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November 2001

  • 李秀全/林靜芝 本文原刊於《舉目》第4期 基督快再來         邁入廿一世紀,當人人都“汲汲營營、忙於眼前” 之際,讓我們舉目觀看、放眼全球,必然發現:從東到西、從南到北,所見盡是政治動盪、社會混亂、經濟破產、天災頻頻、人禍不絕……加上科技的發展、資訊的 爆炸,使原已擁擠的地球越縮越小,人類面對人口持續增加的困境,預估全球資源將於公元2030年用竭……         只要是認真的基督徒,當看到如此普世現狀時,必定會警覺到基督再來的腳步已經臨近。         基督再來時,與祂的第一次“屈尊降生馬槽、成為人類救主”的方式截然不同,乃是“有大能力、大榮耀,駕雲降臨。”(《可》13:26)         基督再來時,與祂第一次來的形像也截然不同,乃是一位公義的審判之君,“照各人所行的”施行審判(《啟》20:13,《林後》5:10)。         基督再來時,“有形質的都要被烈火銷化,地和其上的物都要燒盡了。”(《彼後》3:10)         基督再來時,是可怕的日子,也是交帳的日子;我們是否已預備面對再來的基督?         然而,基督再來的“日子”和“時辰”,“沒有人知道。”(《可》13:32) 耶穌在世時,只提醒門徒祂再來前的預兆是:“民要攻打民、國要攻打國,多處必有饑荒地震……,不法的事增多,許多人的愛心才漸漸冷淡了……”(《太》24:7-12)         因此,只要是認真的基督徒,當看到這些預兆已一步步應驗時,必定會照著耶穌的教導:儆醒等候祂的再來。 如何等候基督再來         一個認真等候基督再來的基督徒,必定是個“傳福音”的基督徒;因為耶穌說:“這天國的福音,要傳遍天下,對萬民作見證,然後末期才來到。”(《太》24:14)又說:“福音必須先傳給萬民。”(《可》13:10)        “傳福音”是神給每個基督徒的“本份”,若缺乏“以聲音宣揚基督”的口才(《彼前》2:9),至少我們會“以默默發光”的見證(《太》5:14)引領週遭的親人朋友來到真神的面前。         然而,基督再來之前,福音必須先傳遍天下,也就是主在升天前所頒賜的“大使命”:“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太》28:18-20)又說: “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徒》1:8)        “福音遍傳地極”是等候主再來的必要條件。        “福音遍傳地極”是全球教會總動員的天國大業。        “福音遍傳地極”需要:         1.有異象的教會──不但看重“本地宣教”,也強調“普世差傳”。         2.肯委身的信徒──不但委身基督,忠心事奉,也肯順服主的呼召,有一天甚至願意放下牽累,離鄉背井,到遠方宣教。 如何裝備自己成為宣教士         感謝神的恩惠,給我們機會在美國的華人教會有十八年的服事。這間教會的特色是:“立足本地、胸懷普世”,不但看重本地福音工作,也積極投入普世差傳。我們夫 婦於數次短宣後,清楚神的呼召,願意再度向神委身,離開住慣的美國,到東南亞地區宣教。六年多在宣教工場的經驗,清楚看見:宣教士在進工場前的裝備極其重 要,沒有充份裝備就上工場的宣教士,往往一到第一線就成為敵人炮火下的犧牲品。         誠如軍人,絕不可以沒有裝備、未經訓練,就冒然上陣;傳福音既然是屬靈的爭戰,更當看重裝備與訓練:         1.靈命的裝備──神看重“工人”過於“工作”,要使摩西成為被神用的工人,神必須先藉環境雕塑他、裝備他,整整忍耐地等候他八十年,神才用他。         今日,一個有心將自己奉獻給神用的人,最重要的裝備是靈命上的裝備,也就是他與神在生命上的關係。在信心上、愛心上、忠心上是否讓神居首位?是否每天藉著“聆聽神的話”和“禱告的傾談”,與神保持親密的關係?          2.生活的裝備──神的工人需要“成為聖潔,合乎主用”(《提後》2:21);“那召你們的既是聖潔,你們在一切所行的事上也要聖潔……當存敬畏的心,度你們在世寄居的日子。”(《彼前》1:15-17)         成功的宣教士除了要有豐盛的靈命,也需要有發光的生活見證。生活的裝備包括:言談舉止、待人處事、家庭婚姻、人際關係、生活型態……每一項都有許多要學習的…

    閲讀全文…

  • ,

    我的牧師

    簡強 本文原刊於《舉目》第4期         我們教會有幾個牧師,很有特點。我特別寫出來,與大家分享。 之一         楊牧師說話聲音渾厚,面對上百人可以不用話筒來講道。而我,即使只帶十幾人查經,一不小心也會失聲。一次我向楊牧師尋求秘訣,他講解了發聲原理之後,教了我一個簡單辦法:         “你呼吸的時候,要吸到肚子裡去,不要吸到肺裡。肺裡漲滿了氣,聲音就出不來了。”         雖然學過生物醫學的我,到現在還不能明白空氣怎麼能夠吸到肚子裡,但這以後,我的聲音一點點地變堅實了。不僅帶查經時遊刃有餘,還有了勇氣去參加教會詩班的練唱。         楊牧師生於牧師之家,早年曾和趙君影、于力工牧師同工,為傳福音奔走於大江南北。四十年代末來美國專攻聖樂。他將許多重要的聖經經文譜上了朗朗上口的曲調, 既不失典雅,又有很濃的中國味。他常在查經時教我們唱他的新作。記得那時許多同學面臨畢業後的身份問題,楊牧師就教我們唱“當將你的事,交託耶和華,並依 靠他,並依靠他,他就必成全。”在那寒冬的夜裡,神的話就藉著一遍又一遍的歌聲,進入了當時還是慕道友的我的心田。(註) 之二         初次見到王牧師的時候,因為他有一頭白如銀絲的頭髮,我不由想到了過去在武俠小說中描寫的“得道仙人”。王牧師可謂一生戎馬。早在中日戰爭時,他像當時許多熱血青年一樣投入軍中服務,面對過飢餓,面對過槍林彈雨,面對過生死。他常說,在他身上至少有66個神蹟,可見証主的大能。四十年代,他隨軍去了台灣,在 花甲之年入神學院學習,準備進入為主爭戰的新戰場。         王牧師住在離我們有一個多小時車程的大學城裡,每月他都應邀來我們教會講道。每次來之 前,他都會通知我們要講的內容和題目。但有一次,他講台上所講的和預先通知我們的全然不同。他講起自己,怎樣憑著信靠耶穌度過了八十多年的日子。主日崇拜 結束後,在與他一起吃午飯時我問起原因,王牧師答道:“這是早晨禱告時神要我講的內容。雖然沒有準備,但神告訴我今天有人需要聽這樣的信息。”         確實那天上午正好有一個人第一次來教會聽道,他在學業上正面臨很大的難處,極需來自上帝的安慰和鼓勵。         王牧師還有從神而來的治病的能力。過去我對王牧師在講道後為病人或有需要的人按手禱告總是不以為然,至多以為只是一種禱告的形式。有一次我的岳母在星期天去 教會前,突然耳痛異常,我一方面為她擔心,另一方面卻有些“興奮”。因為這個星期天正好是王牧師來講道,心想這不正是個好机會可以試一下王牧師醫病的水 準?         於是那天崇拜後,我就急忙帶岳母去見王牧師。講明情況後,王牧師看了我一眼,我不由得有些心虛:是不是他看出了我的心思?只見王牧師伸手按在我岳母的耳朵上,做了個簡單的禱告,就和他人交談去了。在回家的路上,岳母告訴我說:         “王牧師禱告時,我覺得有股力量進入我耳朵裡,頓時就不疼了。”         過去我對聖經上記載的神蹟奇事雖然能憑信心接受,但自從這事以後,我不再有任何的懷疑,我也更明白“神是昔在,今在,永在的神”這句話的意義了。 之三         Weng牧師是美國人,留著大鬍子,一眼看上去真好像畫上的使徒彼得。我所在的華人教會,一直是在一個美國教會中活動與崇拜,而Weng牧師正是該教會的宣教牧師(minister of mission),自然就兼管我們這個華人教會。         我們教會原採取的是長老負責制。那些“長老”可說是名符其實,因為都是當年開創並建立這個教會的人。但由於他們之間意見不同,已使教會難於進一步發展。作為 新會員且是新基督徒的我,雖然清楚這些問題,卻苦無對策,正可說是“報教無門”。上任一年多的Weng牧師大概終於了解華人教會的問題,在一次主日的簡短 講道之後,即舉行了期待已久的會員大會。         “我覺得華人教會進一步的成長需要建立議員(counsel)制度,由他們來規劃、負責教會的事務。”Weng牧師開門見山地說道。“議會需要三位成員:一個是年長的弟兄,一位女性會員,一個年輕基督徒。”         全場鴉雀無聲,大家都在思索Weng牧師的建議。         “有沒有人願意成為教會的議員?John(我的英文名),你是否願意?”Weng牧師打破了沉默。         我大驚。雖然平時Weng牧師英文講道時我做過英文翻譯,但成為教會的議員,或者稱為顧問、同工,卻從沒有想過。但環顧左右,可以稱為“年輕”的大概只有我一人了。加上在大陸成長的背景,服從領導、服從分配已成為本能,我對Weng牧師的提議點點頭同意了。         大概既然像我這樣的人都可成為議員,另外兩個人選就沒有什麼爭執,很快就決定了。        …

    閲讀全文…

  • ,

    唱詩的基督徒

    薛玉光 本文原刊於《舉目》第4期         四福音中記載主耶穌和門徒在一起唱詩,似乎只有一次,就是在共領聖餐後和進入客西馬尼園之 前。他們唱多久?唱哪些詩?我們無法知道。我想他們不會唱很久,可能是唱詩篇中關於爭戰的詩章。唱詩時,誰的聲音最響亮?想必是彼得吧。他的個性外向,這 一型的人通常比別人更喜歡音樂。唱完了詩,他就對主誇說即使與主同釘死也不會否認主。當時可能是他的心情受到詩歌的鼓舞,自以為比誰都站得更穩。         可是,就在本章(《馬太》26章)結束之前,彼得竟然三次否認主,創下門徒背棄主的驚人記錄。這種情形,令我們聯想到今天教會中那些最會唱詩和禱告,最屬靈 的基督徒。他們常常唱:“全所有我獻與耶穌”,而實際上對聖工卻是一毛不拔;有的唱:“到遙遠的地方傳福音,我必去,我必去……”,而表現出來的都是“我 不去,我不去”。類似此種唱而不行的事還有很多。         今天在遙遠的非洲、印度、南美洲,有很多年老的宣教士還不能退休;正因為沒有更年輕的宣 教士去接替他們所守的崗位。多瑪肯培的詩:“眾人湧進主的國度,十架少人負。”仍是今日教會很真實的寫照,若我們聚會時所唱的詩,所獻上的禱告很屬靈,但 生活卻十分屬世,豈不是欺神又欺人嗎?         我們若是真的愛主,唱詩與禱告應當是出自心靈與誠實的敬拜。彼得雖然跌倒三次,他仍能爬起來再向前 走,這是因為他向主說話是出於一片真誠。他的失敗乃因太過相信自己,以為靠自己豐富的情感和一時的決心可以撐得過去,他還不懂得應當完全靠主的恩典與聖靈 能力才能得勝。猶大平日也會唱詩,但他背棄主之後,竟然一去不回頭。         有人說,主耶穌是世界上最大的失戀者,因為有數不清的人在主面前立誓 願愛主到底,但不旋踵卻都背棄他。有人向主禱告:“主啊!我願為你而死。”過後卻只為自己的名譽地位賣命。有人寫詩時,慷慨激昂,過後卻只顧服事瑪門。加 略山的道路,不是單憑情感衝動就能走得上去;乃是有血有肉的長期戰鬥。         當日主的門徒們唱了詩,就往橄欖山去。我們也在主面前唱詩,唱完了往那裡走呢? 本文轉載自1984年4月號《校園》雜誌。《校園》雜誌是一本“深思信仰,對應時代”的雜誌,由台灣校園出版社出版。欲訂購者,本刊可代轉。 作者曾為菲律賓聖經學院院長,曾在六十歲後前往非洲宣教,現退休住在馬來西亞。

    閲讀全文…

  • 熊璩 本文原刊於《舉目》05期 一.青少年教育的現狀          筆者2001年12月在北京,看到電視上介紹兩本暢銷書。一本是《不要“管”孩子》,一本是《孩子不可不管》。大意都是要尊重孩子,要講理,不要動輒用權威來壓制他們。相對於中國傳統所謂“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的觀念,這種新論點真是一大進步!          無論在家庭或是學校,隨著社會的開放和現代化,中國教育方面的許多觀念和方法都已被重估。這讓筆者想起另一本書,就是1946年初版的《照顧嬰兒與孩童的基 本常識》(The Common Sense Book of Baby and Child Care)。小兒科醫生斯巴克(Benjamin Spock)這本一反傳統觀念的暢銷書,至今已經翻譯成三十九種語言,銷售量超過五千萬冊。          該書引進了革命性的觀念。他呼籲父母親不要用 一刀切的(one size fit all)態度和權威性的方法來管教,要尊重孩童的個別性。他拒絕美國老式清教徒把兒童當作“蠻不講理、愛幹壞事、是應當學習禮數的小頑童”的觀念。他要求 父母把孩子當作是一個不斷蛻變的精靈,需要大量的注意力。譬如,若是學齡兒童有偷竊的行為,他建議父母親給予孩子更多的讚許、鼓勵,甚至增加孩子的零用 錢,使他不必偷竊。         這種新觀念到了1960-1970年代就更為“前進”。最暢銷的育兒書(註一),要求父母們從嚴厲的“道德家”角色, 轉換為同情的“醫療家”角色。不論孩子如何無理取鬧,父母親應當保持冷靜,不下判語,用專業性的態度,幫助孩子釐清他自己的是非觀。逐漸地,孩子的責任感 被不可剝奪的權利感(entitlement)所取代,孩子就是行為不當,父母的角色也不在於告訴他對與錯,乃是幫助他發現自己的價值觀。          因著這種理論推行到極至,美國許多年輕人已失去了對自己行為負責的觀念。          那麼,這最近廿年又如何呢?實際情況是,不僅是美國的家庭教育處於困境,美國公立學校的教育更是陷在危機之中。          改善公立學校的教育,是布什總統競選時最大的諾言。美國國會在2001年12月通過了教育改革法案,布什統總在今年1月7日正式簽署,這証明了公立學校教育 問題的嚴重性受到了大眾重視。歷年來,美國各級政府在教育上所投的經費,可能是世界上最高的。然而在中學裡,不但暴力與槍擊事件為全球之冠(例如 Paducah, Jonesboro, Littleton等慘案),美國學生的教育水平可能也是先進國家中最差的。         在1983年發表 的一篇報告(註二)中,比較二十一個國家,美國高三學生的數學與科學水平排名第十九,物理學則敬陪末座。美國大學本科生對歷史和公民的知識也是極其貧乏。 以優異的長春藤盟校來說,竟然有四分之三的學生不知道發表葛低斯堡(又譯蓋茲堡)演說的是何許人(註三)!          反觀美國訓練師資的學府,其所 著重的並不是專業的知識,乃是探討一些合乎政治風尚(politically correct)的課題。例如:性別和種族對學習的影響,提高學生的自我形像(self-esteem)、平等,等等。一位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教授,警 告一批年輕教師:“不要隨便修改學生在拼音與標點上所犯的錯誤,讓他們自我創新遠比遵循法則為重要。”(註四)。難怪有人認為,美國學生的學習素質雖然低,但學生的自我形像卻是全世界最高的!         難道這就是華人青少年教育將來所要依循的樣板嗎?教育問題是一個極大的問題,不可能以一篇文章來涵蓋全面,讓我們單單從其基本理念來探討這個問題吧。 二.流行教育理念的哲學基礎         任何指導我們生活的指南背後都有其理論基礎,都是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延伸。         人們或許認為,進化論的影響僅限於生物科學。其實它對人文社會的影響更為深遠。後現代主義思想家、斯坦福大學教授若提(Richard…

    閲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