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呼召

  • 耶穌的絆腳石(呂保羅)2024.04.11

    本文刊於舉目官網牧者恩言專欄,原刊於2019.10.03 呂保羅 經文:“耶穌轉過來,對彼得說:‘撒但,退我後邊去吧!你是絆我腳的;因為你不體貼上帝的意思,只體貼人的意思。’於是耶穌對門徒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太》16:23-24) 彼得蒙主呼召成為門徒後,耶穌要教導他關於福音的意義,要他知道耶穌是誰。 之前耶穌對彼得有極度的誇獎:“西門巴約拿,你是有福的!因為這不是屬血肉的指示你的,乃是我在天上的父指示的。”(《太》16:17)  誇獎的原因,因為彼得正確認識耶穌是基督——祂以人的身分,成為上帝受膏的僕人;祂也是上帝的兒子,是擁有完全神性的真神。 耶穌降世的神人二性,即耶穌有完全的神性與完全的人性,這是神學裡基督論的一個核心。這是有限人類知識不能完全理解的奧秘,更是基督徒信仰的基礎。 然而知道耶穌道成肉身的神人雙重身分,那個聖誕節的故事,只是開始。基督論的另一個核心,是基督的贖罪。這是受難節與復活節的故事,是目的。 上帝成為人的目的,為的就是受死,償還罪的工價——死亡。耶穌是無罪不該死的人,又是永恆不會死的上帝,卻代替世人承受罪的刑罰,要經歷死亡。 對於人來說,這是一個理智與情感上都不可思議,也不能接受的結局! 難怪當耶穌告訴門徒祂必須上耶路撒冷去,受長老、祭司長、文士許多的苦,並且被殺……之時(參《太》16:21),彼得跳出來,大聲疾呼說:“主啊,萬不可如此!這事必不臨到你身上。”(《太》16:22) 彼得在剛剛被主誇獎之後,秉著一片忠誠愛主的心,單純無忌地表白,不但沒有得到主稱許,反而讓耶穌勃然大怒,尖銳的責備脫口而出:“撒但,退我後邊去吧!你是絆我腳的;因為你不體貼上帝的意思,只體貼人的意思。” 這裡耶穌卻使用“撒但”來責備,可見語氣之嚴重,也可見耶穌心中對愛徒彼得的生氣,甚至超過了祂對法利賽人與希律王的不滿與憤怒。 原來對耶穌神性人性的正確認識固然重要,但是這還不夠,還要明白耶穌走的路,是一條犧牲捨己十字架的道路! 許多學者也許在神學上,能正確地闡述耶穌的身分,但是如果沒有在實際生活中,跟隨基督走十字架的道路,便是如耶穌所言,中了撒但的詭計,以體貼人的意思,來取代上帝的意思。 保羅說:弟兄們,我若仍舊傳割禮,為什麼還受逼迫呢?若是這樣,那十字架討厭的地方就沒有了。(《加》5:11) 為什麼成功神學會受人歡迎?因為那是一半的真理!人只喜悅復活的榮耀,喜樂與大能;卻不喜歡十架的羞辱,苦難與死亡。 但正如詩歌《古舊十架》(The Old Rugged Cross)中唱道: “各各他山嶺上,孤立古舊十架,這乃是羞辱痛苦記號;神愛子主耶穌,為世人被釘死,這十架為我最愛最寶。故我愛高舉十字寶架,直到在主臺前見主面,我一生要背負十字架,此十架可換公義冠冕。” 從羞辱痛苦到最愛至寶,這是詩歌反覆的頌讚,也是所有真正信徒的心聲。 禱告:親愛的主,求你擴充我們對你的認識,不只是頭腦理性的明白,更是心靈深處對你的愛慕。引導我們跟隨你走上十字架的道路,與你同死同葬,也能夠與你一同復活,進入永恆的榮耀、喜樂。奉你的聖名禱告,阿們。 歡迎您上網  behold.oc.org  閱讀更多好文。《OC舉目》面對當代挑戰,與教會同行,和跟隨基督的您一起成長。

    閲讀全文…

  • 我渴望復興——需要,卻無法製造(王唯權)2024.04.10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24.04.10 王唯權 一 如同乘風在空中盤旋的風箏才是最美的,我的心也常嚮往著那被上帝同在所充滿的教會。那將是何等的美——教會要“成為她自己”( “becomes itself”,註1),這是她本該有的榮美和聖潔容貌,並藉此為她的良人作見證。 C.S. 魯益師說:“我相信基督教,就如我相信太陽升起。非僅因為我看見了太陽,而是藉著陽光,我看見了其他一切。”(註2)對魯益師而言,基督教信仰照亮且充實了他對“現實世界”的認識 (註3)。同樣的,基督之光使我看見了世界的匱乏,以及復興可能帶來的豐盛和滿足。 我渴望“復興”,並非因為我擔憂基督教在人的眼裡顯得平淡無奇,而是因為看見太陽已經升起,世上仍尚有許多幽暗與寒冷之處,亟須照耀和溫暖。教會外是如此,教會內亦是如此。 在我看來,沒有人能製造“復興”。然而,也沒有人能說,我們不需要它。 二 基督徒將彼此間的聯繫,稱作為“團契”。在希臘文學裡,這個詞彙常用來描述夫妻的聯合,因為“團契”是“緊密關係,涉及共同利益和分享”(註4)。 在“團契”中,信徒因回應福音的呼召,成為互助互惠、休戚與共的生命共同體。除了連結於相同的信仰,在此綿密交織的關係裡,信徒也通過“擘餅”,確認和提醒自己所擁有的新身份,以及所歸屬的新群體(參《徒》2:42-47)。他們不再用種族、性別和社會、經濟地位,來界定自己。取而代之的,是“在基督耶穌裡都成為一”的新認同(參《加》3:26-28)。 然而,如此密切、美好的互動關係,也會為信徒帶來困擾。互動日益增多,彼此的認識逐漸加深,自然能夠看到對方的缺點,進而產生摩擦和衝突。 為了緩解張力,信徒往往採取兩種舉措——要麽“規避”,逃離團契的生活;要麽“偽裝”,戴上敬虔的面具。極端的情形是:一批批受傷的信徒離開教會,也有一群群的信徒,為了教會表面上的融洽,學會了虛情假意。 我渴望“復興”,並非因為我不相信聖經的充足性、忠實傳講聖道和教會治理的重要性,抑或奉耶穌之名禱告的有效性。事實上,教會對“復興”的渴望,不該替代上述的信念和實踐。然而,在牧會中,有許多的問題,如信徒間的猜忌、苦毒、鄙視、論斷、不饒恕、不信任和假冒為善等,都無法單純靠外在的勸戒和紀律,徹底解決。 我們知道,是聖靈使人成聖。而復興,作為聖靈在“基督教會生活中的一段不尋常之祝福和活動的時期”(註5),往往能為人心提供所需的救命氧氣,為個人和群體帶來顯著、真實且深切的轉變。 沒有人能製造“復興”。然而,也沒有人能說,我們不需要它。 三 戈登・康威爾(Gordon Conwell)神學院的教會史學者洛夫萊斯(Richard Lovelace)指出:許多基督徒雖在理論上知道,自己已經因信稱義,與上帝和好,“但在日常生活中,他們(仍然)依靠自身的成聖來換取稱義……他們從自己的誠意、過往的歸信經歷、近期的宗教表現,或相對減少的故意不順服中,尋求與上帝和解的確信。”(註6) 換言之,許多信徒雖然在理性上接受了“因信稱義”的教義,生活中卻仍要通過好行為,來“賺取” 稱義。這是一種典型的心腦分離狀態——頭腦中雖有正確的信念,內心卻對此感到不踏實,缺乏確實的把握。猶如戀愛中的情侶,雖然知道彼此愛慕,卻總要通過“你愛我嗎?”這樣的問題,來確認對方的愛意。 基督徒的信仰生活,常常充斥著這類的掙扎。我們在理性上堅信“上帝愛我並與我同在”,內心卻不一定感受到這信念所帶來的盼望、力量和安慰。在概念上,我們雖然接受了基督為我們降卑和高升的事實,但在心底,這類的認信和教義,卻無法帶給我們情緒上的漣漪,和行動上的決心。 我並非在此鼓吹情緒或經歷掛帥。然而,我也不認為,缺少情感和經歷,會使我們的信仰更為純粹或高尚。情感和經歷不應該取代聖經在基督徒生活中的核心地位,同時,對聖經的信心,也不該阻斷聖靈在信徒生命中結出情感和經歷之果實。 約拿單・愛德華茲(Jonathan Edwards, 1703-58),是美國第一次大覺醒時期,最富有代表性的神學家。在北安普敦(Northampton)的復興運動爆發初期,他講過一篇名為《一道神聖和超然之光》(A Divine and Supernatural Light)的信息。 他指出,人可以通過兩種途徑,得知“蜂蜜是甜的”——一種是通過理性,另一種是通過經歷;一種是他人告知,另一種是親身體驗;一種是頭腦知道,另一種是心裡明白。他說: “認為蜂蜜是甜的這種理性判斷,和對蜂蜜甜味的感知,之間是有區別的。一個人可能只是理性地知道蜂蜜是甜的,卻不知道蜂蜜的味道如何……僅僅從理性推測去判斷某事物的卓越性,與真正感受到其甜美和美麗之間,有很大的差異。前者僅停留在頭腦中,只涉及推測;而後者則與心相關。當心感知到事物的美好和可愛時,自然會在理解中感到愉悅。”(註7) 顯然的,愛德華茲認為,體驗式的知識比命題式的知識更為卓越。他強調,那些深入我們內心、觸動靈魂的真理,相較於僅停留在理智層面的理解,更能為我們帶來深刻的愉悅和內心的滿足。 我渴望“復興”,並非因為認信和教義不再重要。相反的,它能恢復並提升我們的品味,使我們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仍能欣賞上帝話語的甜美。它能重塑我們的屬靈想像,使我們不再單單以地上的事為念,卻以天上的事為業。 此外,“復興”將強化我們對福音的認識,使我們在上帝的聖潔同在中,因自身的悖逆而畏懼,又因基督的代贖而欣喜。 沒有人能製造“復興”。然而,也沒有人能說,我們不需要它。 註: 1.  J. I. Packer, “The Glory of God and the Reviving of Religion,” ed.…

    閲讀全文…

  • 當他喊“主啊,離開我!” (呂保羅)2024.03.22

    上帝要他從靠打魚養家活口的漁夫,變成獻身天國大業的得人漁夫。而此刻他仍然在浪濤聲與魚腥氣味中,消耗人生,為一晚沒有打到魚而灰心喪氣。

    閲讀全文…

  • 啓示(許萬常)2024.03.18

    在人生的曠野裡,有些呼召是藉著燃燒的荊棘;有些啓示,是藉由一些漂流不定的風滾草……

    閲讀全文…

  • 上帝看顧你的意外人生(吳獻章)2023.05.13

    人生在世,經常如小船航行在汪洋大海上,瞬息風雲,暗潮洶湧,一不留神就可能翻覆,甚至沉沒!不是嗎?

    閲讀全文…

  • 我在這裡,請差遣我!(許萬常)2023.04.20

    “我在這裡,請差遣我”。差遣我到哪裡去?差遣我做什麼事?差遣我成為什麼人?這些我都不知道,唯一知道的,就是差遣我去跟隨主耶穌。

    閲讀全文…

  • Hi-Ne-Ni——我在這裡(傑瑞)

    我們有沒有覺得自己不夠好,才能不夠,不配被上帝所用呢?當我們擺上自己的時候,哪怕只是那“五個餅、兩條魚”上帝也必陶造他使用!

    閲讀全文…

  • 不管高矮,都是榮耀的呼召(許萬常)2022.11.30

    倘若人覺得自己的外在靠不住,就會產生往內在發展的必要。而且比較起來,人的外觀能開拓的潛力很有限,心靈中卻有無垠的空間,任人一生在其間翱翔。

    閲讀全文…

  • 撇下所有(佘亞弘)2022.08.11

    “撇下所有的”,讓許多人無法邁開腳步跟隨耶穌,但這卻是進入神國的奧秘關鍵。當人跟隨耶穌,撇下所有,意表人生主權的轉移。

    閲讀全文…

  • 海外校園與我 | 縱有疾風起(小望)- [海外校園機構]30週年紀念專輯2022.07.12

    在自己這些年的堅忍和脆弱中,有幸都有OCM相伴。往事並不如煙,因這些往事常常浮在眼前,那些OCM前輩們的諄諄教導常在耳畔,他們正如不語的玫瑰,溫暖下一程芬芳。30年很短暫,30年又很漫長,若焰晨星,不懼寂寥。

    閲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