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今天发现了另一本书信──浅介新约正典的形成(贺宗宁)

贺宗宁

本文原刊于《举目》23期

           有人问,基督徒生活与信仰的准则来自圣经,但是圣经是如何形成的?从《创世记》到《启示录》,为什么这些书卷会被选入圣经?凭什么资格?当初是谁做的决定?哪些人有这资格做决定?

           另外也有一些人问,如果今天突然发现了一本遗失多年的保罗书信(如《老底家书》),我们应如何面对呢?

           还有一些人问,难道圣灵感动,到圣经成书后就停止了吗?难道今天神就不再说话了吗?若神仍在说话,难道神今天的话不应该与圣经有同样的分量吗?也就是说,圣经的篇幅可以再增加吗?

              在回答这些问题前,让我们先看看今天的圣经正典是如何形成的(由于主耶稣承认犹太人的旧约,所以本文的重点将限于新约正典)。

正典是什么意思?

            “正典”(Canon),在希腊原文的意思是“衡量的尺度”。在主后350年左右,亚历山大的教父亚他那修,第一次将这名词用于圣经,意思是说,圣经是我们信仰的衡量标准。

正典是如何决定的?

           首先,我们要明白:正典的确定不是出于人,而是出于神。神在感动作者的同时,决定了哪些书是正典。一本书不是因为人接受了,才成为神的话语,乃是因为它是神 的话语才被人接受。人只有在认识到那本书是神的话语、神的启示后,才接受它为正典。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正典不是某一个由人所组成的大公会议所确定 的,也不是经过多年的演变才逐渐形成的,而是神带领人发现祂自己所写成的书卷。

正典收集的过程

             圣经的每本书在历史上都经过4个步骤,才被收入正典。

             1.神的默示:神感动先知写出圣经的书卷。所有被神所默示的书卷,都有其先知预言的特性(《来》1:1-2,《彼后》1:19-20)。

            2.被属神的人所体认接受:圣经的书卷在写成之后,即被教会承认有先知的权威(虽然其中几本书在后来有些争议)。

           3.收集与保存:我们今日公认的新约圣经书卷,都经历过早期教会的收集保存。早期的教会需要这些书卷。当时,教会需要宣教、反驳异端。使徒新植的教会需要教导,而被逼迫的教会也需要这些书来扶持。

          4. 翻译成其它语言:新约在成书以后约100年,又开始被翻译成其它的语言,其中包括叙利亚文(主后200年),古拉丁文(主后200年),埃及科普特文(主 后300年),及拉丁文(主后400年)。因为当时,只有被认为是有先知权威的书,才会翻译成许多其它的语言,所以翻译成其它语言,对决定新约的书卷,也 是一重要的步骤。

新约正典的确认

           早期教会以一本书是否有使徒权威(亦即该书是否是一位使徒或使徒亲密同工所作),来衡量它是否属于新约。除此以外,早期教会还用一些其它的标准,来帮助认定一本书的正典性:

* 是否在教会公开宣读(《提前》5:27)
* 是否广为流传(《启》1:11;《西》4:16)
* 是否被教会收集(《彼后》3:15-16)
* 是否被其它书卷引用(《犹》17)

            此外,新约中有些经文,也认定其它书卷的正典性,例如:保罗在《提前》5:8,将《路加福音》与《申命记》并列为经书。彼得在《彼后》3:16,明言保罗的书信是经书。保罗也特别指明,他写的书信要在教会中流传(《西》4:16;《帖前》5:27)。

早期教会书卷的分类

           在第一与第二世纪时,确实是有不同的书信流传于教会。基本上,这些书信被分为四类:

1. 共认的书信(Homolegomena):
这类书信,当时几乎立时为所有教会接受为新约正典。它包括今天新约里从《马太福音》到《腓利门书》,以及《彼得前书》与《约翰一书》。这些书信很早就被教会接受,也广为流传。

2. 争议的书信(Antilegomena)
这类的书信是新约中的一些书信。它们曾在第二与第三世纪时,受到一些争论,有些教父反对将这些书信列入新约正典。但是,这些书信其实并没有受到教会强烈的反对。到了第四世纪,这些书信的正典性,也被教会共同承认而恢复。

           我们在此将这7本书被反对的原因,逐一做简单的介绍。

         《希伯来书》:对《希伯来书》的争议,主要是由于没有具名的作者。东方的教会认为它是保罗所写的,但西方的教会却对此存疑。同时,在西方,孟他奴派又引用《希伯来书》,支持他们的一些错误教导,这更使得有些人对希伯来书的正典性产生怀疑。
《雅各书》:《雅各书》的争议,是由于它对称义的教导,同时也有一些人对作者的真实性怀疑。

         《雅各书》在所谓与保罗因信称义冲突的教导部分,影响了它被接受的程度。甚至到马丁路德时,还对它表示怀疑。
《彼得后书》:《彼得后书》的争议,是这7本书中最激烈的。有些人认为它是彼得死后另有人写的,又有人指出它的笔法与《彼得前书》不同。但是,因其与《彼得前 书》相同之处,远超过不同之处,同时它也广受教父(如奥立金、优西比乌、耶柔米、奥古斯丁)的接受,所以仍被教会接受为正典。
《约翰二、三书》:这两本书的争议,是出于作者自称为长老,而不是使徒。又为是私人书信,所以并未在教会中广传。当然,我们都知道,彼得在《彼前》5:1,也自称是长老。同时,这两本书的笔法是与《约翰一书》相近的。
《犹大书》:《犹大书》因在14-15节引用伪经《以诺书》1:9而被质疑。而且,在第九节似乎意味着摩西升天。但是引用圣经以外的书,应该与保罗引用希腊诗 人的诗(《徒》17:28,《林前》15:33,《多》1:12),没有太大的区别。引用一卷书的一小节,并不一定意味对整本书的肯定。
《启示录》:对《启示录》的刁难,是由于书中对未来的预言。此书受争议之久,超过其他的6本书。其实,《启示录》成书后,很快就被早期教父接受,但后来却成了争 议。从第二世纪中叶,一直到397年的迦太基公会,《启示录》的正典性是被质疑的,主要是因为它对未来的事所作的预言。尤其有些人曲解其中的预言,这使得 有些教会不愿意接受这些曲解,甚至拒绝接受整本书。

           需要在此特别说明的是,这7本书其实一直都有相当多的教会支持,只是对它们的支持并不是全面性的而已。当对它们的真实性或其它的怀疑解决后,对它们的支持就是全面性的了,因而它们就顺理成章的成为新约正典了。

3. 假造的书信(Pseudepigrapha)
假造的书信,乃是指几乎没有任何正统教父,或是教会收集的经书,或是没有任何公会承认的书卷。

           这一类的书卷大概有近300卷。其中大多都是当时教会中的异端所写。这些书的内容常有夸大的词句,或是包含早期教会流传的一些神秘性的传言。
从来没有教父承认这些书属于正典,有些教父对这些书存在的价值也提出疑问。我们今天所以知道这些书存在,主要是因为有别的书引用了这些书中的文字。另外,在1946年,埃及的那格‧哈玛地,曾出土一些大多都是诺斯底派的假造书信的古书卷。

图一 那格哈玛地古卷

           在这近300卷的书中,有超过50本是讲耶稣生平的。其中较有名的有《多马福音》、《彼得福音》、《希伯来人福音》以及《雅各传道书》,以及最近闹腾得很热的《犹大福音》。这些书在今天的价值,主要是能让我们了解禁欲苦行者以及诺斯底派的观念与态度。

            这些假造的书信都反映一种心态,就是要在圣经以外寻找更多的信息,甚至用作假的方式来“荣耀”基督教。这也表现出一种以假冒使徒权威的方法,来支持某些错误教导的不健康态度。

          在今天的教会里,还是有人掉入这陷阱里面,想要在神的话语以外去追 寻神的启示。这是我们必须要指责的。因为我们相信神救恩的计划已经完整地在圣经中清楚表明。在圣经以外再加添的,若与圣经没有冲突,就是多余的;若与圣经冲突(如摩门经),就是异端。

          另外一个相关的问题:今天如果考古学家发现遗失多年的保罗书信,我们应如何呢?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当初神没有保守保罗的每一封信,必定有祂的美意。所以, 即使是使徒所写的,在近两千年都没有成为圣经的一部分,有必要再加入圣经吗?其次,如果我们相信现在的圣经已完全将神的救恩表明,那岂还需要再加新书吗? 所以,笔者认为,今天我们所共有的圣经,不需要再增加任何书卷。

4. 新约的次经(Apocrypha of the New Testament)
新约的次经并不是在1546年,天主教为对抗改教的浪潮,在“天特公会”中决议加入圣经的《旧约次经》,而是一些写在基督之后,曾被一些教会接受的书信。这些书卷也曾在部分地方教会被收集在圣经里,但是这些书信从来没有被整体的教会接受过,也未在定正典时受到慎重的考虑。

这十本书是:
* 《伪巴拿巴书》(Epistle of Pseudo-Barnabas, 70-79 A.D.)
* 《(格利免达)哥林多人书》(Epistle to the Corinthians, 96 A.D.)
* 《格利免达哥林多后书》(Second Epistle of Clement of Rome to the Corinthians, 120-140 A.D.)
* 《赫马牧人书》(Shepherd of Hermas, 115-140 A.D.)
* 《十二使徒遗训》(Didache, 100-120 A.D.)
* 《彼得默示录》(Apocalypse of Peter, 150 A.D.)
* 《保罗与铁拉行传》(Acts of Paul and Thecla, 170 A.D.)
* 《希伯来人福音》(Gospel According to the Hebrews, 65-100 A.D.)
* 《波吕甲达腓立比书》(Epistle of Polycarp to the Philippians, 108 A.D.)
* 伊格纳修的七本书卷(110 A.D.)

           新约次经比假造书信有价值,因为它们提供了新约书卷存在的証明。同时,这些书也填充了使徒之后到第三、四世纪之间的空隙,让我们看到教会在这段被迫害时期的运作与教导。

这些新约次经后来没有被接纳为圣经的原因,主要是:
* 这些书卷只短暂与局部地被一小部分教会承认。
* 即使那些希望这些书为正典的人,也说这些书不过是“半正典”,只收集在正典的后面,或者只在目录中列入。
* 没有任何重要的公会或新约收集本,将这些书信列为神所默示的书。

结论

           神默示而使圣经的书卷成书。这些神所感动默示的书信在教会中流传,并且被收集为正典。这其间并没有什么时间上的耽搁,也没有什么正式的确认程序。收信的教会 接受作者的先知资格,也承认这些书信来自神。这书信就自然地成为教会收集的书信之一。至于后来产生的一些争论,不论是针对书信的真伪,还是针对作者的身 分,这些争论都不能改变这些书信一开始就被教会接受的事实。

          其实,这些争论更显出教会对正典的慎重。不论如何,最早的基督徒是最适合来辨明一本书的真实性 及其正典性──那就是神藉先知所写的,被神的子民所接受,也蒙神保守到今天,使我们能了解神的救恩计划的圣经。

参考书目:
1. Voorwinde, Stephen, “The Formation of the New Testament Canon”
2. Warfield, B.B., “The Formation of the Canon of the New Testament”, 1892, The American Sunday School Union, Philadelphia, PA.
3. Michael Marlow,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Canon and Ancient Versions of Scripture”
4. Valley Bible Church, “Canonicity – Doctrine of the Bible”, Lancaster, CA.
5. M James Sawyer, “Evangelicals and the Canon of the New Testament.”

作者现居美国加州,在基督之家第五家聚会。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