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Picture
事奉篇

感念戴绍曾牧师

陶璟 本文原刊于《举目》39期       对一位素未谋面的牧长,不能用“追忆”这个词。然而这位敬爱的长者,确实在我的信仰历程上,刻下了深刻的烙印。        最初是在中国,初信不久的日子,我听到了戴德生这个名字,这个名字是和“信心”连在一起的。        到加拿大之后,终于听到了“戴德生的曾孙”戴绍曾牧师的讲道录音,是讲戴家几代后人的事奉。我被他一如先祖的宣教热忱深深打动。从他温文尔雅的纯正国语,我甚至听出点中西合璧的感觉。他的话,更充满圣灵的鼓舞力量。         戴家几代人的事奉,令我深深敬佩。“戴家”每一代后人,都没有顶着“戴德生”的光环沽名钓誉,而是真正谦卑舍己,像戴德生一般,效法耶稣基督的生命,默默地甘心牺牲、奉献。        戴牧师提到抗战期间,他的母亲因事奉,不得不与儿女分离。有一次母亲跪在地上无法祷告,神却用一句话亲自安慰她,使她回到事奉中去:“你顾念我的事,我就顾念你的事。”        他还提到“Uncle Eric”,即奥运冠军、忠诚的宣教士Eric Liddel。在他被关在潍县集中营的时候,Uncle Eric成为这些远离父母的宣教士子女心目中真正的英雄,也成为他们苦难的青少年岁月中,最好的榜样和导师。        我很遗憾自己只听到戴牧师的录音,错过了他的讲道。不过心想,在多伦多这样的地方,机会应该还有。等下次吧。        从那以后,戴绍曾牧师,这位可亲可敬的牧长,对于我也“个人化”地亲切起来。我开始怀着敬意,注意他的事奉和教导,隐隐地盼望,有一天神会自然而然地给我一个机会,让我亲眼见到“挚爱中华”的戴家后人,也向他们学习美好的、代代相传的生命。        2005年10月,我踏上了外祖父的故乡镇江,寻访戴德生的遗迹。在传记中,读到文革后重新发现的戴德生墓碑上的铭文,我无法不把他埋葬的地方,与我外祖母求学的教会学校和母亲出生的小巷联系起来。        这一次的寻访,成为我的朝圣之旅。惊讶地,在那墓碑所在的镇江福音堂的玻璃橱窗里,我看见了戴绍曾牧师祖孙的照片。原来,那一年正是戴德生牧师归回天家100周年记念,他们来此寻访先祖的历史足迹。        看着他们祖孙三人,在戴德生墓碑前,和扬州教案那口井旁的合影,一种迥异于平常的历史感,带着崇敬油然而生。这是生者与生者的相遇──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不是死人的神,而是活人的神。        当我与父母站在戴德生墓碑前合影的时候,身后是戴德生那双目炯炯有神的照片。当时还不信主的父亲,令我吃惊地说了一句:“这是一个伟大的人﹗”        后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神让我有一段安静的日子。或许我又错过了戴绍曾牧师在多伦多的讲道。我没有刻意追求,相信神有最好的安排。因为,我盼望见他,并不是因为他的名气,而是渴望那感动戴家五代的灵,加倍地激励我在崎岖的天路勇敢前行。         直到有一天,一位姊妹告诉我,要为戴绍曾牧师祷告,我才知道他病重。我心里一沉──我还是盼望见到戴绍曾牧师、听他讲道啊!我更盼望神将他忠心的仆人留在地上更久一点,让许多像我一样的无名小辈,从那美好的榜样和属灵传承中,得到生命的激励。        我最后一次听见戴牧师的消息,是他已经出院。我不禁松了一口气:我或许还真的有机会见到他呢。 […]

No Picture
事奉篇

说“洋评书”——海归群像(五)谷灵

抗战年间,新加坡神学院的郭院长,在香港召集主内作家开会,推动圣经本土化。一个甲子后,我在温哥华见到了九十多岁的吴恩溥牧师,他赠送了我一本《天国春秋》,希望我为圣经在中国民间的普及继续努力。我答应他,我会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

No Picture
成长篇

浅谈圣经考古(陈庆真)

圣经考古不是神学研究,不能証明 “三位一体”,也不能証明“道成肉身”。圣经考古乃是将古代历史中与圣经记载有关的文物,以科学方法将其挖掘、解读、评论、分析并发表。考古学家也是历史 家,只是他们对圣经的兴趣,超过了文字,是亲身到野外实地勘察挖掘。他们的研究成果,可以增加了我们读经时多一度思维的亮光。 […]

No Picture
成长篇

当神学家的意见不同时(陈济民)

陈济民 本文原刊于《举目》39期       有人问:“我敬重的两个神学家对同一段经文的意义有不同看法时,我该怎么办?”这是一个令人头大的问题,也是一个严肃的问题,笔者个人也曾深受困扰。在这篇文章中,笔者要尝试与读者们分享一些个人的心得。 现象的成因        首先,我们要分析一下造成困扰的原因。基本上,一般信徒常接触到的,可分两类: 一、神学系统引起的问题。         我们解释圣经时不可能避免系统性的处理,因而产生不同的说法。在华人教会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四种现象:加尔文宗与卫斯理宗的差别;时代主义与非时代主义的差 别;灵恩派与福音派的差别;新派与福音派的差别。由于篇幅的限制,加上笔者自己学识有限,我们不能在这里详细说明,只能用两段经文做为例証,说明不同神学 系统对同一段经文可以有不同的解释。         (1) 《罗马书》8章29节。“他(神)预先所知道的人,就预先定下效法他儿子的模样……”这节经文谈到预定论的问题。卫斯理宗的人谈到这段经文,会说“预先所 知道”这个字(希腊原文是一个动词),表示神的预定是基于他先预知我们会信主耶稣。加尔文宗的人却会说,“预先所知道”这个字真正的意思,其实是指神看中 我们,是他的主权,不是因为预先知道我们会相信。         (2) 《使徒行传》19章1-7节。这段经文涉及圣灵充满的问题。灵恩派的人解释这段经文,常会指出这段经文谈的是一些“门徒”没有圣灵的洗,表示圣灵充满是在一个人信主以后才发生的事。有些福音派的人则会说:这里所说的“门徒”根本不是基督徒。 二、象征性语言引起的问题。        这是由于这种(象征性)语言基本上就是另有所指,因此我们解释经文时,难以准确地掌握经文本身的意思。我们也可以用二段经文说明。         (1) 芥菜种的比喻(《可》4:30-32;《太》13:31-32;《路》13:18-19)。这是主耶稣说过的比喻,顾名思义,用的是象征性的语言,内容相 当简洁,我们也知道它必定与天国有关。可是,这比喻要表达的是什么?有人说,这是表示天国扩展的时候,特别是基督教成为国教的时候,魔鬼会混进教会而使它 变质;另有人说,这是天国扩展的时候,天下万国的人都要接受主耶稣的福音。        (2)《启示录》6章1-2节的第一印。经文说约翰在异象中看到一个骑白马的,“拿着弓;有冠冕赐给他;他就出去,得胜并且要再得胜。”(新译本)这个异象的内 容相当简短,我们得到的印象是一位常胜将军。但是,倘若我们问:这常胜将军在人类历史中出现时,会是谁?有人认为这人是敌基督以武力征服世界,也有人认为 这是指基督以福音在普世传扬。 实际建议 一、基本要点:唯独圣经。         […]

No Picture
成长篇

教会史话33: 从《以弗所》到《迦克墩》(吕沛渊)

罗马皇帝提尔多修二世,于主后431年的五旬节,在以 弗所召开《第三次大公会议》,目的是要解决“聂斯多留派之争”。由于康士坦丁堡主教聂氏对于主基督神人二性的看法,几乎到了“神人两位格”的地步,招致亚 历山大主教屈利罗的严厉反对。屈氏获得罗马主教克力斯丁的支持,然而聂氏有安提阿主教约翰的撑腰。皇帝看到东方教会陷于分裂之际,盼望借着“以弗所会议” 能平息争端。 […]

No Picture
成长篇

我们都改变了(杜娟)

我五年前认识丈夫的时候,就向他传了福音,他也接受了主。我去参加的聚会,他也都参加。但后来我知道,他并不是真的信主,只是为了我而已,为了追求我,为了 陪我而已。所以,我去参加聚会他就会去,我不去的时候,他自然也不会去。我不读圣经的时候,他也不读──有时候就算我读,他也不读。 […]

No Picture
成长篇

我的“刻碟”生涯(井中蛙)

想想自己传福音,传了老半天,费了许多口舌,可是人家不但反应淡淡的,还嫌我们囉嗦,简直是“我们向你们吹笛,你们不跳舞;我们向你们举哀,你们不捶胸。” 这是为什么呢?大概因为我们自己的容量就小,里面装的灵粮不过是一、二两,拿去喂一斤饭量的慕道友,他们吃不饱,当然不满意了。 […]

No Picture
成长篇

最后一程(涵怡)

父亲的病情每况愈下,于2月初住进加护病房。我随即赶回台湾。行前半小时,主感动我带着教会的圣诗本回去。没想到在父亲无法讲话和重听的情况下,用诗歌赞美、祷告,成为我和姊姊在加护病房中,陪伴父亲最愉快的时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