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傾聽:愛的表達(文╱丹尼斯‧哈克(Denis Haack) 譯╱清溪)

文╱丹尼斯‧哈克(Denis Haack) 譯╱清溪

本文原刊於《舉目》24期

        有時候,我會被問到,基督徒怎樣才能把福音傳給後現代人?其實,我沒有固定的公式,我也不相信有這樣的公式存在。但是,如果我們想深入到後基督教的文化 (post-Christian culture)中,我認為就必須把基督道成肉身的愛,由話語變成行動,讓人感受到。最簡單的,比如表現真誠和開放的態度,或者,把自己寶貴的時間不吝惜 地給別人。

        如此簡單的表達忠誠的方式,是基督徒在這個後現代社會最有可能做到的事,然而在福音派的圈子裡,卻是如此少見,這簡直是對福音 的羞辱。耶穌在世界上生活過,祂讓這個失喪的世界活生生地体驗到了神的道成肉身。正如珀金斯(John Perkins)所說:“耶穌並沒有每天從天上,搭著火戰車而來。”

什麼是傾聽

       讓我們說說傾聽吧。你還記得什麼時候有人真正聽過你說話──不是只是安靜坐在那裡,而是真正的傾聽你的心聲──那人關心你的想法和感覺,主動地、專注地傾聽,不僅完全聽懂了你所說的,還主動向你發問。他甚至願意進入你殘破的世界,即使這意味著他也要經歷一些破碎……

       還有比這更好的表達愛的方式嗎?
我們是不是也能這樣去傾聽我們非基督徒朋友或鄰居的心聲呢?

       我們常以為,見証就是一種宣告,把福音告訴人,並邀請對方接受基督的宣告。這是對的。然而,宣告是建立在某種關係上的。當我們要向人宣告時,我們總得與聽眾 先有個人的接觸。否則,我們就無法在聽眾們能理解,或能感應的程度上傳福音。這樣的“宣告”,只不過是一個演說員在大眾面前製造噪音而已。

       耶穌傳講的是“好消息”。但如果我們看福音書,祂除了說以外,也去傾聽。這是有點稀奇的,因為如果有任何人,不必問問題就能明白他人心中所想,這人一定是耶 穌。祂是有神性的,在人開口之前,就已知道人心中的想法了。然而,他屢次問人問題,在問答之間,順著聽眾所流露的想法、困惑或害怕,才自然導出他的信息。

       凱勒(Timothy Keller)說:“我們對人的理解程度,勾畫出我們對福音的宣告。”所以,我們一定要學習去傾聽。

讀一些新書

       但是,怎樣學呢?
凱勒建議,我們可以讀一些新的書,和新的人談話。

       我認為,讀過去沒有讀過的書,是比較容易的。我們可以刻意選一些有思想性的、非基督徒的著作,它們會為我們提供一扇新的門,觀察那些與我們的信念與價值不同的人的內心與思想。

        最近,我在一個退修會中演講,有人問我,哪一本雜誌,對瞭解這多元的後現代文化最有幫助。我回答:“《滾石雜誌》(Rolling Stone)。”這樣的回答,引得另一位聽眾說,他不會讓這樣骯髒汙穢的東西進入他的家。

       但是,正是這樣的雜誌中,有著後現代人關心的問題與爭論,和對現代文化的討論。

       耶穌說,不要以外表去分辨罪惡,要看人的內心。我並不是要求每一個人都去訂閱《滾石雜誌》。但是,我們確實需要去傾聽我們傳福音的對象的內心。當然,雜誌免不了有墮落的痕跡,但誰又能一塵不染呢?以賽亞不就曾說過:“我們所有的義,都像汙穢的衣服……”(《賽》64:6)

和新人談話

       要與新的人談話,就比較困難了,我們自己也會產生不安全感。但是,至少,我們每天可以為一位非基督徒朋友提名禱告,不只是祈求他們跟隨基督,更是求問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能怎樣被神使用。

       同時,我們應照著每人的特點,以順其自然的方式,與未信主的朋友,進行有意義的、固定的交流。我們可以參加例如讀書討論團体、投資俱樂部,或者其它可以建立友誼、交談溝通的活動。這種機會是很多的,只是我們以往因為太忙碌了,沒有利用這個機會。

       薛華學院(盟約神學院)的學生,有一種不錯的辦法。他們去參加某些社區集會,比如贊成墮胎的集會,或者是佛教的演講。他們在這些集會中是少數人,而且,在會上得到的多半是反對、攻擊,而不是肯定。

       但他們的目的就是去傾聽,去顯示他們對其他人的關心,顯示他們願意去學習別人認為寶貴的道理。他們發言時,顯示出了基督徒也會体貼,會分辨,有同情心,即使他們內心不快或不舒服時,也是如此。

        席爾(John Seel)與菲舍爾(Stephen Fisher)寫道:“基督徒們通常都太快就給人答案了。除非我們能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同理心的反思中,体會、認同現代人毫無意義的感覺,否則我們的回 答,對他們內心深處的渴望而言,只不過是陳腔濫調和多愁善感罷了。”想到我們真的可能把這寶貴的福音變成了平淡無味的感傷,真是令人不寒而慄。

        在認同慕道友的過程中,可以把我們帶回到耶穌基督“道成肉身”的理念上,也就是說,進入另一個世界去,引領那些人接受福音。

不只是面具

        傾聽使我們打開他人的心靈、思想及生命的大門,福音也因而對人產生了切身的意義。傾聽也會改變我們自己,使我們讀聖經時,有不一樣的感受,使我們產生對鄰舍內心呼求的悲憫。

        傾聽是愛的表達。它分擔了他人的傷痛,進入這個人殘破的世界中。但如果我們的傾聽只是一種面具,我們只是打算對他人的信仰、價值或生活方式進行攻擊,那麼我們的假冒偽善將被人一眼看穿。

        耶穌從來沒有這樣口是心非過。祂的傾聽是熱誠的,問話是真摯的。有罪的人蜂擁到祂身邊,並聽從祂的教導。如果我們學習傾聽,我們也會發現,人們更準備好了來聽我們。即使他們不聽,我們也知道,我們曾像我們的主愛我們一樣,愛了他們。

本文原載於北美長老教會byFaith網路雜誌(www.byfaithonline.com),本刊獲授權翻譯。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