭在新旧约历史,律法,诗歌智慧书,先知文学,福音书,启示文学中(注8)。若能认识神的救赎历史如何在圣经中,借由各种不同形式出现,信徒就更能清楚 明白何为圣经的主要信息,并能适切的认清自己在此救赎计划中的角色与使命。

注:
1. Michael S. Horton, “What Are We Looking For in the Bible?” Modern Reformation Magazine, Scripture 5:3 (May/June 1996).
2. 参 John H. Walton, Laurie D. Bailey, and Craig Williford, “Bible-Based Curricula and the Crisis of Scriptural Authority” Journal of Christian Education 13.3 (Spring 1993): 83-94.
3. Horton; Thomas R. Schreiner, “Preaching and Biblical Theology,” Southern Baptist Journal of Theology, 10.2 (2006): 20-29.
4. George E. Ladd, The Pattern of New Testament Truth (Grand Rapids: Williams B. Eerdmans, 1968), 110-11.
5. 参Charles H. H. Scobie, “The Challenge of Biblical Theology,” Tyndale Bulletin 42 (1991): 36. 若要对整个圣经神学的发展历史有更多的了解,请参看John H. Hayes and Frederick Prussner, Old Testament Theology: Its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Atlanta: John Knox Press, 1985), 1-142.
6. 可以想像到雅各与以扫这对双生子,自从母腹(《创》25:22)并出生以来就常经历摔跤相争,并习以为常。雅各在重回故土并即将面见哥哥之际,这种日常争胜较劲的能力,将于腿瘸之后,从此由他的生活中消失。
7. Gerhard von Rad, Genesis: A Commentary (Westminster: John Knox Press, 1973), 325.
8. 那些使用救赎兼历史的研究方法的释经学者都承认,他们尚未达到一个整体完全了解圣经的地步,但是他们同心竭力朝此目标迈进。Sidney Greidanus, Sola Scriptura: Problems and Principles in Preaching Historical Texts (Toronto: Wedge Publishing Foundation, 1970), 121-172; Theodore Plantinga, Reading the Bible as History (Burlington, Ont: G. R. Welch, 1980), 9-13.

作者为美国达拉斯神学院哲学博士,主修圣经研究。现任教于中华福音神学院北美分校。
文章如注明为作者保留版权,请勿直接转载。请透过本刊与作者联系,取得转载权后再转载。
作者保留版权。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