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Picture
成长篇

碑冷心犹暖

龚济民 本文原刊于《举目》第3期        人说世间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死别,而笔者所在教会的方伟姊妹,本有个幸福美满的大家庭,夫妻恩 爱,育有两儿两女,皆已成家立业。不料在短短三四年间,丈夫、大儿子和两个女婿,都被癌症夺去了生命。是她这个年迈的母亲和婆婆,带领女儿和媳妇,抹干腮帮上的泪水,坚强地走出悲哀和阴影,活出了另一片天地。 东迁西移营梦乡         方伟原先住在上海,十五岁即与在美商大东电报局住职的范家康结婚。十七岁生长女,二十出头生大儿子,以后四年里次女和小儿子又相继呱呱坠地。         生活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滩,像他们这样的小职员家庭,就如同风雨飘摇的黄浦江上的一叶小舟,随时有翻覆的危险。为了应付日益增加的经济负担,方伟去学 缝纫。那位教师兼经理的外国人,看她聪敏、勤奋,于是便将看家本领都教给了她。从此,她学会做西装和裙子之类的时装,常常放在婆婆开的小百货店里寄卖。不久,去一家服装公司应征,颇得老板赏识,要她教六十多人缝纫。她索性写了一本怎样学缝纫的书,并上电台教裁剪。         1950年11月,方伟夫妇俩带了小儿子去香港另谋生计,三个大孩子则留在上海读书。丈夫虽仍在电报局工作,但收入不多,而子女们两地的生活费和学费都相当可观,为此方伟必须继续做事。她登报招人学缝纫,为了挣钱,即使偏远地区甚至山上人家,她也愿意亲自登门教授。除了缝纫,她还有个绝活,那就是绣花。她为一家时装公司的大衣绣花,花样都是自己设计的,各式花卉、图案,生动活泼极了,以致许多公司和个人都慕名而来。         1957年前后,长女、次女和大儿子也陆续来香港。方伟夫妇为孩子的未来着想,一个个送去美国留学。而他们自己则留在香港想方设法挣更多的钱。方伟的绣花越来越显示出创意。能在旗袍上绣出立体花样来的,她乃是第一人。此外,各种各样的时装,她也能配上不同的花样,非常独特,连出口行也来接她的生意,她忙得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 为释重担虔诚寻          回想在香港那段时间的生活,方伟最大的感慨就是:“全靠主!”她是全家第一个信主的。早在1953年,她跟一个信主的朋友去教会,很快就接受了耶稣作救主并 受了洗。她说:“有困难,不得不求助主。”是的,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常常压得她透不过气来,她深深感到人是软弱无力的,必须寻求神的帮助。因此,不管怎样忙,每个主日,她必准时步行到教会去参加崇拜,雷打不动。她还经常与另外两个姊妹一同祷告、背圣经,每次选定章句,按规定时间背出来,当做比赛。多年来,这些经文烂熟于心,到今天犹能大段大段地背诵。         方伟经常在外传道,在家则强调的是身教,用自己的行动做活生生的榜样。确实,当她每个主日梳洗得整整洁洁,打扮得端端庄庄,不疾不徐地上教堂,她的丈夫看在眼里虽不过问,但心里怎能没有感触呢?         尤其是,当时香港的社会环境很不干净,黑帮当道,毒品暗流。方伟夫妇的小儿子瑞强尚在读初中,顽皮得很,听说他班上后面三四排的同学都带着刀子上课,又听说 黑社会有意要把他收进去,方伟怎能不提心吊胆?可是刺绣、缝纫的繁忙,使她挤不出时间相夫教子,她只有求靠神。每天夜里工作到十一点多钟,夜阑人静,便爬到四楼的天台上,跪在冷冰冰、硬梆梆的石板上祷告,把儿子完全交托在主的手里,求主看顾。然后才拖着疲乏的身子放心上床睡觉。枕边人当然知道她的所作所为,表面上虽然不闻不问,但又不可能无动于衷。眼看妻子如此敬虔爱主,而且儿子在妈妈带领下,先在教会的诗班里操练,后来也受洗归主。他这个“一家之主” 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终于不声不响地跟一个朋友去教会,不久也决志信主了。         有了这样的父母作榜样,他们家的儿子、女儿先后都水到渠成地接受了洗礼,方伟夫妇如释重担,无限欣慰,心中感到非常安泰:我们虽没有给孩子们什么财宝,但是把他们带到了主前,他们就有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财富”。之后,孩子们一个个都在美国站住脚。年近花甲的方伟夫妇,便于1976年移民美国,与儿孙团聚。 灾祸接二连三来         从大陆到香港再到美国,半个多世纪更换了三个生活环境,这是炎黄子孙的悲哀抑或幸运?方伟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好在有神的带领,他们家这一叶小舟已经驶进幸福的港湾,确实该满足了。不料1990年6月,平日身体很棒的大儿子瑞刚,突然发现罹患直肠癌,立即住院开刀,然后化疗,痛苦难忍。病在儿身上,痛在母心上,方伟天天跪在地上祷告,求主的怜悯,减少儿子肉体的痛苦。         大儿子的化疗尚未结束,又传来小女婿周水澄患淋巴癌的消息,病情十分危急。 1991年9月,方伟匆匆赶去加州,含泪陪小女儿送走了水澄,这是他们家响起了第一声丧钟。小女儿维雯,向来是被爸爸视为好莱坞影星费雯.丽似的宝贝,如今四十来岁竟成了寡妇!方伟舍不得女儿,便暂留她家,以神的话语抚慰她受伤的心,并帮她收拾破碎的家。         从美国西海岸飞回美东自己的窝,已经是感恩节,获悉瑞刚因癌细胞转移至肝脏,必须做第二次手术。儿子是母亲身上的肉,方伟恨不能代他担当一切的病痛,好在瑞刚在电话中不断安慰母亲:“我知 […]

No Picture
成长篇

今晨问自己

心渔 本文原刊于《举目》第3期        晨间漫步在布满露水的小径,脑海中驱赶不走生命价值的思绪。还记得十七岁左右曾经认真地寻求,想得到这个答案。然而,随着上大学、出国、拿学位、做事,淡忘了当年寻求的急切感。         信主廿多年,若有人问这个问题,我想自己可能会不经思索地回答心中的标准答案,就是“做神的儿女是我生命的价值”。然而,在这个清晨,我诚实地扪心自问,做神的儿女真是我生命的价值吗?我是否因为成为神的儿女,而与世俗之人的生活不同呢?他们对金钱名利的追逐,是否也是我心之所向?         “如果我视为可夸之处,不是我生命真正的价值,那么我就是虚度岁月,浪费生命了。”我轻轻地对自己说。我到底当如何,才不枉此生?寻求答案的渴望更迫切了。         我想到自己的事业与成就。我明知事业与财富没有永生的价值,然而,事业成就的高低及回馈仍然牵动我的喜怒哀乐。我深深懊恼自责,无法忍受自己表里不一,浪费光阴追逐没有永生价值的事物。         我听到主慈声对我说:“孩子,你并没有浪费时间,因为在这段经历中,你体验了我的丰盛与引领。我回应你的祷告,为你预备助学金,给你研究的论题,陪你经历各种考试,尚未毕业就预备一份工作给你。只是你错把我的恩典当做宝贝,而忘了赐恩的我。”         我满怀羞愧,为自己的愚昧懊悔。我继续又问,什么是我的生命价值啊?我的事奉该有永生的价值吧?于是,我掰开手开始数算﹕“主啊!你是知道,我曾经四年如一日带领小组查经,我也参加诗班,主日领诗赞美你,我曾经花许多时间在大专研究生团契事奉你。我任教会同工,我也扫教会厕所,你的家就是我的家!……”         主尚未回答,“将身体献上当做活祭,是圣洁的,是神所喜悦的。你们如此事奉乃是理所当然。”(《罗马书》12:1﹚已闪入我的脑海。我垂头丧气,看来我生命 中视为可夸之处都不是我的。然后,我听到主轻声说:“事奉我乃是个恩典!你在事奉中经历我的慈爱与信实,看到我作为的奇妙。”我恍然大悟,原来事奉也是恩典。         我百味交集地往前走,仍旧不解自己生命的价值:“主啊!我的生命真有价值吗﹖我今生当追求些什么?”         主轻声地回答我﹕“孩子,认识我乃是你生命的价值。”我纳闷不解,我问﹕“主啊!我实在不明白,认识你与我的生命价值有何相干!”         话才问完,我突然领悟到自己若是不认识神,生命根本没有意义可言。过去所经历的每一件事,不论是欢乐、是哭泣、或是咬紧牙关往前行,都是神的美意,叫我更认 识祂的圣洁、祂的良善、祂的信实、祂的慈爱及祂的公义。更重要的是,这些叫我知道,虽然人生道路并非一路坦途,但是祂顾惜我,且乐意与我同行。         我轻哼著赞美诗歌,小心翼翼捧著答案,踏上归途。         回家后,打开当日的灵修经文。神的话语跃入我的眼帘:“耶和华如此说:‘智慧人不要因他的智慧夸口,勇士不要因他的勇力夸口,财主不要因他的财物夸口。夸口 的却因他有聪明,认识我是耶和华,又知道我喜悦在世上施行慈爱、公平和公义,以此夸口。’这是耶和华说的。”(《耶利米书》9:23-24)         我欢喜地接受了,下定决心要更努力认识神,在生活大大小小的事中体验祂的同在。“更深地认识主及明白祂的美善,将是我一生的目标,是我生命中真正可夸耀之处。”我想。         突然,脑中闪入一句经文,“若不是被圣灵感动的,也没有能说‘耶稣是主’的”。(《哥林多前书》12:3)我恍然大悟,原来就连认识神也是出自神的恩典。我 的价值不在乎我曾做些什么或是我能做什么。我不需要汲汲营营,提升自己生命的价值。我是基督重价买来,我的生命全然是神的恩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