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教會論壇

  • 車子、高樓、人潮,早已成為現代人生命的一部分。路邊、河邊、山邊的凌亂度增高了,空氣裡的微粒、氣味、聲音,變色、走調了。廢棄物增加了,但可回收廢物未放進廢品回收箱,卻丟進了垃圾桶。現代生活不僅改變了人的審美觀,使人的生活品質與從前大不相同,也使凌亂取代了過去自然環境中的美。

    閲讀全文…

  • 本文原刊於《舉目》53期 沈琅        18 歲到美國讀書時,一進教會,便喜歡上了教會的氛圍,喜歡和一班基督徒朋友膩在一起。喜歡他們的友愛與和善、智慧及涵養,喜歡和他們一起玩,一起聊,被他們 的生命深深吸引。但我記得,也有對他們心生抗拒的時候,那是偶爾從言語、態度中,感覺到一些人自命清高、自以為是,有了信仰便高人一等。 我也變成這樣了        後來,我信主了,終於找到生命的意義,有了平安、喜樂及依靠。然而,慢慢地,我身上也滋長了我曾那麼討厭的、憑著信仰就自以為是的驕傲與固步自封。我開始覺得,和一些不信主的朋友談話不夠味了,他們怎麼就聽不懂我說的?怎麼就不能領悟我所經歷的呢? 於是,我下意識地往基督徒的圈子裡鑽,因為有共同的話題,能感同身受地交流;因為不需要面對溝通中那麼多的衝撞、掙扎和沮喪。         我也把信仰當作自己高人一等的基石了,有了要把“絕對真理”帶給人的心態。不知從何時起,我的目光就只放在“真理”上,輕視其他一切的價值與意義──除了基督信仰,其他東西沒有永恆的價值,不值得我去留意,不是嗎?         於是,我的路越走越窄。我很困惑,為什麼信了主,反似覺得生命裡丟了點東西呢?而且,到底丟了什麼呢?        慢慢地,我才意識到,我丟的,是對他人的尊重、欣賞和體貼;我所缺的,正是主耶穌切切教導我們的:對他人的愛。         如果愛,便不會將對方當成僅僅是傳福音的目標,而是首先將對方作為“個人”去尊重、欣賞和體貼。         記得初信主時,我參加過一個校園事工研討會。一位姐妹在會上分享事工策略:第一,機場接機,認識新同學。第二,建立關係,包括開車帶新同學去超市買菜等。第三,根據新同學的反應,進行下一步──如果對方對基督信仰有積極反應,便跟進關懷;對基督信仰比較排斥,便捨棄不管。         我當時雖不成熟,但那“起初的愛心”還在,義憤填膺地反駁:這太功利了,沒有真正地愛學生 !人是敏感的。究竟是表面對他好,還是真正關愛他,他心裡是知道的。 後來,隨著信主的年月增加,傳福音成了自然,成了習慣,有時候就會把人抽象成傳福音的對象,卻忘了看重並關愛這個人。         我痛苦地意識到自己的狀況,禱告求主幫助我:不要因為希望別人信主,就做表面文章,卻忘了裡面最重要的是愛。 嗅到生命的馨香         有一次,讀到富勒神學院院長理查德.毛(Richard Mouw)的文章《見證,學習,合作》。他在文中提到他與穆斯林朋友的友誼──雖然他們雙方對“耶穌是誰”這個問題,觀點不一致,但仍然建立了友誼。        理查德說,2001年9月11日,當他從電視上看到飛機撞向紐約世貿中心時,立刻想到他的穆斯林朋友們。隨即,他接到富勒神學院行政人員的電話,問他學校對 此當如何表態。理查德立即請行政人員打電話到當地穆斯林機構的總部,告訴對方,富勒神學院在為他們禱告;如果有人對當地穆斯林信徒發洩怒氣、進行破壞,富 勒會站在穆斯林朋友這邊,支持他們(據媒體報導,恐怖襲擊之後的10天內,美國發生了近600起襲擊阿拉伯人及穆斯林的事件)。         讀到這段 故事時,我很驚訝,因為理查德的做法,是與眾不同的。“9. 11”之後,包括我在內的許多人,將穆斯林和恐怖主義聯繫在了一起,在心裡和他們劃清了界限。然而理查德卻沒有因為穆斯林朋友不信主,就對他們的遭遇幸災 樂禍,也沒有高高掛起、事不關己。我很欽佩他,因為我看到了他對穆斯林朋友真誠的尊重和體諒。我嗅到生命的馨香,感受到了愛。        之前,我總是以封閉陣營的模式看自己、看人。我將每個陣營貼上標籤:基督徒、穆斯林、猶太教……而今,當我突破自己的封閉,跨出去瞭解和我不一樣的人時,我學會了另 一種模式:流動模式──主耶穌是中心點,每個人都在靠近,或遠離。也就是說,每個人都走在認識上帝的道路上,有的走得近了一點,有的還在遠處。當這樣看 人、看自己的時候,我便意識到,我沒有什麼可驕傲的。但我可以陪伴別人走上認識上帝之旅。 一腳外,一腳內        我開始從自己的舒適圈中跨出來,更開放地和未信主的朋友對話。當然,我也遇到問題和困惑,但我發現,這幫助我對信仰有更深入的理解,也讓我更加認識我所信靠的耶穌。         在“信仰間對話”的課上,教授邀請一位猶太教的拉比,跟我們分享信仰。一位和這位拉比很熟悉的同學,告訴我們一個小故事:有一次,他偶然請這位拉比為一個朋友禱告。拉比答應了,說每天都會為他禱告。         過了很長一段時間之後,同學收到拉比的郵件,詢問這個朋友的情況。他這才得知,拉比仍然每天為這個朋友禱告。我聽了,心想:哇,這麼虔誠啊 !我都沒做到啊 !         慢慢地,我更加瞭解這位拉比:他確實是個很好的人,願意遵循上帝的教導行義;他每天向上帝禱告,尋求上帝心意;他相信耶穌是好人,只是不相信耶穌就是上帝差派的救主。他仍在等候救主的到來……        …

    閲讀全文…

  • 為何不“大一統”﹖──宗派、小派、與運動(周學信 文/張懋禛 譯)

    基督教會最被常問到的問題之一,就是為什麼會有那麼多教會、宗派與運動?在此問題的背後有一個假設,就是真正的基督教應該是統一的。他們認為,統一,對社會、文明、政 治、或宗教的存在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

    閲讀全文…

  • “家庭學校”的利弊(賀宗寧)

    我在美國華人教會事奉多年,見過不少年輕夫婦決定將孩子留在家裡上學,而不送進公立學校。為此,他們花了許多的時間,大多數的妻子都放棄在外工作的機會,專心留在家裡教育子女。

    閲讀全文…

  • 受傷、失望的羊啊!不要因為耶穌基督的傷痕與受難,而離開大牧人的羊圈。沒有羊騷味的羊圈,怎會是羊圈?沒有傷痕的傳道人,怎能成良牧?

    閲讀全文…

  • 我所熟悉的基督徒當中,在金錢奉獻的問題上有疑惑的人,多數都同意,基督徒應該在金錢上奉獻。

    閲讀全文…

  •     “有些人耀武揚威地把奉獻丟在奉獻盤上,彷彿在說:‘瞧,上帝總算覺得舒服了吧!’……  上帝根本不需要你的任何東西,連你的一角錢也不要。你如果這麼做,是損害自己屬靈的福氣。你有權保有一切屬於自己的財物,但是這些財物不僅會腐朽敗壞,也終將毀掉你。” ——陶恕(A. W. Tozer,註1)

    閲讀全文…

  • 神早已知道“奉獻”對我們是何等的困難,所以祂憐恤我們,允許我們以十一奉獻來試試祂。祂應許打開天上窗戶,傾福於遵行天父旨意的人,以此激勵同時也警誡基督徒。祂要求我們作忠心的管家。

    閲讀全文…

  • 恩典更新──論城市植堂事工的方向(高真)

    筆者是北京福音教會的牧者。今年,筆者有機會前往美國,學習提摩太‧凱樂(Timothy Keller)牧師所牧養的紐約救贖主長老教會(Redeemer Presbyterian Church)的植堂事工理念。本文所分享的內容,是此次學習後的一些心得。

    閲讀全文…

  •   在現代美國文化的影響下,同性戀的爭議已經成為世界性的問題。2008年加州憲法修訂案,更是成為世界性的新聞。在這場爭議中,教會也明顯地扮演著一個重要的角色。

    閲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