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飘洋过海的人
彭怀冰/臧玉芝 本文原刊于《举目》第3期 从小我们对“宣教士”总有一种印象:高鼻子、蓝眼睛、黄头发,并且操著不标准的腔 调、手捧圣经,逢人便说:“来信耶稣。”要不,就是从历史课本上得到的印象,认为宣教士都是随着列强洋舰洋砲到中国来传讲洋教,然后有中国的“二毛子”尾 随其后。看过几本宣教士传记的人,脑海中浮现的宣教士形像,则是冒险犯难、拓荒先锋,在食人族之类的土人中间传扬耶稣基督,可能也连带发扬西方文化。 对圣经大使命有些认识,对教会历史稍有了解,或亲自接触过并且熟识西方宣教士的基督徒,则会渐渐把以上对宣教士似是而非、人云亦云的印象“还他清白”;进而感激历年来西国宣教士如何飘洋过海,历尽艰辛,放弃享受来到中国,把福音告诉我们。 除去宣教士的迷思 在未谈宣教士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之前,我们先来看什么是宣教。基本上,宣教是神的作为,正如圣父怎样差圣子,圣父、圣子怎样差圣灵,圣父、圣子、圣灵也照样差 遣教会进入世界。因此,宣教事工不是教会可有可无的行动,教会是参与在神的宣教大业之中,要按照时、地和需要采取不同的宣教行动。 《更新变化的宣教》一书结论中指出,宣教就是基督徒参与在耶稣释放人得自由的使命中;至于在国内或国外,对哪些人传讲,则不是最重要的事。因为“基督的掌权是不 可分割,救恩是关乎全世界的”。所以,就神学的观点来说,我们要除去地域的差异性,不要以为只有飘洋过海的宣教士才是真正的宣教士。香港突破机构的总干事 蔡元云医生也强调,宣道者的身分不是以地区、职业来区分,而是由于神的呼召。神给每个人的呼召不同,每个人的职分也就各不相同。 但是传统 以来,我们还是认为宣教士就是得着神的呼召离开自己家乡,到另外的地区把福音传给不同文化的人。例如:美国长大的基督徒,被神感动到菲律宾传福音给说菲语 (或当地土语)、生活习惯与美国截然不同的人。也可能是一个英国绅士背景的基督徒到有武士精神的日本人中间,学日本平假名,片假名的文字,运用他们懂得的 用词、比方,传讲耶稣的救恩。 为什么要有宣教士? 你可能会想:做这样的宣教士真是大费周章,何必呢?自己国人传给自己百姓不就得了?不用飘洋过海、不用学新语言、不用适应文化,多么直接了当?! 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你或许就明白世界上还真是非有宣教士不可呢! 第一,借用商业用语和观念“输出”、“输入”来说,一个国家不能只有输入,也不能只有输出;生意人总是把好的产品推销到各地,愈广愈好。否则,你在中国怎么 吃得到麦当劳、可口可乐?一些出国考察的人穿NIKE球鞋,在美国买些记念品,回到家才发现上面印着Made in China。广告词都说“好东西要与好朋友分享”,何况福音、好消息,岂不更值得基督徒不惜上山下海传布全世界? 第二,“宣教士”的意义 其实源自圣经“使徒”一词,是“奉差遣”的意思。全球是个大禾田,神是庄稼的主,祂按著自己的计划,差遣人到那些未听过福音的人当中;这个使命是隶属于各 种不同教派、差会的人都要来承担的。就以今天的世界来说,这些人多半分布在现存的教会所接触不到的范围和地区;宣教士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去到他们中间拯救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