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僕人動機的考驗
饒孝楫 本文原刊於《舉目》第12期 事奉上帝不是一條容易的路,主耶穌曾對彼得說:“撒但想要得著你們,好篩 你們像篩麥子一樣”(《路》22:31)。撒但要攔阻我們事奉上帝,不甘心我們被主得著,牠製造許多陷阱危機,要把我們困在其中,要使我們偏離正路,要把 我們從事奉的路上篩掉。我們必須謹慎自守,儆醒禱告,時刻仰望主的保守,以免落入魔鬼的圈套。因此在事奉上帝的路上,我們必然會面臨許多考驗。 首先要面對的考驗就是我們事奉的動機,我們應該常常自我檢驗我們事奉的動機是否純正?事奉不是自我表現、一展抱負的機會,更不是感情用事,興之所至的發抒。 事奉是上帝救恩的目的,是蒙恩者的責任,得救者的權利,也是我們向主報恩的機會。事奉更是我們因真正認識上帝和祂永恆的計劃,而順服上帝的呼召,獻身給 祂,任祂調度、讓祂使用的一種人生態度。 動機是事奉深層的基礎,動機若善良,純正,合主心意,事奉就蒙主喜悅。動機若不單純,藏有許多以 自我為中心的黑暗,則根基已經腐蝕,外面表現得再亮麗也沒有用處。聖經上記著“末日必有許多人對主說:主阿!主阿!我們不是奉?的名傳道,奉?的名趕鬼, 奉?的名行許多異能麼?主就明明的告訴他們說:我從來不認識你們。你們這些作惡的人,離開我去吧!”(《太》7:22-23)。主對那些自認為有轟轟烈烈 作為的傳道者如此的判決,能不令我們這些有心服事主的人,心生警惕嗎?主耶穌的教訓中,多處指出錯誤的事奉動機,對門徒們告誡再三,務要避免。 一、利益的誘惑 主耶穌強調“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你們不能又事奉上帝,又事奉瑪門(財利之意)”(《太》6:24)。保羅更直接說:“不可為利混亂上帝的道”(《林後》2:17)。在事奉中,我們避免不了“利”的試探,有時有金錢的誘惑,有時作抉擇時常會以私利為考量。 例如:在舊約列王時期,北方以色列國倍受敵國亞蘭王的欺凌,而亞蘭軍的元帥乃縵,罹患了大痲瘋,遍尋良醫未能得醫治,其妻的小使女(係擄自以色列國)向主母 宣稱,撒瑪利亞的先知可醫治其主人之病。乃縵大張威勢來到以利沙的門前,以利沙打發一個使者,命乃縵到約但河中沐浴七回。乃縵聞言大怒,拂袖而去。經其手 下勸告遂赴約但河沐浴七次,其大痲瘋果蒙醫治。從此他知道普天之下唯以色列的上帝是真神。再三求以利沙收下金、銀、衣服等禮物。但以利沙卻說:“我指著所 事奉永生的耶和華起誓,我必不受”,乃縵只得離去。 然而以利沙的僕人基哈西(那時先知的僕人原是先知職份的傳人,將來要接續作先知的。 如:以利沙原是以利亞的僕人,是服事以利亞的,見《王上》19:21。)心裡卻說“我指著永生的耶和華起誓,我必跑去追上他,向他要些”。貪財竟還敢指著 耶和華起誓,可說膽大包天、肆無忌憚。以先知繼任者的身份,執意要貪取那蹂躪以色列之敵國元帥之財物。事後又否認所為意圖矇騙主人以利沙,終於落至自己及 後裔均被“乃縵級”的大痲瘋所沾染,以致禍延子孫,且斷送一生事奉前程。其如此悲慘結局,我們不能不引為戒。(見《王下》5:1-27) 他與以利沙最大的不同就是,以利沙是事奉永生的耶和華,而基哈西是事奉金錢財利。他們兩人的起誓已看出此中端倪,基哈西僅提到“永生的耶和華”,而以利沙卻 是說“所事奉永生的耶和華”,兩者之差判若雲泥。求主保守我們在事奉中不要有謀求私利的念頭,那會使我們的事奉破產,失去上帝的同在與喜悅,事奉也會失去 意義與價值。 六十年代,在我甫加入校園團契之初,同工每月均支領固定薪資(每月台幣1200元,合美金30元)。然斯時台灣經濟貧困,校 園團契所收奉獻入不敷出,每月財務報告均為赤字,同工內心甚為沉重。校園財政赤字,同工卻領固定薪資,有違信心原則。經過禱告交通,同工們一致決定要求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