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在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小涓)

小涓

本文原刊於《舉目》第9期

       “不好意思,問個問題,入教都要什麼組織手續?”一張大男孩兒的臉憋得通紅。

       “手續?”我有點兒好奇。

       “我是說,入教會,信耶穌,總得有個組織手續吧。今後到了別的地方,也好有個介紹信什麼的。”他好像不太肯定自己的問題,窘得恨不得找個洞鑽下去,越說聲音越小。

        “就說禱告吧,我是該站著?還是該坐著?還是該躺著呢?哪一種方式神最喜歡?還有,有的教會只要信主就可以領聖餐,我們這個教會一定要受洗才可以,哪一個對 呢?你們唱詩的時候,我是該舉手呢?還是該雙手放在胸前?還有,這個教會為什麼不傳盤子收奉獻呢?……”他很認真地,一件一件地羅列著他的困惑。

        我一邊聽他講,一邊開始魂遊象外,想起了自己一個有趣的經歷。

        大約三四年前,我在聖經學院選了一門課,老師佈置了一個作業,要求根據觀察,設計一個主日崇拜程式。必須要在兩個月之內,到不同宗派的教會參加主日崇拜。臨行前,老師囑咐每一位同學:一定要有開放的心,不要先批評,要讓聖靈在心裡工作。

        兩個月下來,我很深的体會是,教會的規矩是人按照自己對聖經的理解定的。而在諸多的規矩中,有一大部分又屬於傳統,在傳統中,往往又有很深的宗派痕跡。比如,長老會的牧師要穿聖袍,安立甘教會的牧師不但要穿聖袍,而且,禱告是唸寫好的禱告文。

        再就唱詩而言,有的教會唱詩會眾舉手,有的教會只是帶唱詩的人活躍一些,還有的教會跳靈舞;有的教會禱告是人人開口出聲,有的只是帶領的弟兄禱告;有的聚會 是兒童坐在講臺前,大多數的教會則是對兒童另有安排;有的教會以唱三一頌、牧師祝福結束,有的教會則以默禱的方式結束敬拜。

        兩個月下來,面對著不同教會的程式單,回想起那時那刻那景,我的感覺是:其實,人家這樣聚會也不錯嘛!好像沒有誰比誰更好,也沒有誰比誰更屬靈,更沒有哪一種形式絕對比另種形式更符合經訓。

        有人極力抨擊用寫好的公禱文禱告是只講形式,說那些唸的人是有口無心。但對於我,第一次唸寫好的、優美的禱告文時,我的心卻被上帝的親臨深深地震撼。“如鹿渴慕溪水”的禱文引領我的心渴想上帝,那“在沙漠中開江河”的禱文帶我穿越迷霧見到神的面。

        當我跟著人群,第一次領受共飲一杯、同擘一餅的聖餐時,主的身体,主的血,彷彿非常真實地在我眼前為罪人捨去,為罪人揮灑。我的手好重,我覺得不配,我骯髒的手不配摸主的身体;在我和弟兄姐妹同飲一杯時,主耶穌把我們在主裡同為肢体的心意,通過我身邊的弟兄姐妹向我顯現。

        想到《約翰福音》裡,撒瑪利亞婦人和主耶穌的對話:“我們的祖宗在這山上禮拜,你們倒說,應當禮拜的地方是在耶路撒冷。”耶穌說:“婦人,你當信我。時候將到,你們拜父,也不在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

        我終於明白一件事,那就是,教會的傳統、規矩無法讓人生發出愛心;教會的傳統、規矩,也無法讓人知罪;教會的傳統、規矩更無法造就人。我們是受洗歸入基督, 不是歸在哪個教會的名下,如何看教會傳統和聖經真理的關係,如何在執行教會的傳統中有上帝的恩典,如何尊重自己教會的傳統,卻不論斷批評他人,實在是值得 深思、討論。

作者來自西安,現住加拿大多倫多。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