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的社区不够“咸” –谈社区关怀(陈惠琬)

陈惠琬

本文原刊于《举目》15期

社群观念崩溃

        “Community” 这个字很难翻译,译成“社群”,好像远了点,翻成“邻里”,又不完全切合,因我们讲Church community时,没有地域范围。”Community”这个字的意思,应有某种因共同性而同住一处,或彼此有互动关系的团体。然而找不到合适的中文,也许是因为我们的生活经验改变了。原来Community就是“社区”,就是“邻里”,是很亲近也很有互动关系的团体,只是我们现代的生活经验,已使 “社区”、“邻里”变质,变得与我们个人何干?

        其实,中国人原本的社群观念很重,古时当官,沾亲带故的都有点好处,但犯了杀头罪,自然也株连九族,赶尽杀绝。邻里感情一向也很好。母亲带孩子没那么累,帮忙的人手很多。出门买菜,只需给邻居讲一声,就可出门,自然有人会帮你看着孩子。

        彼此门户亦会守望相助。小时候我家里曾经遭偷,后来装了警铃,有几次不小心响起,邻居扫把、锅铲全举著赶来一起抓小偷。每次误响都一定来,弄得母亲很不好意思。

         然而现代呢?我们与邻居有来往么?邻居遭偷时我就在家,他们警铃响我也听到了,然而这年头有谁听到警铃声会往外跑?所以我在这头读书,小偷就在隔壁大搬特搬。后来发现被偷了,我吓一跳,不断思考二十一世纪警铃是装给谁听的?装了响了也没人来,最后只能装到警察局给警察听。

        近来,台北还出了件案子,公寓里一个初中女孩被邻居性侵犯然后杀害。在事情发生时,女孩几次冲到阳台呼救,也有邻居听到了,就是没动,以为是父母管教子女。

        我们的Community发生了什么问题?为什么现代整个社群的观念都在崩溃?我想到了这样几个原因:

高度迁动性

        这年头谁家没有因着工作、上学、移民等等,而不换过三四个以上的住址呢?我算了一下,在台湾我家搬过五次,来美国也搬过八次家。一生变过十几个地址。

         即使我们不迁动,我们所居住的世界也在变动。乡镇变城市,变得没有人知道我们的过去,或认识我们是谁。所有的邻里全成了“过渡”,谁还浪费时间和别人自我介绍,彼此认识呢?

         因此有时为了懒得说Good-bye,干脆连Hello也不说。所以常看到电视访问发生凶杀案的邻居,问:“凶手平时是怎样的人呢?”多半答案都是:“哦,他看起来很安静,和善,不像是会杀一家四口的人!”

个人主义

         现代西方的个人主义影响深远,一切都讲究自我实现,自我利益,自给自足。一切生活上需要自己来,独立自主,不靠神也不靠人。也因此自我满足比满足别人重要,讲究要多爱自己一点,对自己好一点。

         所以我们常可看到广告中对个人主义的强调,化妆品、香水,有句台词:“当然很贵,但我值得(I am worth it)!”对男人的香烟广告(Marlboro)则是:“Have it your way!(照你的方式!)”

        生活上则尽力追求自由、隐私。太靠近了,相处起来怪麻烦,便住远一点,保持一个距离。对关系的承诺感也很低,因一承诺便会限制自由。所以常听到婚姻合则合,不合则散。很多人甚至根本不结婚,觉得找个冤家来和自己过不去,何必呢?一个人多轻松,多好!

       个人主义也影响我们的信仰,上教会,不满意则换,一直想找一家对胃口的,结果没有一家对胃口。因为不想投入,不想承诺,又怕面对冲突,老在挑选中没有一个归属感。所以现代人的信仰,变成“上庙堂烧一柱香”,回家以后你是你,我是我。

        也许因佛教不用付上太多时间与心力,很对个人主义胃口,其信徒的“隐形人口”便很多。而基督徒呢?很多人待在家里看电视来崇拜,或情愿自己看书、听录音带,觉得简单,容易“修行”。而不愿去教会与人交流,认为和人来往多累啊!

         这些都是个人主义的影响。个人主义拆散了社群,结果使得只有在个人有需要时,才会参与一个团体。

电梯式Community

         现在的社群,我称为是“电梯式社群”。有一年我回乡看望父亲,他住荣民总医院十四楼。所以我每次上下都要搭电梯。我观察到一个现象,人很有伸缩性。在上午、中午、晚间,电梯都有一段很拥挤。而且每一层停时,电梯已塞满了,还是有人会进来。

         怎么办呢?每个人再贴近些,腾出位子来装人。再也无法腾时,人还是进来,每个人便都吸口气,再挤一挤,真正成了“肌肤相亲”。

         但却又很奇怪,因这么靠近,彼此却不交一语,不看一眼,每个人都无可奈何地望着数字指灯。然后到时候,轮到谁下谁便挤出去。

         现代人相处不很像在电梯里么?再靠近都没有互动,全都盯着自己的目标。身边走了谁、进了谁都不知道。然后,这一头与那一头碰上熟人了,开始跨过其他人聊起来,好像一电梯的人全都不存在。

         这是现代人很可怕的生存能力,在人与人之间筑一道隐形墙,对身边人可以视若无睹。结果就是现代人特别感到关系疏离,感到孤单寂寞。

创建社群是神的心意

         然而创建社群是神的心意。基督信仰的整个核心,简单的说就两字:“关系”。打开圣经,可以看到有许多重要的动词,都是属于“关系”的,比如说:“爱”、“饶 恕”、“怜悯”、“救赎”、“投靠”、“看顾”、“等候”等等。我们的信仰是一个讲“关系”的信仰,因为我们的神重关系。建立关系、建立群体是祂的重要工 作。

         所以神与人的关系,不只是神对一个个人,也是神对一个社群。神对我们的旨意,是透过社群来实现、来完成的。

         旧约中便可看到神的应许,一直是针对整个以色列民族,而不是某一个人。亚伯拉罕蒙召离开家乡去迦南地,不是一个人,而是携家带眷,有他妻子、小孩与他姪儿罗得等。摩西带以色列人出埃及,更是整个民族共进退,过红海,进旷野。

         西乃山上神与脱离苦海的以色列国,重新立约说:“你们要归我作祭司的国度,为圣洁的国民。”(《出》19:6)祭司的国度与圣洁的国民,都是一个集体的身分。

        到新约里耶稣在世上传福音也非单打独斗,而是先找十二个门徒。祂看重个人,邀请个人参与团队事工。要求我们彼此洗脚,彼此相爱,对彼此的信仰负责。

       《使徒行传》时代更不用说了,早期基督徒是住在一起,吃在一起,一起传福音。到保罗建教会,更教导整个教会是基督的身体,所有的弟兄姊妹都是身体的一部分,要彼此配合。

         因此不管是旧约、新约,社群观念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教导,也是一个很宝贵的属灵传统。我们在信仰中的新生命,新身份,脱离不了我们在基督这个社群里怎样被塑造、被磨炼。

      基督徒社群建基于与神的关系

         当我们谈到基督徒社群时,必须先建基于我们与神的关系。耶稣说:“我赐给你们一条新命令,乃是叫你们彼此相爱,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相爱。”(《约》13:34)

         人要先经历神的爱,才能用耶稣基督的爱爱人。若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个爱的户头,一个赤字户头的人,便很难再叫他捐钱奉献。有些人从小到大家庭破裂,或遭人欺负,在爱上从来没有正面经验,他的户头是赤字,就很难爱得出来。所以要先经历神的爱,爱的户头里存了款,才能爱人。

        然而有人说我虽不认识这个神,但我待人不错,也很古道热肠,为什么要与耶稣基督建立关系呢?

        差别在于,我们靠自己的爱,会挑与自己投缘的人去爱,看不上眼的甩都不甩。而且若对方不懂得感恩图报,就觉对方不知好歹。

        在基督里的爱,是不问可爱不可爱,恨得咬牙切齿也要学着接纳。是不求回报的爱,做在对方身上就交给神,对方忘了,或不知感恩图报,也感谢主。

        若没有经历神的爱,只用人自己挤出的爱,就很容易生怨了。或一开始爱很多,好热心,没多久就爱不下去了。因而我们要学习分辨:待人好是出于圣灵,还是出于血气?要先经历神的爱,而且必需与神建立美好关系,才能爱人。

生活方式就是彼此服事
服事就是做在人身上的事工。小至聚会完搬椅子,倒杯水给新朋友,到带查经、教主日学,都是服事。服事是信仰里很重要的一部分,所以也应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但很多人没有这观念。当我选修“教会成长”一课写调查报告时,赫然发现我的母会,只有20%的人在服事全体其他的人。而且是从教会层面到团契、小组都是如此。少数的人在服事多数的人,像个倒三角。

        这恐怕也是许多教会的现象。我们应有“服事是我们生活一部分”这样的观念。建立服事的生活方式(Serving Life Style)与生活方式的服事(Life Style Service)。服事的生活方式是有服事观念,人生就当以服务事奉为目的的一种生活方式。而生活方式的服事,则是在自己能力范围里,结合个性、恩赐与专业知识,在生活中服事人。今天,我们有基督徒医生义诊,基督徒卖保险、提供旅游等的资讯服务,便是让服事生活化。

用主耶稣的爱,来爱你

         耶稣怎么爱我们,我们就怎样去爱我们的弟兄。用仆人服事的心态来服事彼此。“为人洗脚”是跪下来洗,所以会不方便,会付代价。服事一定要有付代价的心理准 备。花时间、花钱,有时候还要在个性上忍让,骂不还口,打不还手。耶稣被背叛,被辱骂,到最后连生命都摆上。而我们有时自尊心一被踩到就哇哇叫苦,那么我 们有用主耶稣的爱,来爱我们的弟兄姊妹么?

         同样是看病人,用主耶稣的爱来看望;同样是请吃一顿饭,包饺子,把主耶稣的爱包进去;给人东西,不是有什么多出来的东西,施舍给人,而是把给出去后自己会心痛的一份送给人。

凭主耶稣的爱,来接受爱

         有些同工,很会为别人洗脚,却不能让别人为我们洗脚。包括我自己。这是一种强者心态,只有我能给,但不能接受别人的关爱,一接受就表示自己弱。

        我本来也有这种心态,但有一年我动了个大手术,完全躺下。神教我完全放下,孩子、家事、服事,什么都得放下。然后门铃响了,有人来给我扎针,有人送补品,有 人送花。每一次门铃响,都是一个祝福送上门。我觉得自己能再站起来,是靠了全部弟兄姊妹的爱与祝福的扶持。这就是一个健全的社群,有给有拿。

        我们每个人都是在别人的给予中成长的。我们要学习接受别人的爱,日后有机会,再给出去,而且是连本带利。

基督徒社群目的是对外做见证

       “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众人因此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约》13:35)

        这“众人”是指的谁呢?外面不认识神的人。所以不是我们自己相亲相爱就够,而是要向外伸手。我们,就是不认识神的人的一个活教材,一个立体,有血有肉,道成肉身的“圣经”。

         很多人可能没机会接触到圣经,却有机会接触基督徒。我们,有可能就是他们一生中所接触到的第一本圣经。我们的言行举止,就是他们了解信仰的字句。这是传福音最有力的方式。

         如果我们凡事以神为中心,由个人主义、本位主义,走向以神为中心,为神而爱人,“神的爱”便成为我们给的中心。所有我的才能、知识与专业,都成礼物,包裹着“神的爱”的,送给需要的人。

        同时我们也会在“给”的服事中成长。在服事别人时,感到自己不够,需要成长。我们的生命便在给的服事中被神改变,同时也看到他人的生命如何被神改变。

        所以在做一些关怀事工时,要先带着一颗心,准备好被神改变的心。撒向人间的爱的“撒”,两手得大大张开,而不是紧紧地抓住。在这过程中我们渐渐成熟。然后,随着个人成熟,整个肢体也会茁壮、成长。

结论

         耶稣说我们是世上的盐。如果把我们放到肉里,是不是一定会咸?不一定会,要放够盐,盐又没有失味,才会咸。我们今天的社区是否够“咸”?显然不够。不管是盐不够多,还是盐失了味,弟兄姊妹,这都是我们今天的挑战!

作者现住美国洛杉矶,专业写作。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