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毕士大池 ──写在“妙手不回春”之后(刘志远)

刘志远

本文原刊于《举目》22期

前言

      4年前,我写了一篇文章《妙手不回春》(编按:《举目》2002年3月号,第五期),里面提到毕士大池。从弟兄姊妹给我的回应来看,我发觉我们对毕士大池实在很陌生。再加上经文批判学把《约翰福音》第五章第三节的末了和第四节删去,于是我们对毕士大池的认识就更显糊涂。以致有人认为,毕士大池的医治美誉, “这个说法是耶稣时代所没有的”,这是非常可惜的。

        其实这个现象不是华人教会独有,早年有名的圣经考古学家Joachim Jeremias,对圣经学术圈子亦发出此类的感叹。在他著的一本小册子《毕士大池的重新发现》中,这样写道:“时移日迁,神学界中人,仍然没有全面认识这个发现的含义,我每被这种事震惊。”(注1)

        虽然我不是 Joachim Jeremias,但我也很想秉承他的精神,把这项发现的意义,简略介绍给华人基督徒。

毕士大池的名字

        毕士大池流传下来的名字有好几个,有Bethesda,Bethsaida,Bethzatha,Belzetha和Bethhesda,由此可见毕士大池 来历的混淆。Jeremias认为其实祇有两个,就是Bethesda(毕士大)和Bethsaida(伯赛大),其余的名字均由Bethesda演绎而 成的。现在的圣经学者均认为原名应为毕士大池(Bethesda Pool)。

        在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初,毕士大池的重新出土证实了这个名字。因为毕士大池出土的地点是圣殿北部的Bezetha,Bezetha乃是Bethesda的亚兰文名字(注2)。第二个强而有力的证据,则在死海书卷 中的铜卷(Copper scroll),该卷特别提到毕士大池的名字是双数的Betheshdathayin(注3)。这与后来的发掘吻合,因为毕士大池原来是两个池,中间有一 个廊子连在一起(见图)。更有意义的是,铜卷的写着日期被测定为A.D. 35-65之间,Jeremias认为那正是在主耶稣传道和约翰写福音书之前的时期(注4)。

        而伯赛大则是加利利海旁一村子的名字,主耶 稣在福音书里提到过这村子(《太》11:21;《可》6:45,8:22;《路》9:10;10:13;《约》1:44;12:21)。我们最古的两份手 抄本中,《约翰福音》第五章中的“毕士大池”都用“伯赛大池”这个名字。但考古学的发现,证实这不是原来的名字。可见经文批判学中“以最古为准”的原则, 并非绝对。使用经文批判学的学者们实宜谨慎。

毕士大池的历史

        毕士大池有相当的历 史,据Jeremias的推论,该池在主前200年已经建造,极可能是为到访圣殿的朝圣者而建造,是供朝圣者洗浴、行洁净礼用的,所以是两个池子,可供男 女分别使用。到大希律重建圣殿时期(20/19 B.C.),毕士大池亦得装修重建,且加盖了五个廊子。这五个廊子的构造非常宏伟,高八点五米,再加上毕士大池本身面积非常大(两池约占五万平方呎),可 以想像这真是一非常宏伟的建筑物。

        毕士大池引起大希律王青睐而出资重建的原因,Jeremias认为是当时传闻中的美誉:“毕士大池具神 奇医治能力,所有疾病都可以在这池中得医治(注5)。”David J. Wieand亦同意此说:“大希律王装修重建此池是因这池水的医治之能,而‘毕士大’则说明神的慈爱彰显在医治中──便成为这池的名字(注6)。”毕士大 的意思就是“神慈爱的殿”(House of Divine Mercy)。

        而毕士大池神奇医治的美誉,就从主前二百年,经大希律、主耶 稣的时代,一直流传到公元后第六世纪。这长长的几百年历史中,有不少文献记载、流传这个美誉。根据Joachim Jeremias的记载,记录有关毕士大池美誉的,有Eusebus、Bordeaux的朝圣者、Cyril(耶路撒冷教会的监督)等等(注7)。所以, 熟悉毕士大池来历的圣经学者,都已承认毕士大池的美誉是“一个非常古老的传统”。Dr. Beasley-Murray在他最新的约翰释经著作中,便指明这是一个古老传统(Old Tradition)(注8),这美誉在主耶稣的年代已经普遍流传着。

        现代的经文批判学者,虽然判定第三节的末了和第四节不在原文之内, 是后来加上的,却没有否定其内容来源的历史性。Bruce Metzger在他的著作《A Textual Commentary on the Greek New Testament》中,也认为第三节的末了,是后人为了解释《约翰福音》第五章第七节“当水动的时候”而加上的(注9)。当我们细读第五章第七节,就不 难发现这些解释,实在有其必要。

        由是观之,《约翰福音》第五章第三节的末了和第四节,虽非神圣默示的经文,却是有历史根据的记载,是对第七节的注脚。这传统的历史性已为考古学所证明。

       毕士大池的风光,在主后第六世纪之后便逐渐被数度的战争所淹没,如614年的波斯战争、1099年的十字军东征等等。毕士大池曾经两次被考古学家发掘过,第 一次在1856-1888年,第二次在1914年(10)。经过这两次的发掘,毕士大池的真相才开始大白,圣经学者更能确信福音的历史性。尤其是第四福音 书所写的一些地理小节,竟然是如此地真实动人。

结语
这个毕士大池,所谓“神慈爱的殿”(House of Divine Mercy),医治的名誉虽美,涌进的病人虽众,却非我们主耶稣医治能力之源,其历史命运与耶路撒冷圣殿相同。在今天效颦超大型教会之风盛行之时,我们能不进行更深入的反思么?

注:
1. Joachim Jeremias, The Rediscovery of Bethesda, New Testament Archaelogy Monograph, No.1, Ed. Jerry Vardaman, Southern Baptist Theo. Sem. 1966, p. 7.
2. Ibid. p. 13.
3. Ibid, p. 12.
4. Ibid, p. 36.
5. Ibid, p. 33.
6. David J. Wieand, “John v. 2 and the Pool of Bethada,” New Testament Study, 12, p. 399.
7. Jeremias, pp. 16-17.
8. George Beasley-Murray, John, 2nd ed. Word Biblical Commentary, 1999, p. 70, note h.
9. Bruce Metzger, A Textual Commentary on the Greek New Testament, 2nd ed., United Bible Societies, 1994, p. 179.
10. Jeremias, pp. 28-32.

作者来自香港,英国爱丁堡大学博士,现居美国圣地牙哥,在神学院教书并牧会。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