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熊璩

  • 萬維網對商業的衝擊給了我們一點啟示,即傳福音者反應要快,對變動的現實要有機動的回應,方法不能一成不變。而且正如對電腦使用者而言,電腦的簡單易學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們傳福音者也應當減少表達形式上的障礙,使我們的信息淺顯易懂,容易認同。

    閲讀全文…

  • 熊璩 本文原刊於《舉目》05期 一.青少年教育的現狀          筆者2001年12月在北京,看到電視上介紹兩本暢銷書。一本是《不要“管”孩子》,一本是《孩子不可不管》。大意都是要尊重孩子,要講理,不要動輒用權威來壓制他們。相對於中國傳統所謂“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的觀念,這種新論點真是一大進步!          無論在家庭或是學校,隨著社會的開放和現代化,中國教育方面的許多觀念和方法都已被重估。這讓筆者想起另一本書,就是1946年初版的《照顧嬰兒與孩童的基 本常識》(The Common Sense Book of Baby and Child Care)。小兒科醫生斯巴克(Benjamin Spock)這本一反傳統觀念的暢銷書,至今已經翻譯成三十九種語言,銷售量超過五千萬冊。          該書引進了革命性的觀念。他呼籲父母親不要用 一刀切的(one size fit all)態度和權威性的方法來管教,要尊重孩童的個別性。他拒絕美國老式清教徒把兒童當作“蠻不講理、愛幹壞事、是應當學習禮數的小頑童”的觀念。他要求 父母把孩子當作是一個不斷蛻變的精靈,需要大量的注意力。譬如,若是學齡兒童有偷竊的行為,他建議父母親給予孩子更多的讚許、鼓勵,甚至增加孩子的零用 錢,使他不必偷竊。         這種新觀念到了1960-1970年代就更為“前進”。最暢銷的育兒書(註一),要求父母們從嚴厲的“道德家”角色, 轉換為同情的“醫療家”角色。不論孩子如何無理取鬧,父母親應當保持冷靜,不下判語,用專業性的態度,幫助孩子釐清他自己的是非觀。逐漸地,孩子的責任感 被不可剝奪的權利感(entitlement)所取代,孩子就是行為不當,父母的角色也不在於告訴他對與錯,乃是幫助他發現自己的價值觀。          因著這種理論推行到極至,美國許多年輕人已失去了對自己行為負責的觀念。          那麼,這最近廿年又如何呢?實際情況是,不僅是美國的家庭教育處於困境,美國公立學校的教育更是陷在危機之中。          改善公立學校的教育,是布什總統競選時最大的諾言。美國國會在2001年12月通過了教育改革法案,布什統總在今年1月7日正式簽署,這証明了公立學校教育 問題的嚴重性受到了大眾重視。歷年來,美國各級政府在教育上所投的經費,可能是世界上最高的。然而在中學裡,不但暴力與槍擊事件為全球之冠(例如 Paducah, Jonesboro, Littleton等慘案),美國學生的教育水平可能也是先進國家中最差的。         在1983年發表 的一篇報告(註二)中,比較二十一個國家,美國高三學生的數學與科學水平排名第十九,物理學則敬陪末座。美國大學本科生對歷史和公民的知識也是極其貧乏。 以優異的長春藤盟校來說,竟然有四分之三的學生不知道發表葛低斯堡(又譯蓋茲堡)演說的是何許人(註三)!          反觀美國訓練師資的學府,其所 著重的並不是專業的知識,乃是探討一些合乎政治風尚(politically correct)的課題。例如:性別和種族對學習的影響,提高學生的自我形像(self-esteem)、平等,等等。一位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教授,警 告一批年輕教師:“不要隨便修改學生在拼音與標點上所犯的錯誤,讓他們自我創新遠比遵循法則為重要。”(註四)。難怪有人認為,美國學生的學習素質雖然低,但學生的自我形像卻是全世界最高的!         難道這就是華人青少年教育將來所要依循的樣板嗎?教育問題是一個極大的問題,不可能以一篇文章來涵蓋全面,讓我們單單從其基本理念來探討這個問題吧。 二.流行教育理念的哲學基礎         任何指導我們生活的指南背後都有其理論基礎,都是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延伸。         人們或許認為,進化論的影響僅限於生物科學。其實它對人文社會的影響更為深遠。後現代主義思想家、斯坦福大學教授若提(Richard…

    閲讀全文…

  • 國家的興亡有理念的因素,理念有偏差,造成的後果非常巨大。也有制度的因素,制度完善,政治才可以有規則的運作,減少困擾。但更重要的,是要有適當的文化環境,它是醞釀理念的溫床。如果社會上充斥著行險僥倖、缺乏公德、沒有共同信念的國民,那麼一個國家就很難形成一股道德與精神的力量,再好的制度也很難執行。

    閲讀全文…

  • 同樣地,許多從中國來的高級知識份子,他們深受自然進化論和唯物史觀對宗教排斥的影響,雖然懷著滿腔的熱血,甚至情感上都已能接受基督教,但理性上就是無法跳越唯物論意識形態的框架。

    閲讀全文…

  • 福音派是一個廿世紀的現象。白冰滕(David Bebbington)用提綱法(essentialist)定義它為:一種正統的新教運動,它強調悔改(conversion),聖經,十字架,和社會改革(activism)。

    閲讀全文…

  • 《舉目》雜誌將藉著這個“思潮交鋒”的系列,從社會制度、教育、法律、對生命的態度、科學主義、心理學、政治學、福音派的心理轉換等角度,分析和檢討這些主要 思潮的歷史軌跡,其世界觀的交鋒,和對社會的沖擊。我們希望,第一,能夠洞察歷史的教訓,第二,能改變我們的態度,並能影響我們所處的社會文化。這或許也是所有討論“文化救國”的人不可忽視的課題。

    閲讀全文…

  • 過去二三十年來在美國社會產生最大爭議,也引起最大情緒反應的道德問題,就是墮胎問題。自從1973年美國最高法院判決德州的反墮胎法不合憲法以來,它所引起的社會風暴,堪稱是第十二級!

    閲讀全文…

  • 拿起1999年元月1日的報紙,上面報導了1998年年底的一個民意調查結果。克林頓總統當選為美國人心目中最受敬佩(most admired)的人物。教皇保祿名列第二,著名佈道家葛培理牧師排名第三。

    閲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