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編者的話

  •        關懷社會,是敬拜上帝自然的反應,不僅在摩西五經中,有清楚的教導(參《出》22:25;23:11;《利》19:10;23:22,等等)同時,從上帝的公義來看,那“塞耳不聽窮人哀求的,他將來呼籲也不蒙應允。”(《箴》21:13) 本期許宏度說明,社會關懷是當今基督教一大重要議題。他從社會關懷的定義與聖經的基礎出發,來探討基督徒缺乏參與社會關懷的因由,以及實際參與的原則。蘇文峰則以19世紀中葉,天平天國的社會改革,對照英美社會的改革,認為投入社會關懷的人,需要對罪的痛惡和悔改,對上帝公義的認識和順服,有牧人般的慈悲憐憫,和被聖靈充滿的豐盛能源。         在實踐上,林秋如暢談他們的教會,如何從少數個人的經驗,發展到全教會的投入。在對流浪漢4個月的接待中,參與者聆聽客人的故事,接近困苦無依的傷心人,更貼近耶穌基督的心。唐雅雯的教會,關心地震災民有數年之久,後來乾脆“走出”教會的牆,由教會任法人代表,另成立關懷協會,全力投入愛心行動,幫助人們脫離心靈的貧窮。快手筆則廣泛地介紹溫州的基督徒,過去如何在吸毒者、聾啞人、肢殘人和孤兒中工作。         而談妮卻從阿威的故事中,看到社會關懷是基督生命本質的流露,能出人意料地影響生命,讓孤兒阿威獲得重生,且在哈佛醫科畢業後,也自然地承傳了對生命和社會的關懷。王林則提醒我們,在關懷社會的貧苦時,別忘了關懷教會中,有些工人在現實上緊迫的需要。        最後,姜洋點出,要有效地“愛人”,必須同時平衡地“愛己”,才能榮神益人。

    閲讀全文…

  •            政治,為“管理眾人的事”,自古就是影響教會如何為主作見證的重要因素。有政治權柄的基督徒,需要仰望上帝,好使自己有行使公義的智慧(參《箴》8:15-16);無政治權柄的基督徒,也有必要了解政治,並為政治參與者,懇求、禱告、代求與祝謝(參《提前》2:1-2)。             本期《舉目》陳宗清說明教會要在世上作光作鹽,一定得涉足政治。范學德補充,政治如文化、信仰,是信徒當去影響的生活層面之一。于明捷提醒基督徒若參與政治,目標在追求人的尊嚴與社會的公義。王敏俐舉摩西與約書亞為例,闡明基督徒政治領袖首在放棄自己的主權,才能將這個世代 “帶入”合乎聖經的世界觀裡。臨風則強調,聖徒要以謙卑來發揮政治影響力,以謀求人類社會共同的善、正義和福祉。            王星然寫了一個故事,描述因時代轉換而影響到學生事工方式的選擇時,竟然在教會中也發生政治(權力)鬥爭;而謝文郁續寫大陸政權改變之後,中國教會的第5個10年,即90年代的中國,因政治的變動而進入中國家庭教會大發展的時代。             顯然,透過《舉目》雜誌作者們的書寫,反映出21世紀的華人教會,逐漸脫離對政治的畏懼、疏離或反感,尋求更積極全面的福音影響力,並更誠實、坦然與勇敢地面對教會內部不完美的政治運作。

    閲讀全文…

  • 編者的話——BH59

    牆,具有保護、界限、隔離、舒適等功用和效能。牆也可以是形容詞,使徒保羅就以 “牆”來形容人與上帝,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隔絕;既指律法與道德上的定罪,也指猶太人對外邦人的拒絕。但耶穌基督藉十字架除掉這種隔絕,並託付教會,將和好 與平安的信息,帶給世界(參《弗》2:13-18;《徒》10:36;《林後》5:18-20)。    

    閲讀全文…

  • 成為一體,是上帝在設立婚姻時,對夫婦關係一個等同於命令的描述,既不僅止於元代管夫人、為了勸先生不要納妾而寫的《我儂詞》的纏綿,也不是近代男女在婚姻中爭權的依據。

    閲讀全文…

  • 編者的話-BH55期(編輯部)

    委身教會,是個老生常談而又知易行難的話題:到底基督徒應該如何在實際生活中,定位自己與教會的關係並有所增進呢?

    閲讀全文…

  • 知識和靈命的關係,是《舉目》2011年新策劃的第三個主題(參56頁)。雖然追求知識與敬畏上帝是相輔相成的(參《箴》1:7,29;11:9),但在華人教會中卻對知識的看法不一,且時有疑惑:知識是否會令人遠離神,以致教義偏差?

    閲讀全文…

  • 本期有健新和祝健兩位大陸背景的傳道人,分別以不同的角度來探討信徒的品格與靈命(p.2 & p.12)。羅七對保羅與巴拿巴分裂的再思,回應了陶其敏的故事中,優秀大陸知識分子在處理教會中矛盾時的盲點(p.6 & p.10)。李夢勇敢的自我剖析,見證人人有在主裡更新的盼望(p. 16)。

    閲讀全文…

  • 編者的話—BH47期

    又是新的一年的開始!本刊希望藉此機會,與讀者重新思考靈命成長的基本功。從今年起,我們將從大陸背景 基督徒的角度,探討這個群體靈命成長中最常面對的挑戰。本期主題是探討情緒和靈命的關係。顏敏姐妹首先就她的觀察提出基督徒靈命常見的障礙與陷阱(p. 19);李台鶯老師點出靈命的成熟與否,不在於情緒,而在於是否順服(p. 20);種籽姐妹以她豐富的帶領門徒的經驗,為讀者分析了不同年齡在成長過程中所遭到的情感傷害,以便為真正的醫治尋找契機;施瑋姐妹也分析了50-60 後大陸知識分子的“求同”心理,如何影響他們對信仰和教會的認知,因而構成屬靈生命成長的障礙。這些文章僅是拋磚之舉,盼望更多讀者回應。

    閲讀全文…

  • 互聯網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形態,也對教會傳道事工帶來衝擊。如何看待互聯網,使它成為傳福音的利器而不是阻力,是當代教會必須面對的挑戰。

    閲讀全文…

  • 如何向80後及90後一代的人傳福音,是目前各地華人教會普遍關心的議題。這一代人的成長背景、思想特色、群體特徵是什麼?他們如何看待教會?有哪些有效的方式可以向他們傳講福音?最適當的切入點有哪些?

    閲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