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逃离或避难 ──诗篇第11篇的启发(温汉辉)

温汉辉

本文原刊于《举目》第8期

by Mhy-dandelion-411756_1280

帕斯的家庭悲剧

三年前在澳大利亚西岸的帕斯省发生了令人心酸的家庭悲剧:一位年仅廿六岁的年轻妈妈,将五位亲生骨肉(最小只有八个月,最大的刚度过八周岁生日),载至荒无人烟的郊野地带,用一 橡皮管将汽车所排出的废气输进车,将自己及孩子们活活窒毙。这一宗家庭悲剧一时成为全澳大利亚的头条新闻。尽管这是最严重的一宗,但按传媒的报导,这只不过是澳大利亚近年来与日俱增的家庭悲剧之一罢了。

        在看了这段新闻之后,心里除了深感无奈,更是被一股“无能” (powerlessness)的感觉所淹没。原因是我对这整个的家庭悲剧爱莫能助。特别是当我想到那五位天真又无辜的孩子们在不知情之下,被忧心如焚的妈妈,载往一个离他们所熟悉的住宅区越来越远的郊野之时,他们内心是何等的恐慌,我心中更是难过。

        到底我们的社会在哪方面出了问题?我们应当将我们的社会及家庭建立在怎样的基础上?基督教所传扬那充满盼望的信息,对社会中许多对人生不再抱有希望的人来说,到底起了什么积极的作用?

        在圣经《诗篇》第十一篇的第二节中,诗人大卫说:“看哪,恶人弯弓,把箭搭在弦上,要在暗中射那心里正直的人。”有些时候我正是如此觉得自己犹如一个社会的 受害者,被社会许多悲剧事件所困扰(haunted),被许多热衷于将神由天上的宝座上“赶”下来的人所追击(hunted)。对世间一些不信的人来说, 基督徒所传扬的,与现代人的需要根本毫无相关(irrelevant)。不论我们如何热心地传扬那认为能给人带来希望的福音,这个社会看起来只有每下愈况。

        耶稣基督复活的信息,对这充满病态的社会来说,似乎起不了什么作用。看看美国几宗令人发指的校园射杀事件!再看看澳大利亚雪梨一年一 度、全球性最大的名为Mardi Gras的同性恋游行狂欢集会,全球各地的同性恋者都远道而来,每年给澳大利亚赚取巨额的外汇!这狂欢集会在澳大利亚越来越受广大民众所接纳,许多所谓的 “基督教领袖”也开始以“容忍”(In the name of Tolerance)为由,将基督教的道德标准降低!

逃离的冲动

        其实《诗篇》11:2中那所谓“心里正直的人”并非指一些无罪的人,它乃指那些愿意爱神、遵循神旨意的人。但这批人常被社会败坏之风所困扰。也正因为这样, 诗人大卫王在无能又无助之下,就很悲观地讲了一句代表了今天许多基督徒内心感受的话“(唉)!根基若毁坏,义人还能做什么呢?”

         在这种情形之下,人只有两个选择──“逃避现实(escape)”,或是“到上帝面前避难(take refuge in God)”。《诗篇》中记载,那些围绕诗人身边的政治及宗教顾问,给王的劝告乃是叫他“逃避”──“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去。”(《诗》11:1)换句话 说,他们对王说:“王啊,逃跑吧!这多年来,您也已经尽了您作王的本份。但是我们社会的根基实在是太败坏了,远非您的能力所能挽救。依我们看,您不如早日 ‘退出政坛’,进入深山,去过与世无争的人生吧!”

        最近一位廿来岁的澳大利亚年轻人对我说,他要到欧洲的修道院,过隐居的生活(澳大利亚有许多偏僻宁静的沙漠,我不明白为什么他偏要选择到欧洲。又或许神真的叫他到欧洲隐居)。我希望这位年轻人不是为了逃避现实,试想在修道院的城墙里边,基督徒又如何“作战”呢?

        但事实却告诉我们,逃离现实(flee from reality to fantasy)是那么的令人向往──特别是一个人对现实的幻想破灭之时(disillusioned with reality)。前韩国总统全斗焕如今就隐居于韩国的一所寺庙里。今天许多愤世嫉俗的西方人,也开始纷纷涌入充满神秘的东方──例如风景如画且有香格里 拉之称的西藏高山,过一个远离人间烟火,修道式的隐居生活,连圣经中那生性活跃的使徒保罗也曾经写信给加拉太的教会,叫一些常给他制造麻烦的信徒们:“从 今以后人都不要搅扰我……(《加》6:17)。

        每当人生有不如意的时候,大多数的人都会有一股逃离现实的冲动,希望能提早退休,例如迁至 风景如画的澳大利亚黄金海岸,天天到海边垂钓,过一田园般写意的退隐生活。但这是否是圣经中神对我们的心意呢?如保罗一样,我们若对身边的人说:“远离我 吧,不要来干扰我”这又有什么错呢?

        没错,保罗在他事奉的人生中常需要一些离开人群、自我独处的时间。但他不是逃离现实,乃是在受挫之时,回到那创造他的神的面前“避难”(take refuge in God)。且在“避难”之后,不忘回到现实中,去面对那由四面八方而来的各种挑战。

        保罗这种不厌战、以退为进的人生,在《林后》四章就充分地表现出来。在第八节保罗说:“我们四面受敌,却不被困住。心里作难却不至失望……打倒了却不至死 亡……”实在的,在人生遇到挫折之时,与逃避现实相比,回到创造我们的神面前避难,以退为进,以期勇敢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挑战,是截然不同的人生观。

        让笔者以旧约的先知以利亚为例:

我受够了

        大约在公元前八百年,在耶洗别王后(耶氏原为一外邦公主)的影响下,拜偶像之风遍满以色列。当时一位先知以利亚,在道德及宗教腐败的社会中,决定单枪匹马地挑战。他击败当时为耶洗别王后服务的四百五十位巴力假先知(参《王上》18及19章),耶洗别恼羞成怒,追杀以利亚。

        也许是对当时以色列人的刚硬及社会体制的腐败灰心失望,再加上自己性命受威胁,以利亚逃亡至一毫无人烟的沙漠旷野地带,然后对神说(《王上》19:4):“耶和华啊,罢了,求你取我的性命……”

        “罢了”一词,在英文乃译为“I have enough”,意指“我受够了”。若我能将以利亚的话意译的话,他乃是说:“上帝啊,我受够了!这个社会的根基实在是败坏到了极点,无可救药!若您要拯救他们,请便!但我可不干!”说罢,以利亚便倒头大睡。

        您是否也曾经对社会的败坏感到厌倦(sick of the system),以致您对神说:“神啊,我不在乎每星期日上教堂,按时交上我的奉献,我也不在乎事奉您──只要是在教会的范围内。但若您要我挺身反抗或挑 战社会中一些与圣经相违的价值观,我可不干。因为这社会的根基已经腐败到无可救药的地步。况且我不认为我有什么改变社会的超人能耐!”

        当以利亚正沉睡之时,神差派一位天使(《王上》19:5)“拍”以利亚,这“拍”在英文圣经NIV版本中译为“touch”,即“触摸”。对以利亚来说,这 好比一个由神而来的具有“医治性”的“触摸”(a healing touch from God)!在“触摸”以利亚之后,天使柔声地对他说(5及7节):“起来,吃吧。因为你当走的路甚远。”英文圣经NIV译本将这节经文后半译为:“For the journey is too much for you──你会走得很劳累”。由英文的翻译来看,读者可以感受到以利亚的神,是多么体谅人的感受的神(a God so understanding),对以利亚照顾得无微不至。在吃过及休息之后,以利亚继续向前行了四十昼夜的路程,最后抵达“神的山,就是何烈山”(《王 上》19:8),然后钻进一个山洞里。试问有什么比得上在靠近神的地方建造一所修道院,然后在里面与世无争的隐士生活更为理想?

        以利亚此 番想法,这回可引起神的不耐,以至于在第9节问他(意译):“以利亚啊,你到底来这里干什么?”以利亚回答(10节意译):“神啊,你问我在这里干什么? 让我告诉您吧──我为您大发热心您是知道的。但是您那如驴一般又笨又固执的以色列子民,在亲眼看了我奉您的名所行的神蹟之后,不但不悔改,反而要杀我!坦 白说,我并非不愿意为您服务,作您的代言人。但这些人也太可恶了。依我看,处理这批无药可救的人,您还是省一点力气,也放过我吧。更何况我是以色列最后的 一位先知,您总不能眼睁睁的让最后一位先知也被杀吧?”

        对于他的这番话,神的回答是(15节):“你回去”。英文圣经NIV版本将此句话 译为:“你由哪一条路来,就按哪一条路回去。”换句话说,神乃对以利亚说:“以利亚,我呼召你出来不是叫你逃避现实。我呼召你是叫你在你所处的时代中担负 一项特别的使命!我明白在这败坏的世代作我的代言人并不是容易的事,你也实在时常需要一些自我独处的时候。但是在过去的四十多天里,我岂没有喂你,触摸 你,及使你身心灵上更新吗?起来吧,回到现实的世界里,面对世界的挑战,作我的见证及发言人,不要逃避。其实你并不孤单,这个社会也并不像你所想像的那么 悲哀及无可救药。仍有许多的人渴慕听我的话。”

这是什么话?

       今天我们身边许多不信的人也许会对我们说:“这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基督教没有真理的专利权。若你受不了我们,你大可往你的教堂里,又或者是到喜玛拉雅山找一个山洞躲起来!不要教训我们应如何活,也请你们停止 将基督教的伦理价值强加于我们。只要你们不干扰我们,我们也不会干扰你!”当大卫王在面对社会败坏之风的挑战而智穷力竭之时,他举目望天,看见:“耶和华 在祂的圣殿里,耶和华的宝座在天上,祂的慧眼察看世人。”(《诗篇》11:4)

         曾经有一位在新畿内亚作宣教士的澳大利亚年轻女子,一日被 邀请到河对岸的村落作客。唯一可通往该村的路径乃是一座很长的吊桥。对这位从城市来且从未行走过吊桥的女宣教士来说,心中当然充满惧怕。但没有办法,她只 好鼓起勇气走上去,当她好不容易才走到桥中央之时,突然一阵强风将吊桥吹得左右摇摆。在惊慌失措之下,她不由自主地往桥底一望,不望还好,一望之下,她整 个人就被桥底下浪涛汹涌的急流给吓呆了。

        正当她快要昏倒之时,她隐约听见河对岸传来向导的呼叫声:“史密斯小姐,往上看!赶快往上看!” 她勉强地抬起头往上一看,骤然间她看见一幅与桥底下截然不同的画面!出现在她眼前的乃是一片晴朗、蔚蓝、充满宁静又无云的夏空!整个宇宙似乎突然停止运 转,这个“静止”的画面带给她内心一片莫名的宁静。就这样,史密斯小姐泰然自若地走到河的对岸.

        同样的,当诗人大卫王朝天空一望之后,他似有所感的转过身,对周围的政治及宗教顾问们说(第1节意译):“你们叫我逃跑?不,我不逃跑!我是投靠耶和华的,我的神是我的避难所,你们竟胆敢叫我像鸟一样飞往我的山去?这是什么话!”

不是遁世者

        当人生不如意或是对某一个社会的运作体制灰心失望之时,许多人会很自然地心生放弃的念头。比如,不论我们这些在海外的人士如何呐喊,国内的“官老爷”们似乎 永远都不明白,也不愿意明白(They either do not get the point or they are simply not willing to get the point)!又或者是我们害怕当我们挺身反抗或挑战社会的价值观或体制之时,我们会被社会归为一群与现实脱节的一类(irrelevant)。试问哪一 个人会喜欢成为一个争论性的人物(controversial figure)?试问有哪一个人不向往过一个与世无争的生活?

        但这似乎不 是神──至少是大卫王及以利亚先知所认识的神──的心意。对于诗人大卫王来说,他的神是一位仍然忙于世事的神。《诗篇》11篇4-7节告诉我们,这位神自 创世以来其实一直都在忙着执行公义及赏善报恶。尽管祂执行公义的方法及时间并非每一次都迎合我们的意思,但有一点是很肯定的,那就是基督教所相信及传扬的 神不是一位遁世者(hermit)!

        请问您的人生是否曾经,或是正在面对一些的困难,好像那位携儿女自尽的年轻妈妈一样,导致您很想放 弃?您是否对你所处的社会理想幻灭,而想去过逃避现实、与世无争的人生?又或者是您对学术上的追求感到厌倦,因为不论您如何地做研究都好似没有结果?又或 者是工作了多年之后,你突然发觉您其实从来都没有喜欢过您现有的工作,更谈不上享受?您是否对您的孩子,家庭,甚至是您现在的婚姻生活感到失望,以致很想放弃呢?

        诗人大卫王(包括以利亚)本着他与神同行那丰富的人生经验,在《诗篇》第十一篇劝勉我们不可逃避,也不必逃避。因为我们的神是一 位了解我们的感受及需要的神。祂不单是我们在患难中的避难所,给我们希望,让我们在祂里面重新得力,祂更是一位永远不改变且时刻对人历史充满兴趣的又真又活的神

        如果我们的创造主对这一个看起来根基已败坏到极处的社会都还充满希望,我们又岂可轻易对自己,对周围的人,对我们的社会,甚至是某一个政体失望,因而放弃自己的理想,甚至降低自己的道德标准呢?

作者现在澳大利墨尔本牧养教会。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