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史话14:方兴未艾(吕沛渊)

吕沛渊

本文原刊于《举目》20期

           主后70年,耶路撒冷在罗马将军提多围攻之下终于失陷。圣殿被毁之后,虽然大势已去,奋锐党人却继续零星抵抗。奋锐党人最后集结在死海西岸的玛撒大堡,宁死不屈。直到73年4月15日,他们960人集体自杀,才正式结束“犹太人 叛变”之战。根据犹太史家约瑟夫的记载,整个战争(66-73年)犹太人被杀超过百万人,被俘虏者约十万人。

犹太教的重整

           圣殿被毁之后,整个以圣殿为中心的献祭制度,也随之瓦解。撒督该人的祭司家族烟消云散;犹太人最高权力所在的公会,也中辍停摆。犹太教重整重建的重任,就落 在民间的法利赛人身上。他们集结在犹太山地西部的城镇詹尼亚(Jamnia),以此为总部,重组新的公会,作为日后发展的领导中心。当然此公会不再有大祭 司与祭司长,乃是由拉比们组成。当时的主要领袖是撒卡的儿子约哈难(Yohanan the son of Zakkai)。

             约哈难是法 利赛人希列学派的拉比,希列学派(与沙麦学派对立)的特征是自由宽松解释律法。根据犹太拉比传统,约哈难是耶路撒冷遭围攻时,藏在棺材中逃出圣城,被领到 罗马将军维斯帕先(Vespasian)面前。他与犹太史家约瑟夫一样,认为维氏将是天下之主,预言维氏会成为罗马皇帝,也预言耶路撒冷被毁。在爱国的犹 太人眼中,约瑟夫是叛徒(因投靠罗马敌营),而约哈难仍是受人尊敬的拉比。

           约哈难在浩劫结束之后,得到提多将军的默许,在詹尼亚重整旗 鼓,重组“公会”。犹太地已变成罗马行省,犹太人公会也不再享有先前自治的权利。既然圣殿与献祭制度已不复存在,犹太教信仰生活重心,已经转移至各地的 “会堂”。新的“公会”延续犹太人的民族意识,仍是犹太人的最高权力中心。各地的“会堂”顺服“公会”的领导,以维系犹太教的大一统。

犹太教驱逐基督徒

           犹太教在各地愈来愈感受到基督教会所带来的威胁,特别是不满犹太人基督徒出入会堂,要与之划清界限。约主后90年时,“公会”已经有效的将基督徒逐出会堂。 当时“公会”的议员小撒母耳(Samuel the Less)改编“会堂每日颂赞祷文”,内容加入对这些人的咒诅。在埃及开罗所发现的“会堂祈祷书”(约主后90年代),其中如此说:“对于叛教者,让他们 没有任何盼望;求主在我们的日子拔除骄傲的国度;让拿撒勒派与异端,瞬间湮灭;让他们从生命册上除名,不在义人的会中。使骄傲者降卑的主阿,你是应当称颂 的。”文中的“拿撒勒派”是指基督徒,“异端”是指其他不为“公会”认可的教派。

           此修订的祷文是由“公会”所授权,要各地的“会堂”采用 的。当会堂每次聚会时,都要诵读此祷文;而犹太人基督徒参与诵读祷文,至此必是静默不言,就被认出是基督徒而被逐出会堂。“犹太教正统”的发展,是在主后 70年才开始的。因为在圣殿重建至被毁的期间,犹太人的信仰生活是复杂多元的,许多党派并存(例如撒督该人、法利赛人、爱色尼人等)无正统标准。换言之, 主后70年之后,在法利赛人拉比们带领之下,犹太教正统与基督教会分道扬镳。

公会的闭关自守

          在詹尼亚的公会,也制订 会堂使用的犹太教圣经正典书目,他们只承认旧约39卷为正典。拉比们明说其他希伯来文或亚兰文的著作(称为gilyonim)不是圣经。他们也不接受基督 教会的新约书卷为圣经,他们定罪这些基督徒的书卷。他们对新约圣经的敌意,正显明基督教会的蓬勃发展,甚至有些拉比也倾向于福音的教导。

          公会也统一对旧约经文的翻译与解释。由于外邦人基督徒喜爱《七十士译本》(旧约的希腊文译本),用来向犹太人见证主耶稣;犹太人认为必须另起炉灶翻译旧约为 希腊文,以取代《七十士译本》。所以,后来的《亚居拉Aquila译本》与《提尔多先(Theodotion)译本》,都规避《七十士译本》中被基督徒护 教士使用的译文。

           会堂中原来每日诵读的“十诫”也取消,免得助长基督徒的说法“十诫律法是有权威,而口传律法无权威”。有关基督徒解释为 “弥赛亚经文”篇章(例如《以赛亚书》中的“仆人之诗”第四段),也从会堂的读经日课中挪去。拉比们的解经,刻意排除基督徒所乐用的“弥赛亚式解经”。所 以,同样的旧约圣经,犹太教的拉比从那时至今所发展出来的解释,竟是如此闭门造车,正如使徒保罗所说:“他们的心地刚硬,直到诵读旧约的时候,这帕子还没 有揭去。这帕子在基督里已经废去了。然而直到今日,每逢诵读摩西书的时候,帕子还在他们心上”(《林后》3:14-15)。

主后73年之后

      “犹太叛变之战”结束之后,有些犹太人返回耶路撒冷定居。罗马政府并未禁止犹太人在此定居或崇拜。根据伊皮芬尼(Epiphanius)的记载,罗马皇帝黑德 良(Hadrian)在其任内初期,曾亲访耶路撒冷,看到七间弱小的会堂与一间小教会。然而,耶路撒冷再也不是犹太人基督徒的中心。在加利利的基督教会, 在主后73年之后继续发展,由主耶稣家族后裔继续带领。

           罗马政府对巴勒斯坦的管制,日益加严。犹太人原先要纳给圣殿府库“丁税(人头 税)”。二十岁与以上的成年男子,每年每人要缴交半舍客勒(约两日工资)。福音书记载主耶稣与彼得从鱼口得税银,纳丁税避免绊倒人(《太》 17:24-27)。圣殿被毁之后,皇帝维斯帕先(Vespasian)定规犹太人,从70年起,将此税缴交在罗马的丘比特神庙的府库。维氏更将征税范围 扩大(原是二十岁与以上的男丁),女性也不能免除,从三岁起人人都要缴此丁税。

           根据第三世纪史家狄奥卡西(Dio Cassius)的记载,维氏是向帝国全境中,遵行祖先律法的犹太人征收此税。其中也包括一些犹太人基督徒,有些可能豁免。但是,到了皇帝窦米田 (Domitian)时,他将征收范围再扩大至“凡受割礼之人”与“皈依犹太教的外邦人”。窦米田曾命令一年龄九十岁的老人,当众脱衣以显示他是否受过割 礼,是否该缴纳此“犹太人税”。此次的扩大征税,极不合理又导致诬陷密告,后来的皇帝纳瓦(Nerva)将之撤销。

第二次犹太叛变

           犹太人在罗马帝国中受到歧视与不公的待遇,所以在各地也有些抗争。在利比亚、埃及、赛浦路斯等地,发生过严重的暴乱。最后也是最大的叛变,是在131-135年间在巴勒斯坦所发生的“第二次犹太叛变”。

           当时的皇帝黑德良酷爱希腊文化,想要将耶路撒冷变成希腊化城市,于是下令禁行犹太人的割礼,引发了此次犹太叛变。便科西巴(Ben-Kosebah)在巴勒 斯坦揭竿起义。当时的犹太拉比阿奎巴(Aqiba)拥护他为弥赛亚,称他为“星之子(Bar-Kokhba)”,即巴兰所预言的“有星出于雅各”(《民》 24:17)。犹太人群起跟随他。但是犹太人基督徒深知他是冒名假货,所以不承认他是弥赛亚。因此,招致犹太人的记恨,认为基督徒是背叛祖国的。

          此次犹太叛变的规模十分庞大,所以,罗马调派两大军团增援已驻扎在巴勒斯坦的两大军团。其中的第26军团全被消灭。皇帝黑德良见势不妙,调兵遣将,甚至将驻 不列颠的总督塞维如(Julius Severus)调来巴勒斯坦。罗马军队避免与犹太人主力作战,采取分别包围,各个击破的战略。此战略成功,成千上万的犹太人死于围城之后的饥荒。狄奥卡 西记载,罗马军队共摧毁了985个据点与50个堡垒。

           耶路撒冷于134年被罗马军队攻陷,犹太人继续抵抗。135年,最后一座堡垒贝塔尔 (Bettar,位于耶路撒冷西南)陷落。许多犹太家庭逃至死海西边的旷野洞穴,罗马军队就在洞穴的入口驻兵把守,以防止他们逃脱。第四世纪的耶柔米 (Jerome)也提到此事。1960年代的考古挖掘,找到了一些家庭的遗物与堆积的死人骨头。其中也发现了领袖“星之子”十五封书信。

           此 “第二次犹太叛变”于135年被彻底平定。黑德良将耶路撒冷重建为外邦城市,改名为Aelia Capitolina,禁止犹太人进入。多年之后(最早可证的日期是333年)犹太人获准返回时,圣殿遗址只有圣殿区西面的墙部分存留。犹太人在此哀哭怀 古,因此称为“哭墙”直到今日。

十二使徒的脚踪

       关于十二使徒的脚踪,新约圣经记载的不多,只提到两位的结局:卖主的犹大,与 殉道的雅各。犹大卖主求荣,本为灭亡之子(《约》6:7-71;12:4-6;17:12),后来畏罪自杀,吊死于田间(《徒》1:16-20),其职位 由马提亚递补。西庇太的儿子雅各,于主后44年被希律王处死,首尝殉道苦杯(《徒》12:2)。其他使徒的结局,圣经并未提及。他们必定是遵行“大使 命”,往普天下去,传福音给万民听。

           根据早期教会留下的传说(虽然有些并无实证),我们可略知大概的情形。“彼得”约在皇帝尼禄在罗马逼 迫基督徒时(约66年),与保罗一同殉道;保罗被斩首,彼得则是自己要求倒钉十架,因觉得自己不配与主一样。“安得烈”据说是到“食人族”之地(现今的苏 俄),并赴小亚细亚(土耳其)与希腊宣教,并被钉十架殉道。“雅各”在耶路撒冷殉道。“腓力”可能是赴北非的加太基,后来到小亚细亚,曾带领总督夫人归 主;总督大怒,将他逮捕钉他十架,于西拉波立为主殉道。

          税吏“马太”写作了《马太福音》,在波斯与埃塞俄比亚传道,据说是在埃塞俄比亚遭人刺 死,为主殉道。“多马”向东行到达波斯传道,并赴印度,建立印度教会,据说有可能他由西藏入中国宣教,最后是在印度殉道(据说是遭四位士兵用枪刺死)。 “巴多罗买”据说是与“多马”一同赴印度,后来回到亚美尼亚(中亚),又到埃塞俄比亚与阿拉伯南部传道,为主殉道。

         “亚勒腓的儿子雅各”,在叙利亚宣扬福音,约瑟夫记载说他是被石头与棒打而殉道。“达太”据说是在中东的艾迪撒宣道。“奋锐党的西门”传说是在波斯、埃及、加太基、不列颠等地宣教。“马提亚”据说是与“安得烈”同赴叙利亚宣道,后来遭火刑殉道。

          “约翰”是一般认为唯一活到年老而离世的使徒。他后来从耶路撒冷移居至以弗所,牧养教会传福音,也负责照顾主的母亲马利亚。在九零年代皇帝窦米田逼迫教会时,约翰被放逐至拔摩海岛,写下了《启示录》。此外,他还写了《约翰福音》与《约翰壹、贰、参书》。

结论:

        虽然十二使徒相继离世,教会又处于受逼迫的状态,但是主基督在建造祂的教会于磐石上。教会是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有基督耶稣自己为房角石(《弗》 2:20),所以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她(《太》16:18)。在《启示录》的异象中,圣城新耶路撒冷的城墙,有十二根基,根基上有羔羊十二使徒的名字 (《启》21:14)。主基督透过先知与使徒所传的圣道(即写成的圣经)为教会奠定了发展的唯一根基。主基督在建造祂的教会,教会靠着复活的主,完成在第 一世纪的使命,方兴未艾蓬勃发展。

作者现在北加州基督之家第五家牧会。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