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史話1:及至時候滿足(呂沛淵)

呂沛淵

本文原刊於《舉目》第7期

        編者按:“教會史話”是本刊新開的欄目,將一系列介紹教會歷史上古今中外的重要人物,從他們的生平思想來看他們對現代基督徒的各方面影從他們的生平思想來看他們對現代基督徒的各方面影響。本文是第一篇。

      “歷史”是古往今來事物變遷的記錄,其目的在探究神與人之間的關係,即“通古今之變,究天人之際”(《史記》司馬遷語)。“教會”是神的兒女、蒙召的子民所組 成的團体,是敬拜上帝的所在,是基督的身体,在聖靈中的團契。“教會歷史”就廣義而言,是從舊約到新約所有神的兒女,其信仰與生活的歷史;狹義而言,是指 從基督降世到再來之間,神子民團体生活的見證。

        從世俗史家的眼光來看,“教會”的起源與發展,是古今中外最令人驚嘆的事實。從起初一百二十人的團体,到如今有二十四億人口,宣稱自己是主基督的信徒,這實在是兩千年來最奇妙的故事。教會歷史的中心關鍵是“主耶穌”,因為“教會”是祂的教會。

        主耶穌是基督,是上帝的兒子。在此真理基礎上,在這磐石上,主要建造祂的教會。藉著主的受死與復活,新約的教會誕生了。復活的主在升天之前,頒佈了大使命,吩咐門徒往普天下去傳福音。所以使徒們從耶路撒冷、猶太全地、撒瑪利亞、直到地極,為主作見證。

歷史的記錄

         關于初代教會,路加寫了《使徒行傳》,繼續其前書《路加福音》,忠實記錄所發生的事件。從考古學研究發現,路加所記載的,具專業史家的準確性,正如他自己所 見證的:“這些事,我既從起頭都詳細考察了,就定意要按著次序寫給你,使你知道所學之道都是確實的”(《路加福音》序言)。路加記載的可靠性,與同時期猶 太史家約瑟夫Josephus著作(例如《猶太戰史》與《猶太人古史》)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連德國杜平根大學批判學者Martin Hengel也承認:路加記錄的可靠,比起其他古代史家,毫不遜色。

        基督徒都深知:聖經是神的話,路加是受聖靈感動寫下《使徒行傳》,講述“教會”的起始與發展,留下珍貴的歷史記實。以下,根據《使徒行傳》簡述之。

從耶路撒冷開始

         初代教會是從耶路撒冷開始的,那時約在主後30年。這是當時大祭司該亞法與其公會同僚始料未及的。他們以為:耶穌被釘死于十架,門徒四散躲藏,其所領導的運 動即將煙消雲散。他們錯了。羅馬史家塔西圖Tacitus(約A.D. 55-118)在其書《年誌Annals》記載:“在短期內,這有害的迷信被遏阻了,但是後來又重新爆發出來”。顯然,塔西圖並未告訴讀者:此“短期”有 多麼的“短”。

        主耶穌死後第三天復活,完全超出猶太人領袖與羅馬官府意料之外。復活的主向門徒顯現,使得他們脫胎換骨,從灰心喪志的小 民,轉變成驚天動地的勇士。這些原本四散的門徒重聚一起,聽從主的吩咐,在耶路撒冷等候聖靈降臨。他們約有一百二十人,已成為同心合意興旺福音的群体。領 袖是以彼得為首的十二使徒(馬提亞遞補猶大的空缺),同作主耶穌復活的見證。

五旬節的洗禮

        主耶穌升天十天之後,五旬節 當日門徒聚會時,突然從天而來的大響聲,如一陣大風,充滿了他們所在的屋子;又有舌頭如火焰顯現出來,分開落在每位門徒的身上。他們就都被聖靈充滿,使他 們說起別國的話來,講說神的大能作為。在耶路撒冷的人,本地居住與外來朝聖的猶太人,對此神蹟都驚訝不已。彼得和十一使徒起來,他高聲見證說明所發生之事 的真義:主耶穌基督的死、復活、升天、聖靈降臨,帶來救恩的完成與實現。聽眾大受感動,當天就有三千人悔改受洗。他們被稱為“教會”——神的兒女,蒙召的會眾。這就是新約教會的起始。

        五旬節所發生的事,舊約聖經早已預言,最顯著的是《約珥書》2:28-29,主要將祂的靈澆灌祂每一位兒 女,這也是應驗摩西的祈禱:“惟願主耶和華的百姓都是先知,願主耶和華將祂的靈降在他們身上”(《民》11:29)。其實,主耶穌的開路先鋒施洗約翰,早 已宣告:彌賽亞要用聖靈施洗。主耶穌從死裡復活、升天,而後聖靈降臨,內住在每位基督徒裡面。每位基督徒都從聖靈受了洗,成了基督身体的一分子,飲于這位 聖靈。這正是應驗了舊約先知所預言的“新約”(《耶》31:31-34;《結》36:24-31)。所以初代教會的弟兄姊妹,知道自己不僅是罪得赦免,更 是領受了所應許的聖靈。

        五旬節即舊約的初熟節,逾越節之後的第五十天。主耶穌是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在“逾越節”被殺獻祭,完成救贖;聖靈在“五旬節”降臨,將主耶穌成就的救恩,實施在神的子民身上。當天三千人重生得救,正是豐收普世莊稼的初熟果子。

“拿撒勒派”的福音

        在耶路撒冷的教會,已成為三千多人的會眾。他們是猶太人,並不認為自己背離了祖先的信仰,反而深知自己的得救,是與舊約對列祖的應許一脈相傳。他們認為自己 是真以色列人、新約的子民。初代教會與當時在于耶路撒冷的許多會堂,在外表上並無多大區別。因為主耶穌是拿撒勒人,所以民間稱“教會”為“拿撒勒派”,視 之為當時猶太信仰中的一教派。

        當時著名的猶太教派有四:撒督該人、法利賽人、愛色尼派、奮銳黨。“撒都該人”是大祭司家族有關份子組成 的,是貴族階級當權派。他們敵視教會,因他們早就計劃除滅主耶穌,又反對“身体復活”的信仰。所以,他們對于宣講“耶穌復活”的團体,當然是視為迷信而打 壓。“法利賽人”相信“身体復活”,認為“拿撒勒派”是敬虔的人,盡心遵行律法。雖然法利賽人不相信耶穌是彌賽亞,但是認為教會的人並無大錯。他們對此新 興的運動起初存觀望的態度,並未參與撒都該人的逼迫行列,正如公會裡的法利賽人領袖迦瑪列所說的“任憑他們吧”(《徒》5:33-40)。但是後來,法利 賽人發現“拿撒勒派”所講的福音,與自己所堅持的“靠遵行律法得救”相抵觸時,就開始大力逼迫他們。

        “愛色尼派”是隱居修道的團体,追求 潔淨生活,主張禁慾獨身,過共產生活。雖然“拿撒勒派”與“愛色尼派”在外表上有些類似,但是在本質上全然不同。“愛色尼派”是“出世”的團体,避免沾染 塵世;“教會”是“入世”的,往普天下去傳福音,使萬民作主門徒。“奮銳黨”熱衷民族主義,主張以武力對抗羅馬強權,以革命建立“神的國”。“教會”則是 傳揚和平的福音,以愛仇敵的心,向世人見證主耶穌,熱切盼望祂的再來。

        對一般大眾來說,“拿撒勒派”贏得他們的喜愛。他們不喜歡當權的貴 族“撒都該人”以宗教與政治獲利:“法利賽人”的規條太過繁瑣,只有少數宗教菁英能達到要求;“愛色尼派”又不食人間煙火,只有出家修道者才能參與;“奮 銳黨”的武裝抗爭,只能引來羅馬的血腥鎮壓,最後還是百姓遭殃。大家看明:只有主耶穌的門徒所傳的福音,才能帶來真正赦罪的平安,賜給人得救的確據。

信奉“這道”的人

        教會的弟兄姊妹,彼此相愛聚在一起,每日在家中擘餅,存歡喜誠實的心用飯。也按時參加聖殿的禱告崇拜,遵守節期條例。他們受洗,領受聖餐,恆心遵守使徒的教 訓。受洗是表明與主聯合,加入教會;領受聖餐是享受主的同在,主內一体的團契。他們志願與弟兄姊妹們分享所有,凡物公用,幫助有需要的人。在公開或私下場 合,他們火熱的向人傳講主耶穌的福音。他們的見證言行如一,頗得眾民喜愛。人數不斷的擴充,主將得救的人數,天天添加給他們。這是滿有活力、不斷增長的教 會。

        使徒奉主耶穌的名,行了許多神蹟奇事。有一日,彼得在聖殿奉拿撒勒人耶穌基督的名,醫好生來瘸腿的乞丐,向圍觀的群眾講道時,明說: 主耶穌是摩西與眾先知所預言的那位,是神與列祖所立的約之應驗,是亞伯拉罕的“後裔”,要使萬民得福。當天聽彼得講道之人,有許多信的,男丁的數目已經增 至五千。換言之,在耶路撒冷教會的總人數(包括婦女小孩),已經超過一萬人。人數繼續不斷增多,連許多祭司也信從了。門徒們自稱此運動為“這道The Way”(《徒》9:2;19:9,23;24:14,22)。

教會的組織

        加入耶路撒冷教會的弟兄姊妹,不單是巴勒斯 坦本地的猶太人,也有不少原散居世界各地的猶太人。他們在五旬節期回耶路撒冷朝聖,聽彼得講道而悔改信主,其數不少。這些人因散居外邦,受希臘文化影響, 主要語言是希臘文。他們要融入巴勒斯坦本地文化(主要語言是希伯來話與亞蘭文),並非易事。

        耶路撒冷教會,隨著人數日益增多,行政組織的 需要也因之而起。十二使徒是當然的領袖。主耶穌家族在後來也扮演重要角色(主的兄弟雅各,後來成為教會的柱石)。教會發展初期,如同其他猶太會堂組織, “長老”是行政領袖。後來“使徒”們活動範圍擴大,往返四處傳道,“長老”治理的職責就隨之加重(《徒》21:18)。

        當“說希臘話的猶 太人”與“說希伯來話的猶太人”之間,飯食的供給不均,使一些寡婦遭到忽略。十二使徒在神的帶領之下,要全体會眾選立七位“執事”來管理這些事務,從事憐 憫的職事。“使徒”則專心于祈禱與話語的職事。《使徒行傳》六章記載這七位執事的名字,都是希臘名,其中還有一位是改信猶太教的安提阿人尼哥拉。顯然,他 們都是希臘語聚會的領袖。這表明:教會要向“說希臘話的會員”顯示“主內一家不分彼此”的愛心。這七位執事中,至少有兩位(司提反與腓利)是大有能力的教 師與講員。

教會擴張至外邦

        五旬節當天悔改受洗的三千人中,有不少是來自天下各國的猶太人(與少數改信猶太教的外邦 人)。他們所來自的國家地區(《徒》2:9-11)與古代史家所記的列國名稱幾乎完全相同。五旬節的福音宣講,是使用當時列國的語言。猶太拉比傳統說到: 在西乃山藉摩西頒佈的律法,是用七十種列國語言宣講的。此傳說是否屬實,我們不得而知。但是,五旬節當天,門徒以各國的話宣講神的大作為,是千真萬確的事 實,為要顯明:福音是賜給萬民,教會是主臨萬邦。

        這些猶太人返回原居地時,必在當地傳福音作見證,建立教會。隨著這批悔改信主的基督徒返鄉,教會在普世的建立,是指日可待的。在第一世紀結束前,教會已如雨後春筍,擴張至地中海沿岸各處。

結論:“時候滿足”

        按照神的旨意計畫,首先的“時候滿足”(基督初來,《可》1:15;《加》4:4)是紀元的創始:父神差祂的兒子道成肉身降世,因著主耶穌受死、復活、升 天、聖靈降臨,所以,新約教會誕生了。末後的“時候滿足”(基督再來,《弗》1:10)是歷史的終結:天上地上一切所有的,都在基督裡面同歸于一,祂為教 會作萬有之首。教會歷史在這兩次“時候滿足”之間,見證三一真神對失喪世人之救恩大愛,真是大哉敬虔的奧秘!

作者現在北加州基督之家第五家牧會,並在海外神學院教課。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