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会史话12:火炼真金(吕沛渊)

吕沛渊
本文原刊于《举目》18期

       关于耶路撒冷教会,在主后49-50年“耶路撒冷会议”(记载于《使徒 行传》15章)之后的发展情形,圣经并无详细记录。主的兄弟雅各是主要的使徒,继续领导当地的教会。虽然他在“耶路撒冷会议”最后发言定案,“外邦人得救 不需遵行旧约律法条例”,然而他身为犹太人,继续遵行律法,过禁欲的生活,得众民的喜爱与尊敬,被人尊称为“义者雅各”。特别在信主的犹太人中,对律法热 心的有成千上万,雅各是他们的当然领袖。

主的兄弟雅各

       雅各的事奉对象与事工处境,可从其著作即新约《雅各书》中,看出 特色。《雅各书》是承接旧约先知书的信息,类同“登山宝训”的笔调,指明神子民的生活见证。书中斥责听道不行道、以貌待人、有信心无行为、倚靠自己夸口的 人,更是警诫压榨贫穷人的富人。《雅各书》充满了实际生活的教训,教导读者如何面对试炼、得胜试探;讲明真实的“义”,控制舌头,真实的智慧。书中提到这些信奉“荣耀的主耶稣基督”的读者,是参加“会堂”的聚会,有其犹太背景(《雅》2:1-2)。

        雅各特别坚持“真实的信心必定结出行为的 果子”,他引用了“亚伯拉罕献以撒”与“喇合接待探子”为例,说明真信心必定是藉行为显明出来。奇妙的是,《希伯来书》11:17,31也引用这两个例 子,说他们是“因着信”而如此行。保罗在《加拉太书》5:6说,“唯独使人生发仁爱的信心,才有功效”。可见,雅各与保罗所教导的是一致的,因为他们都是 被圣灵感动,写出神的话。

保罗与雅各

       保罗在外邦人中所传的福音,是“单单因信基督称义,不靠行为”。此消息传到耶路撒 冷,遭到“律法主义者”的诬陷,说“不靠行为得救,不就是作恶以成善吗?”。所以,保罗在《罗马书》中回答说:“这是毁谤我们的人现在说的,并且也有人现 在认为我们有这话”(《罗》3:8,原文直译)。保罗写此书时,是主后57年左右,在第三次宣教旅程将近尾声,要回耶路撒冷之前。可见当时在巴勒斯坦的 “割礼派”犹太信徒,仍在谣传诋毁保罗所传的福音。

        所以,不久之后,保罗带捐款奉献抵达耶路撒冷,面见雅各与众长老述说宣教见证后,他们 对保罗说:“兄台,你看犹太人中信主的有多少万并且都为律法热心。他们听见人说你教训一切在外邦的犹太人,离弃摩西,对他们说,不要给孩子行割礼,也不要 遵行规条。众人听见你来了,这可怎么办呢?”(《徒》21:20-22)。为了让众人知道这些谣言是无中生有,他们就规劝保罗赴圣殿行洁净礼。保罗怀着 “向犹太人,我就作犹太人,为要得犹太人”(《林前》9:20)的心,就照办了。

        不料,保罗的圣殿之行,因人造谣他带外邦人进殿,引起了全城暴乱。后来,罗马驻军千夫长逮捕保罗,将他解送至该撒利亚,交给罗马巡抚腓力斯。腓力斯虽知保罗无罪,为要讨好犹太人,就将他拘留在监。两年后腓力斯 下任,由非斯都接任。由于保罗上诉罗马皇帝,就被解送罗马,约于主后60年抵达。保罗在该撒利亚作监两年期间,耶路撒冷教会相安无事。一般民众称教会为 “拿撒勒教派”,视之为可和平共存的犹太人团体。

雅各殉道

        但是好景不常,当主后62年巡抚非斯都死于任内,阿比那斯 (Albinus)被任命为犹太巡抚。在他赴巴勒斯坦到任之前,有三个月空档。大祭司亚拿二世(Annas II,又名亚拿努斯Ananus,为新约福音书所提及的大祭司亚拿之子)趁此机会下手除掉雅各。根据犹太史家约瑟夫的记载,亚拿二世召集主持犹太公会“将 那称为‘基督’的耶稣之兄弟,其名为雅各,以及另一些人带到公会前。后来,他指控他们违犯律法,吩咐将他们用石头打死”(《古史》,第二十卷,9章1 节)。

        主后第四世纪史家优西比乌的《教会历史》书中保存了第二世纪的黑吉西波(Hegesippus,有犹太血统的基督徒作家)有关的详 细记述。根据他所说,雅各终身作拿细耳人,其禁欲生活、敬虔祷告、圣殿崇拜,赢得耶路撒冷众民的敬爱,称他为“义者雅各”与“人民保障”。他真诚见证耶稣 是“羊圈的门”与“生命之道”,带领了许多犹太人加入“拿撒勒教派”团契聚会。不但如此,他常常跪着为耶路撒冷与以色列民祷告,以致其膝盖表皮变得如骆驼 膝盖之坚硬。连他被石头打死之时,也正在为逼迫他的人祷告。所以,黑氏认为耶路撒冷后来遭难被毁,就是“义者雅各”被谋杀殉道所导致的直接报应。

大祭司的阴谋

        大祭司亚拿二世与其党羽为何要对付雅各呢?亚拿家族是撒都该派的祭司家族,靠拢罗马的势力。很可能他们担心“弥赛亚运动”的蓬勃发展,会成为政治势力,引发 罗马帝国的武力镇压,而导致犹太人灭亡。所以,要先下手铲除异己,这是亚拿家族的一贯策略,大祭司该亚法(亚拿的女婿)要除掉主耶稣的阴谋,也是如此 (《约》11:47-53)。亚拿二世下手除灭“拿撒勒派”教会领袖雅各的原委,不过是萧规曹随罢了。

        按照法律,犹太公会无权执行死刑。 罗马巡抚阿比那斯到任后,对亚拿二世违法擅自作主,非常生气。犹太王亚基帕二世,为讨好新官上任的阿氏,就立刻将亚拿二世撤职。至于“拿撒勒派”的领袖继 任人选,优西比乌根据黑吉西波记载,说:经过一段时间之后,由雅各的堂兄弟西面(Simeon)继任领袖。西面是革罗巴的儿子,而革罗巴是约瑟(雅各之 父)的兄弟(《约》19:25)。据说,西面活到罗马皇帝特拉兼(Trajan)在位期间(主后98-117),年老为主殉道。

苦难逼迫的加剧

        雅各领导的“拿撒勒教派”受到极大打击。这些犹太基督徒,其中不少人热心律法,现在看到连雅各这么虔诚信主的人,都受害惨死,心中起了摇动。他们觉得所信的 弥赛亚主耶稣,已经离开这么久了,目前尚无迹像显示祂会荣耀大能的再来,为祂的子民伸冤。祂预言圣殿将要被毁,然而圣殿安然屹立在此,并且每日的献祭频繁 不断。大祭司领导的祭司长们敌视教会,认为教会是异端。因这些信徒所遭遇的逼迫太大,就怀疑当初离开犹太教是否上算。

        不仅是耶路撒冷的拿 撒勒派信徒,在当时面临这样的试探逼迫;在其他城市的犹太基督徒,也面临日渐加剧的同样逼迫。在信心低落与迫害升高的情况下,他们考虑回到犹太教的怀抱, 不再继续为主受苦。其实,雅各在生前所写的《雅各书》已经反应出犹太人基督徒遭受逼迫的苦况,他鼓励散居各地“落在百般的试炼中”的信徒,都要以为大喜 乐,因为“信心要经过试验,就生忍耐”(《雅》1:2-18);靠主忍耐等候主来,在苦难中要祷告,帮助失迷的弟兄回转(《雅》5:7-20)。

致希伯来人的信

        有位具犹太背景说希腊话的教会领袖(可能是在雅各殉道离世之后),写了一封长信,给处在苦难逼迫中的犹太人信徒,坚固那些动摇了的基督徒。主耶稣再来的日子 迟延了吗?他们应当欢喜快乐,“因为还有一点点的时候,那要来的就来,并不迟延”。第一要紧的,他们要敌挡试探,绝不可重回犹太教里去,这是背叛真道,故 意沉沦,再也没有救法。因为他们早已知道:除主耶稣以外,别无拯救,天下人间没有赐下别的名,我们可以靠着得救。

        此书信提醒、警告读者: 要回去犹太教?这不仅是背叛真道,更是愚昧糊涂。“犹太教”系统虽然外表冠冕堂皇,仍具吸引力,但是只是没有实体的影儿。主基督已经为祂的子民,献上一次 永远的赎罪祭;现在圣殿祭坛上每日所献的祭,已失去意义。旧约祭司制度也同样失效了,耶路撒冷的大祭司已经废去了;因为主基督是衪子民的大祭司,已经升入 高天在天上的圣所,履行其永远常存的大祭司职任。我们既然靠着祂来到了天上圣所,为何要留恋地上的圣所呢?我们靠着更美的大祭司主基督,可以进入至圣所, 为何要羡慕在地上圣殿外院的献祭呢?总的来说,地上的耶路撒冷圣殿及其有关的献祭制度,已经废弃,要归回犹太教,实在是愚昧至极。

四十年将尽

         此封书信即是“新约”中的《致希伯来人书》,简称《希伯来书》。作者在书中引用《诗篇》95篇7-11节,呼吁读者:“你们今日若听祂的话,就不可硬著 心”,像他们的祖宗“在旷野惹祂发怒,试探祂的时候一样有四十年之久”(以色列人出埃及后,至进迦南之前,在旷野漂流四十年)。作者提醒他们:主耶稣死里 复活升天(约主后30年),至今(靠近主后70年)将近四十年了。主基督自己论到圣殿将要毁坏时,不是说过:“这世代还没有过去,这些事都要成就” (《太》24章)。时候快到了!圣殿被毁的时间,迫在眉睫。为何还要回到以圣殿为中心的犹太教呢?作者更进一步严重提醒:有一天,一切物质界“受造之物都 要挪去,使那不被震动的常存”;我们已经得到“那不能震动的国”。最要紧的是,我们在基督里所得的,远超过我们在世上所失去的或将要失去的。世上的一切都 要过去,“耶稣基督昨日今日,直到永远,是一样的”。

结论

       《希伯来书》的信息,真是何等宝贵,不但安慰了当时各地的教会,也预备了巴勒斯坦基督徒,面对接踵而来的圣地浩劫。他们经历了主后70年的耶路撒冷被罗马大军攻陷,圣殿被毁,犹太教圣殿制度彻底瓦解。

         从此,“割礼 派”律法主义者失去了说服力,不能再危害教会。《希伯来书》也成为历世历代在苦难逼迫中基督徒的极大鼓励;并且使得我们明白旧约与新约的一脉相传,更认识 了主耶稣基督是整本圣经的中心,神与人之间最终的启示。

作者现在北加州基督之家第五家牧会。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