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编者心

  • 上述第二個例子已經聽過不少,對許多華人父母而言,孩子是我的,要打要罵隨我便;我要他往東,他不得往西;我要他學醫,他不能學文;我要他娶/嫁何人,他不能拂我意……然而到了受基督教深厚影響的美國,這類想法或做法,往往行不通,要嘛就觸法甚或吃上官司。

    閲讀全文…

  • 世事滄桑,我們從20世紀60年代跨入了21世紀,然而學生時代所打下的屬靈根基--以聖經為本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以“為主而活、事主為榮”的心志和生活方式,使我們靠上帝恩典,至今仍能堅守在上帝所給的位份上。

    閲讀全文…

  • 與烏龜有約——在母親節前夕 在一個會議中,我留意到一位安靜、但觀察力敏銳又冷靜的80後。會後,我們有機會聊聊,就決定請他寫篇 “小海龜的宣教夢”。 文章來了,很不錯,果然點出一些中國教會,在傳統觀念中的盲點。文章在登記後,要給其他編輯過目、審閱。然後,修改成印刷的格式,再經過數次改稿和校對…..最後是選圖片。 圖片具有多重目的:呼應文章內容、吸引讀者注意、美觀版面、增加閱讀趣味、以及舒緩大片文字所帶來的視覺壓力,等等。而此文顧及版權,一時找不到海龜的照片;那麼,來張烏龜的特寫如何? 母親節前夕,我打了幾個電話給一個朋友,他關機。這人養了隻烏龜,擅攝影,有個很棒的單反與很酷的鏡頭。兩、三天前發了個簡訊給他,一直沒回音。我只好發電郵,還給他女友留言,堪稱全面搜尋,就只差沒找牧師幫忙了。結果他立即回信:1. 簡訊沒收到。2.正閉關、全力預備第二天的成人主日學中。 這可怎麼辦?腦中靈光乍現——另一位朋友的兒子,好像3年前也養過烏龜。不知男孩離家上大學後,烏龜是否還在?終於聯絡到在外面與家人餐敘的朋友,她告訴我,烏龜還在,可以自己去她家後院找。 這天特別熱,陽光炙烈。我戴著墨鏡,拎著相機和橡皮手套。溜進朋友家的後院,先仔細凝視水泥地上的一個玻璃魚缸,見渾濁的泥水中,只有幾隻顏色難辨的死蟲…..正要放棄的時候,注意到院中一角,有個廢棄的水缸。我走進一看,不得了,兩隻巴掌大的巴西烏龜,正在水中浮木上曬太陽。一見我,立即敏捷地鑽進水裡。 我看著濃濁、墨綠的水色,深吸一口氣,將相機謹慎擺好。再套上手套,小心翼翼地伸進水中摸索,一方面在猜:烏龜會不會咬我?試了幾回,從謹慎到大膽,終於讓我摸出了一隻烏龜。放在太陽下,然後艱難地扯下手套,拿起相機,趁烏龜從龜殼裡伸出腦袋,還沒來得及快速爬到陰影裡照相。試了幾個來回,又怕弄髒相機,又怕烏龜爬走,又擔心自己被後院凌亂的桌椅絆倒,還憂慮會熱壞烏龜,搞得我汗流浹背,墨鏡上全是霧氣。 還好,回家看照片,效果很滿意——長鏡頭照出來的烏龜,看起來像是在凝神思索:深沉、困惑,而仍有嚮往。 把烏龜放回水缸,離開朋友家前,注意到她家的批把樹,已經累累結滿金黃色的果實了。

    閲讀全文…

  • 謝博偉(George Beverly Shea),這位葛理翰(Billy Graham)佈道團著名的男低音,於4月16日安息主懷,享年104歲。在與葛理翰配搭的近60年歲月中,曾在全世界2億的人面前獻唱詩歌;他也曾在1965年獲得葛萊美獎(Grammy Award),一生中灌錄超過50張聖詩專輯。

    閲讀全文…

  • 過去這一個星期,在心境上真是經歷了生、老、病、死。

    閲讀全文…

  • 最近基督徒間談論最多的議題之一,應該是《標竿人生》的作者,華理克牧師的幼子馬太,因不堪長期精神疾病的困擾,而舉槍自盡的消息,年僅27歲。我想每個聽到這消息的人,心中一定非常悲痛,也充滿許多問號。

    閲讀全文…

  • 記一位作者的“復活” 復活節的夜裡,我收到一封令我啼笑皆非的英文郵件,內容大致如下: 現在是11:47p.m.,我還在寫文章…我已經死了…希望明天早上經歷復活。 寫信者是位瘦削嬌小,有兩個孩子的傳道人,除了參與教會極重的服事外,週間還在美國中學教書。在過去的兩、三個月中,她曾因病危的姐姐而趕回亞洲;回來不久,年邁、住外州的公公又動了大手術。長期有慢性疼痛的她,只有撐著重感冒與失聲的咳嗽,同時處理既有的責任,和突發的意外。 我因此曾建議她:若無法如期交稿,以後再登也可以……呃,雖然有點可惜。 但在背負著如此的重壓之下,她依然拼命要完成約稿,並為了讓這篇報導有最好的呈現,不惜打國際長途電話,訪問幾位相關者。 這樣的動力與毅力,都是因為在我們的溝通中,她十分認同《舉目》邀約的主題,並同時領受從上帝而來,要分享一個特別的見證、造就教會的呼召。 復活節的第二天上午,她打了個電話給我,解釋道:她告訴孩子,若復活節當天沒有寫出文章來,她就“死”了。她現在要等到文章寫出來,才能“活”過來。我笑不可仰,告訴她,我原來還真不敢打電話給她呢! 雖然這位作者已經翻譯、出版過幾本巨著,也發表過許多篇文章,但每次我找她寫稿,她都萬分感謝上帝給她服事的機會,並總是不滿意自己的寫作,謙和地詢問我的意見。 當晚收到初稿之後,我回覆了一些小建議;第三天晚上,她這篇在體力和時間上,幾乎是“不可能任務”的作品,終於完成了!

    閲讀全文…

  • 透過《舉目》雜誌的文章,我們可以看到許多的基督徒,雖然沒有林志炫那樣耀眼的才華,卻在聖靈中,能誠實面對才能下的“真我”,使新生命力求健康與茁壯,並在生活中,勇敢回應上帝的呼召,見證突破自我的恩典,且在本份上追求卓越,最終能完成使命。

    閲讀全文…

  • 有一種宣教,卻是大多數人都可以參與的,那就是網絡宣教。透過微博、博客、臉書、推特等等,你不需出門,就可將基督徒的世界觀、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傳遞出去。

    閲讀全文…

  • 來稿雖多,但有一半左右會被退稿。有些作者屢退屢投,有時候讓我們於心不忍。少數被退稿的作者會來信詢問原因,我們就會誠實以告。

    閲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