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愉文
《舉目》55及56期,(編者註:見55期《為什麼要選擇家庭學校》、《回應<家庭學校>一文》、56期《“家庭學校”的利弊》 )先後登了3篇有關“家庭學校”的文章,非常精彩、深入。筆者不揣淺陋,願意在這裡以一個過來人的身份,做一點回應。我與先生育有一兒一女。他們都拿了獎學金唸私立大學,目前已畢業,有充實、愉快、有意義的工作。薪水不高,但可以自立。
20年前,老大6歲時,我們開始了“在家教育”(註1)。當時我們認識的、選擇“在家教育”的家庭,只有兩、三個。我們也是抱著走一步算一步、試試看的態度。我們孩子中間出去上過公立和教會學校兩、三年,之後回歸,繼續在家學習,直到進入大學。
無論走哪條路
《舉目》第55期,汪長如《為什麼選擇“家庭學校”?》(下稱“汪” 文)(編註:http://behold.oc.org/?p=2598),已把“在家教育”介紹得很清楚,看來作者與我們讀過差不多的資訊,聽過一樣的演講。
同期曾思瀚的回應(下稱“曾” 文)(編註:http://behold.oc.org/?p=2601),把“家庭學校”還是公立學校的爭論,提升到討論教育目的層次,從而得出結論:“教育的目的是成為見證人”。對此,筆者很認同。筆者認為,身為基督徒,如果我們站在“管家”的立場來看待子女的教育,很多疑惑、爭論就比較容易處理了。根據聖經,信仰的傳承是父母的責任,而上帝賜給我們愛主與愛人的誡 命、傳福音與帶門徒的使命,這也應是基督徒父母養育子女的目標。目標一旦確定了,達到目標的途徑,可以依照主觀、客觀條件而有所不同。
要達到讓孩子“認識和敬畏上帝”這個目標,理想上,誠如“汪”文所言,“在家教育”是目前較好和可行的方法。可惜在現實上,“在家教育”不能保證教育出又敬虔又優秀又入世的畢業生。反之,公立學校雖然是無神論、人本主義者對孩子進行思想改造的最佳場所(註2),卻也產生不少優秀人才或靈性上有追求的基督徒 (正如《舉目》第56期,賀宗寧《“家庭學校”的利弊》所言)(編註:參http://behold.oc.org/?p=2467)。
也就是說,無論是“在家教育”還是外出上學,其實都是利弊參半的。問題是,當上帝讓我們看見弊多於利時,我們能否勇敢地順著感動、憑著信心,做出選擇?而當身邊有人有意識地做出不同於我們的選擇時,我們是否能尊重他們的選 擇,不潑冷水或論斷,為他們禱告並予以精神甚至實質上的支持?在上帝的眼中,動機是最重要的。做為上帝的管家,我們應該忠心又有見識。上帝既把兒女託付給 我們,我們在子女的教育上,豈可人云亦云、不深思明辨?事關我們兒女的靈魂呀﹗
如果上公立學校不是因為免費,或推卸責任、怕麻煩,而是出於信心順服主,或不得已,或覺得利多於弊,且能儆醒禱告,持守正確的優先次序,又殷勤照著主的教訓和警戒來養育兒女;如果上教會學校不是以為花了錢就可以 安心省事,而是為了主、為了福音,且仍然負起栽培兒女屬靈生命的責任;如果選擇“在家教育”不是出於逃避、害怕,或誤以為這是萬無一失的選擇,是追求成功 的另類途徑,而是為了主,認真負責,真實謙卑,不脫離現實,不自命清高……依筆者之淺見,無論走哪條路,只要忠心持守目標,信靠上帝,都是蒙上帝喜悅的。
如果時光倒流
如果時光可以倒流,我們仍然會選擇“在家教育”,因為這似乎就是上帝對我們的呼召。如果當年有現在的客觀環境,而我們又有現在的成熟與見識,那麼我們希望會有如下的做法:
首先,我們會比較各種“在家教育”的學派(註3),衡量其利弊得失,擬定一個較長遠的計劃,日日懇求聖靈的帶領。我們會隨時檢視自己個性上的缺失,和孩子的性情、獨特性,修正計劃,以減少大人和小孩的挫折感。
然後,我們會委身在一個能夠理解、支持、至少不反對“在家教育”的教會(例如該教會有牧者或長老是採用“在家教育”的)。這樣可以免去許多摩擦,孩子也不必承受過分的壓力和異樣的眼光。
再來,我們會注重中國文學、歷史、文化的教導,加強孩子對自己身分的瞭解和認同,進而對同胞有更深的福音負擔,也有利於他們與華人的溝通。我們不會因為華人“虎媽”文化所產生的弊病而矯枉過正,我們會積極地發掘孩子的天賦,鼓勵他們盡情發揮才能、努力讀書。
還有,我們會引導孩子放眼世界,看到時代的需要,使他們有從上帝來的使命感。
最重要的是,我們會著眼於改造教育者(即我們自己),勝於改造受教者(即孩子)。我們不會一成不變,對教材的選擇和授課的方式,會隨著孩子的年齡和成熟度,而有所調整(正如“曾”文所提示的)。
當然啦,我們更不會放棄帶領孩子歸主的特權。我們會注重品德的培養,把聖經當作最重要的科目,進行以基督為中心的神本教育,以聖經為基礎,建立孩子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這正是我們選擇“在家教育”的不二原因。
我們還希望會做到
除了上述幾點,我們還希望會做到:
在小學、初中階段,我們會監督孩子每日靈修並背誦聖經,我們會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為其語文、數學和批判性思考打下良好基礎。我們會讓孩子學習兩、 三種才藝,多參加體育活動。除了加入“在家教育”的互助團體外,我們還會謹慎但開放地讓孩子接觸社區,並鼓勵他們積極為不信主的家人、朋友禱告。
到了高中,我們會做分析、評估,供他們參考,讓他們自由選擇是繼續在家學習,還是出去上學。如果他們要出去上學,我們會幫助他們準備應對別人提出的社會議題,例如安樂死、墮胎、婚前性關係和同性戀等等。
我們會盡量為孩子找一間以基督為中心、保守但不失開明,並注重學業的教會學校。如果我們住在好學區,而孩子想上公立學校,我們會要他們禱告清楚,並在時間安 排、活動選擇和交友等方面“約法三章”。我們會積極參與家長會,隨時瞭解學校的情況,且在家裡不間斷地一起讀經、禱告、隨時“消毒”。
如果孩子決定繼續留在家裡,我們會讓孩子去社區學院選一、兩門課,學習如何在非基督徒的老師手下學習,我們更會積極地裝備他們離家進入大學,以減少未來所可能面對的衝擊。
無論孩子的選擇是什麼,我們會讓孩子體會到自由與責任是不可分的,越多的自由意味著越多的責任,而每一個決定都是有後果的。我們也會給孩子犯錯的空間,但要他們記取教訓。
我們會酌情讓孩子接觸一些世俗或流行的東西,免得孩子像井底之蛙,也免得孩子將來因過分好奇,反而叛逆。同時我們也會與孩子討論,神本和人本世界觀、價值觀相抵觸的地方,免得孩子見怪不怪、麻木不仁。
我們不會一味地固守某種教條,我們會鼓勵孩子瞭解不同的文化和思潮,去接觸三教九流。我們會挑戰孩子的信心,讓孩子更多認識並經歷上帝。我們堅持把上帝放在第一位,幫助孩子操練與上帝同在,啟發孩子嚮往永恆。我們也會鼓勵孩子參加教會服事。
我們會把握孩子離家上大學前最後的機會,建造更好的親子關係。我們會多花一點時間和力氣,經營我們自己的婚姻。我們會力求一家人同心和睦。我們會及時向孩子認錯。不管他們有沒有達到我們的標準,我們都會表達我們無條件的愛,會常常對他們說:“我以你為榮﹗”
可惜,時光永遠不能倒流。遺憾難免有,慚愧哪能無?
我們有失敗、灰心的時候,有徬徨、困惑的時候,有不被瞭解的時候,有衝突、痛苦、怨懟的時候,但主帶我們一一走過了。
我們犯過許多幼稚和頑固的錯誤,主給我們機會彌補,也醫治我們。因上帝極大的恩典和憐憫,我們的兒女都誠實、負責、節儉、樸素、敬畏上帝,也關心人。他們有 許多年齡不同、信或不信的華洋朋友,中文程度還不錯,沒戴眼鏡,喜歡運動,有不差的自我認識,幾乎凡事都有自己的見解,與我們有深而廣的溝通,也有服事主 的心志。
根據我們的經驗,“在家教育”正面多於負面(特別是小學階段)。我想,當年如果我這個“教育者”的素質和性情能更好些,孩子的負面經驗會更少吧。
偶爾我也會想,如果當初我們沒有選擇“在家教育”,孩子可以 “正常”上學,我可以“正常”工作,那麼今天我們家會是什麼樣子?我們的遺憾會不會比較少?我們的痛苦會不會比較輕?以他們的天資,表現會不會更“優秀”?擇偶會不會更順利、更容易碰到背景相似的(註4)?
無人可以為我解答這些問題, 但我知經上說:“我們如今彷彿對著鏡子觀看,模糊不清……我如今所知道的有限,到那時就全知道,如同主知道我一樣。”(《林前》13:12)。抬頭望天,我知道我的答案在哪裡了。
欣聞越來越多的華人基督徒,選擇了“在家教育”。他們不再被貼上“異類、怪物”的標籤,不再那麼孤單、寂寞。藉著網絡,資訊獲取也易如反掌,而網絡教學之普及,更使學習多樣化,不再封閉、困難。加上各種互助團體和特會的蓬勃發展,更增加了交流機會、豐富了見聞。
筆者禱告:但願我們身為父母的,在教育子女方面都能切切尋求上帝的帶領。最終無論選擇是什麼,弟兄姐妹都能包容,能互相激勵、守望代禱、同心協力,培育出分別為聖、合乎主用的器皿,有份於教會復興、文化更新和神國擴張﹗求上帝幫助我們﹗
註:
1.“在家教育”(Home Education),也有人稱為“家庭學校” (Homeschooling)。不過,筆者認為,基督徒的孩子在家接受教育,並不等於把學校照搬到家裡,而是有更高的目的,例如給孩子門徒訓練。所以筆者更喜歡用“在家教育”一詞。
2. 人本主義宣言簽署人之一C.F.Potter1930年在Humanism-A New Religion中說:“教育是人本主義最強大的盟友……相較於一週五天人本主義的教學﹐只有部分的兒童去上一週一小時的主日學”。欲了解人本主義和美國 公立學校的關係,讀者可以上網搜索,或參考Pinckney所著The Harsh Truth About Public School。美國最高法院在1961年界定人本主義是宗教,其名下團體也享受國稅局的宗教免稅權。
3.可能因著不同的神學觀點,美國的 基督徒“在家教育”提倡者或實踐者,其實有不同的“學派”。有的偏重“追求聖潔,不沾染世俗”,有的偏重“順其自然,引導重於說教”,有的偏重恢復更新美 國基督教文化,有的偏重古典博雅教育(Liberal Arts),有的偏重對異文化和歷史的學習以備宣教。也因此近年來教材繁多,不一而足。有興趣的讀者可以上網搜尋Homeschooling curriculum.
4.“在家教育”畢業生進入大學和進入社會後表現如何,有興趣的讀者可到以下網站瞭解:
http://www.nheri.org/research/research-facts-on-homeschooling.html
http://perx.hslda.org/docs/nche/000000/CollegeExcel07.pdf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