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家非“吾家”(天嬰)

天嬰

本文原刊於《舉目》15期

       從1992年開始,牧師鼓勵我們開放家庭,服事團契的弟兄姐妹,到今天在教會學習小組的服事有十多年了。在這十幾年的時間裡,真是哭過,失望過,傷痛過;想過放棄,也想過離開。但是,更多的是歡笑,是愛,是鼓勵,是造就,是更新。

          團契可能是教會最有魅力的聚集之處,因為團契給人有家的感覺,有家的溫馨,有家的接納,有家的支援。作為一名在學習團契帶領的同工,我最大的体會是,此家非“吾家”,絕不可“我說了算”。

一、誰說了算?

         作為帶領團契的同工,被人稱為“團長”也好,被人稱為“組長”也好,“誰說了算”,是第一個挑戰。作團長久了,不知不覺就會有“我的團契”的想法。“我的團 契”當然就要按我的意思行,按我的方式活動,按我的方式查經,甚至會發展到按我的方式解經。特別是在討論中,當意見不同無法統一時,當有人提議“讓團長總 結發言”,那種“權威”就更顯露出來了。

        潘霍華在他所著的《團契生活》說:“信徒團契是透過耶穌基督,也是在耶穌基督裡面的一種甜美和諧 的生活”(註1)。由此我們看到,我們成為團契是因為主耶穌。因為主的名我們聚集在一起,不是因為團長或組長的個人魅力,而是因為“基督為我們彼此行了大 事,這是我們團契成為可能的唯一基礎。”(註2)

        以我個人的經歷,無論我們團契的名字多麼屬靈,活動內容多麼屬靈,每當我要說了算的時候,我就會發覺自己很累,因為我的注意力不在“在耶穌基督裡”,而在我的計劃能不能實現,我的夢想有沒有成真,我的目標有沒有達到。我是在主持節目,不是信徒在主裡的相交。

二、誰看了算?

         團契裡有些弟兄姐妹,讓人覺得很“格格不入”,“很不屬靈”,“那個人,他永遠有問題”,“他永遠有不同意見”,“他永遠要標新立異”。作為團契帶領的同工該如何對待這些人眼中的“異類”呢?我試過要“一棍子打懵”,結果卻是“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

        “信徒唯獨透過耶穌基督才能到別的信徒那裡。其實,人與人之間滿了紛爭不和。提到耶穌基督,保羅說‘他是我們的和睦’(《弗》2:14),因為在祂裡面,支離破碎的舊人,才能合而為一。”(註3)只有在耶穌基督裡才有接納,才能彼此相連。

        神把我們放在團契中,讓我們學習透過耶穌去接納和欣賞,透過耶穌,在恩典中,學習安慰破碎的心靈。在接納中,我們体會上帝饒恕的愛,學習看到主耶穌在我們眾人身上的心意是何等的美善。

        “The Transforming Power of Prayer”的作者James Houston博士,當他遇到一個人,當聖靈感動他為那個人禱告時,他會在主面前默禱:“主啊,幫助我,看到這個人在你的眼中,是一個獨特的人,你為他 死,你愛他,你希望他與你同享永生裡的友誼。沒有聖靈的引導,我無法使我們的相交有意義,但是主啊,在你面前,祈求你幫助我,使我友善地騰出空間接納別人 的不同”(註4)。

        團契不是人間天堂,每個人帶著過去,帶著創傷,帶著破碎,帶著不同,帶著自己的理解,帶著自己的願望來到這裡。只有透 過耶穌的眼睛,透過恩典的光輝,我們才能在每個人身上看到上帝的榮美。也只有這樣,我們才不會用我們的愛來規範、強迫和指使他人。只有這種的團契才是弟兄 姐妹的聯合。

三、誰能不說?

         作為帶領團契的同工,可能沒有什麼比“勒住舌頭”更具有挑戰性。我們習慣了講,講,講,習 慣了“好為人師”。比如我自己,“閉嘴”就很困難,因為我最愛發言,最愛總結,最愛給別人建議,最愛輔導別人。這麼多年來,因自己無法“勒住舌頭”,傷害 過許多的弟兄姐妹,也對團契的和睦造成過傷害。若不是主的憐憫,到現在也不會有意識地學習“閉嘴”。

         “人一旦体會到上帝的憐憫,從此只會渴望服事他人。法官的寶座對他再沒有吸引力;反之,他願意下到卑微可憐的人當中,因為上帝正是在那裡找到他的。”(註5)

        勒不住舌頭,就看不到別人的優點,就沒有耐心和興趣聆聽別人,也看不到上帝在他人身上的工作,更無法從法官的寶座上下來,去服事他人。我經常想到在最後的晚 餐,主耶穌身体力行為門徒洗腳。主明知道逼迫來時門徒會否認他,會四處逃散,但他沒有用最後的機會批評門徒,而是用最後的機會服事門徒,擔當門徒的軟弱, 為門徒背十字架。

        所以,要學習擔當重擔,而不是凡事指點江山。求主幫助我們“勒住舌頭”,不講論斷人的話,傷害人的話,不造就人的話。

四、誰是聖人?

        作為帶領團契的同工,坦誠非常重要。要敢于在弟兄姐妹面前暴露自己,不要處處維護自己“屬靈”的面子。要敢于分享自己的軟弱,自己的失敗,敢于請弟兄姐妹為自己代禱。

         有一段時間,團契代禱時,我總是說自己“沒事兒”,“一切都好”。其實,不是沒事兒,而是怕別人笑話:“她怎麼也會有這種初信的人才有的問題?”

         團契是用主的話彼此餵養,用主的話彼此安慰,用主的話彼此造就的地方。所以,帶領的同工不要有作“聖人”的壓力,當我們軟弱、靈性低落的時候,我們要樂于接受弟兄姐妹的鼓勵和安慰,讓弟兄姐妹用禱告托住我們。

         有一年的元旦,我和我先生同時患重感冒。兩個人倒在床上,外面的商店不開門,自己也沒力氣做飯。一位打電話來祝我們新年快樂的姐妹,發現我們病了,就在家裡 煮了粥送來,還帶來了大桶的果汁,足夠我們喝兩天的。直到今天,我還清晰地記得那個感受:有弟兄姐妹真好!從那時起,我們就開始學習接受弟兄姐妹的服事和 關愛。

五、誰是全能?

         在團契小組事奉久了,不自覺地會要求自己“十項全能”:要求自己會帶查經,會帶唱詩,會帶禱告, 會帶分享,還要會準備茶點,等等。好像來參加的弟兄姐妹,只是來“吃大戶”的。帶領團契的同工,一定要學習帶領大家一起事奉,要學習發現弟兄姐妹的恩賜, 幫助弟兄姐妹發掘和培養他們的恩賜,為主所用。

         記得多年前我先生第一次帶查經的時候,埋頭準備了兩個星期,到帶領查經的那天還是“邏輯混 亂”。但是,當時帶領團契的弟兄,不但在團契活動前輔導他,在活動中補充他的不足,之後,又鼓勵他,給他更多的機會在團契裡鍛練。如果不是那位弟兄的鼓勵 和幫助,我們今天可能就不會在團契帶領事奉了。

         所以,帶領團契的同工要有國度的眼光,要給每一位弟兄姐妹創造參與事奉機會。因為“一個團契若容許有無用的肢体,這個團契就會毀滅”(註6)

        “看哪,弟兄和睦同居,是何等的善!何等的美!”(《詩》133:1),團契是家,但不是“吾家”。我們的結合是因著主。唯有藉著耶穌基督,我們才可以到弟兄的面前,我們在主裡才可能有團契。

註:
1.潘霍華,Life Together(中譯本《團契生活》,基督教文藝出版社,1994。p.5。
2.同上,p.10。
3.同上,p.8。
4.James Houston,“The Transforming Power of Prayer,Deepening Your Friendship With God”,NAVPRESS,1996,p.70。
5.潘霍華,Life Together(中譯本《團契生活》,基督教文藝出版社,1994。p.83。
6.同上,p.83。

作者來自西安,現住加拿大多倫多。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