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士的人際關係(陳彰儀)

陳彰儀

本文原刊於《舉目》17期

一、什麼是人際關係?

        人際關係,顧名思義就是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親情、友情、愛情都是我們重要的人際關係。

        另有人認為,“個人與個人”之間或“個人與團体”之間相互影響的行為,叫做人際關係。例如:我們和家人、和親戚、和朋友、和師長、和同學、或者和我們所屬的社團,因為有交往、溝通、互動,所以就形成了人際關係。

        人際關係亦有人界定為“人與人之間,在一段過程中,彼此藉由思想、感情、行為,所表現的吸引、排拒、合作、競爭、領導、服從等互動之關係”。

二、人際關係有何重要?

        對一般人而言,人際關係的重要性有下列四點:

        1. 人際關係是人的基本社會需求

        與他人在一起,可以消除我們孤單、寂寞的感覺,可以幫助在智能上、身体上、感情上豐富我們的生命。此外,人際關係也能滿足我們在愛、依附、安全感、歸屬感上的需要。

         2. 人際關係有助于自我了解,以及自我檢定心理是否健康

         只有與別人交往互動時,經由別人的回饋,我們才能知道自己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是外向或內向?焦慮或自在?聰明或愚笨?勤奮或懶惰?心理健康或不健康?

         3. 人際關係有助于自我實踐與肯定

         憂煩緊張的人際關係常使情感力量消耗淨盡。反之,良好的人際關係則能使你對自己較有自信,自我形像較佳,就能將智慧與精力集中在創造性的建設上。

         4. 人際關係有助于個人性職務與團体性工作順利達成

         良好的人際關係,將使別人在工作上樂意主動提供意見、給予協助及幫忙解決難題,人脈網絡就成為你很有價值的資源,因此會有助于完成個人性職務。另外,若你與 同事關係良好,彼此合作,相互支持,連帶也會使他們生產力提升,有利于團体性工作的績效。整体而言,良好的人際關係,會讓你擁有較佳的成功機會!

          對宣教士而言,人際關係的重要性比以上四點更大,因為把福音傳給當地人是宣教士最大的使命,但福音不僅是傳遞知識、理念,更是一種生命的展現與交流。盼望別人接受福音,必須先要讓他感受到這種生命的豐盛,並進而羨慕擁有同樣的生命,而人際關係則是呈現與傳達這種生命的重要途徑。因此,宣教士的人際關係技巧顯得特別重要!

三、如何發展良好的人際關係?

          要發展良好的人際關係,可從下列八方面著手:

1. 深度自我認識及接納、尊重別人,同時也要學習欣賞自己與別人

        每個人必須對自己的各個方面有所了解,包括個人的過去對現在之影響,個人風格、性格、心理健康、興趣、性向、價值觀、生活目標、優缺點、能力、成就、理想我 與現實我的差距、EQ……等等。當個人愈了解自己,才有可能接納自己;個人能夠接納自己,才有可能去接納別人、欣賞別人。而當個人可以接納別人、欣賞別人 的時候,許多人際相處中不必要的衝突,就能被除去,進而增進彼此間的和諧。

         同時,唯有個人能夠自我了解,才能在接納自己、欣賞自己的情況下,願意去改變自己,使自我能夠不斷的成長。

         此外,每個人的風格不同,而不同並非不好,不同只是雙方不一樣。要學習欣賞不同風格的人,並体認個別差異正可以截長補短,組合起來會較完全、較美善。

 2. 適度自我表達

         在適當時機,要練習以堅定的原則,與溫和平穩的表達方式,來敘述自己的感受、想法及意見,不論是正向或負向的,以便讓別人了解你的需要,也避免你因過度壓抑負向情緒而造成心理不健康。

         此外,在有需要時,在別人的能力範圍內,要有勇氣很客氣地向別人尋求可能的助力。如果別人不答應,不算什麼損失;但別人若慨然允諾,豈不是更好?

3. 常持愛人、尊重、謙卑、誠懇、溫柔的態度

         愛是動詞,是推己及人,只要有決心,我們就可以去關愛別人。愛能讓你找出並且滿足你所接觸的人的基本需求,為了滿足他們的需求,你自然就能稍作讓步或犧牲。一旦你能為別人讓步或犧牲,就能產生影響力。

         人際關係之所以能夠融洽,答案再簡單不過了,就是“尊重”二字。若是缺乏了尊重,人際關係就很難維繫下去。你要尊重對方的全部,包括其行為、想法及價值觀。

         謙卑就是深刻地認識到自己及自身的不足(limitations)。所以,謙卑就是拋開假面具,真實地面對自己,真心真意地對待別人。

         在人際互動或爭論中,就算個人非常有理,也不宜理直氣壯,反而要用誠懇、謙卑、溫柔的態度相待,讓對方感到沒有威脅感,就如聖經上一些話提醒我們。“你們的 言語要常常帶著和氣,好像用鹽調和,就可知道該怎樣回答各人。”(《西》4:6) “溫和的回答平息怒氣;粗暴的言語激起忿怒。”(《箴》15:1,引自《現代中文譯本》) “懇切的話有如蜂蜜,使心靈愉快,身体健壯。”(《箴》16:24,引自《現代中文譯本》)

4. 增進與他人進行有效溝通的能力

         良好的溝通不是給對方標準答案,不是以主觀立場給予建議,溝通更不是說服對方妥協與聽命。真正的溝通,是兩個生命的思想與感情的交流,因此最好能做到以下各點:

(1) 要有與人溝通的意願

         以一顆開放的心靈傾聽,儘可能了解說話者所要傳達的內容。聽其“內容”,更要聽其“感覺”。

(2) 了解溝通的障礙並且儘可能去突破

         練習不受情緒、語言、非口語的線索(如表情、動作)所影響。

(3) 專注

         做一位好聽眾,專心聽說話者說什麼,去除渙散的精神,讓對方感受到你想聽他說話。用我們的心靈去聆聽對方的想法與感受,而不只是字面上的意思,然後要坦誠地告訴對方,我們聽到了什麼,有什麼樣的感受和想法。

(4) 客觀

        千萬不要立即下價值判斷,也就是說:不要批評、責怪、或抱怨,而最好以對方的立場和觀點去設想,接受說話者所說的。

(5) 運用有效回饋的技巧

        a. 專注于特定行為:回饋應該針對特定行為,而非籠統概括一般行為。

        b. 對事不對人:回饋應該是事實的敘述,而不加判斷或評估,針對與工作相關的行為而非個人。但千萬不要直接說:“你錯了”。

        c. 目標導向:回饋應避免”倒垃圾”,維持正面回饋。如果必須說些負面的話,必須是導向接受者的目標,而非為了一己之快。

         d. 掌握回饋時機:行為發生之後儘快給予回饋。但是如果未能掌握足夠資訊或是情緒不佳時,所謂的時機就是稍候再說。

         e. 確定了解:讓回饋既清楚又精簡。成功的溝通不僅是訊息被傳達,更要被了解。

         f. 將負面回饋導向接受者可以控制的行為:讓回饋與行為相關,而且導向接受者可以改變的行為。

5. 同理心
同理心不是同情心。你不一定要贊同他人與你不同的意見,但要設身處地站在說話人的立場,將心比心,了解他想要傳達的訊息,而不只是你想要知道的,並且用溫暖、尊重、了解的方式去溝通。同理心的核心概念如下:

         a. 查證別人的感受,注意訊息的互動與回饋。

         b. 不要強迫別人與你溝通,也不要太快放棄與對方溝通。

          c. 同理不是同意,接納不是接受。

          d. 你認為“對的”,對方不一定認為是“對的”,對方所採取的方法對他而言才是“對的”方法。

         e. 了解別人:能感受到人的情感和觀點,並對別人在意的事情主動關心。

         f. 服務取向:預期、認清並滿足別人的需求。宣教士必須了解當地人的需求、他們在乎的東西。

         g. 幫助別人發展:感受到別人的發展需求,並支持、協助 他們能有所成長。

6.、妥善處理自己的情緒

        當你意識到情緒高漲時,馬上停止溝通,先處理紛亂的情緒和衝動,等到冷靜下來後,再繼續溝通,儘量不要讓不好的情緒影響周圍的人,以及與他們的關係。

7. 多肯定對方

         美國哲學家杜威(John Dewey)曾說過,人類本質裡最深遠的驅策力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心理學家詹姆士(William James)也說道,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因此,每個人都希望被稱讚,當對方被你肯定後,他會對你產生正向的印象,也較會傾向對你施 以正向的反應。你們彼此的人際關係就會逐漸發展,也就比較會樂意地接受對方的看法,或照著對方的意見行事。所以我們要常常真誠、慷慨地讚賞和鼓勵別人。

8. 積極促成人際關係的成長

        要常常觀察個人與別人的人際互動狀況,以及關心別人的需要與反應,隨時修正與檢討自己的作法。在改變的過程中,難免會覺得很辛苦,很不自在,但聖經上的話給 我們很大的激勵,“凡管教的事,當時不覺得快樂,反覺得愁苦,後來卻為那經練過的人,結出平安的果子,就是義。所以你們要把那下垂的手,發酸的腿,挺起 來。也要為自己的腳把道路修直了,使瘸子不至歪腳,反得痊癒。”(《來》12:11-13)

        若能抱持著終身學習的態度,樂于接受新觀念、新作法和新訊息,並對此保持開放的心胸,我們必會愈來愈有主耶穌的樣式,人際關係也必然愈來愈好!

        要發展良好的人際關係,無關乎才能的高下,亦無需太多複雜的理論,而是扎根在日常的生活裡,從尊重、真誠與体貼他人開始。無論何時何地,人人都可以身体力 行。有了良好的人際關係,才會有幸福的家庭、融洽的團隊、虔敬的教會、蓬勃的事工、甚至是美好的人生。對于宣教士而言,好的人際關係不但可以幫助生活過得更充實,處事隨和而不失原則,並且可以把內在資源做最妥善的運用,宣教的效果自然不會太差。

作者為台灣政治大學心理學教授。
編註:本文所討論的宣教士的人際關係原則,也適用于所有事奉的同工。
本文選自中國學人培訓材料,宣教系列中的《從獻身到宣教》,歡迎向本社、大使命中心、使者書房及其他華人基督教書店訂購。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