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札記之四:扶貧的語言(末雁)

末雁

本文原刊於《舉目》第8期

       我在自己的禱告卡上寫著:我,末雁,要服事貧窮困苦的人。

       在雲南,我常遇見貧窮困苦的人,我試著幫助他們。

        當人坐在我面前傾訴時,我的腦子跟著飛快地轉動著:問題出在哪裡?該如何解決?不等他們說完,我已知道一二三的解決方法與步驟。我給他們開出“藥方”,可發現幾乎沒有什麼“病人”痊癒的。

       我也接觸身体有病痛的人。在一次遊戲中,我與一位麻瘋病康復者撞在一起。我們要手拉手。他沒有手,已被病菌侵蝕掉了。我抓住的是兩段畸形的前臂。幾秒鐘後,我的手開始顫抖起來,我把頭扭向一邊,不敢正視那張完全變了形的臉。那幾分鐘真漫長啊。

       與鄉村醫生跳民族舞時,我又經歷一次手拉手。那雙手黏糊糊,臭薰薰的。趁人不注意,我趕緊去洗乾淨。從此以後我總與他們保留幾寸距離,免得自己挨到他們。

        去鄉下探訪學生,整夜不能合眼,因為那床棉被太重。掀開又冷,蓋上又像被壓了一塊石板,喘不過氣來。一邊叫苦不迭,一邊後悔沒帶上鴨絨睡袋。

         躺在床上,我告訴主:主啊,我願意為你做大事,幫助每個人都能舊人變新人,每個地方都舊貌換新顏。我要如何做呢?主柔聲說:當人向你傾訴的時候,你全神貫注 地用心聽;當你與身患殘疾的弟兄在一起時,你看看他;當你與鄉下醫生相處時,你挨著他們坐下,跟他們說說話;在你下鄉時,不讓別人見到你的倦容而心感不 安。這就是服事了貧窮困苦的人,也就是服事了我。

       主顯明了我的缺乏:耐心,憐憫及愛心。我終于明白真正的貧窮人是我!這是我來這裡扶貧一年後才懂的。扶貧工作不需要轟轟烈烈,不需要豪言壯語,那是種無聲的語言。

        那天在路上,看見一位背著大籮筐,扛著鋤頭的婦女迎面走來,她是個拾荒者。她的後面跟著一個四、五歲的男孩,肩上也扛著一把小鋤頭,是為他特製的,剛合適他 的身材。他的頭髮、臉、衣服,完全分不出原來的顏色,但兩隻眼睛又黑又亮,一臉大無畏的神情,透出堅毅與莊嚴,步子堅定而有力,滿懷希望地向下一個垃圾場 進發。

        這幅畫面深深地印在我的心裡,久久不能消褪。每當遇到失敗、難處、掙扎,我就想起這個孩子,他給了我勇氣。

        我不知道是我服事了貧窮人,還是他們服事了我。從那天起,我的包裡多了幾顆糖。這是我服事的新語言。

作者來自上海,現于中國西南部從事扶貧工作。本文的前三篇已刊于《舉目》五、六、七三期。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