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督徒要講“禮”(王申得)2019.11.09
基督徒在追求真理的同時,也要學習待人的禮節。 […]
基督徒在追求真理的同時,也要學習待人的禮節。 […]
潘柏滔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18.11.29 前言:11月26日,來自中國深圳的科學家賀建奎宣布,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於11月在中國健康誕生。這對雙胞胎的一個基因經過修改,使她們出生後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賀建奎聲言,這是唯一可以帶給她們患有艾滋病的父親一個繼續生存的方法。這是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 目前,這一宣稱還沒有得到其他的獨立證實。 一、“基因編輯嬰兒” 基因編輯是將嬰兒編碼CCR5蛋白的基因在胚胎時期,利用CRISPR基因編輯技術,將之修改成它的變體CCR5Δ32,即少了32個堿基對。使修改過的胚胎完全發育直到誕生,這是第一次。 CCR5蛋白基因是艾滋病毒HIV-1籍之進入免疫細胞的受體之一,變體CCR5Δ32不制造這蛋白,因此擁有它的人對HIV-1有很強的抗性。CCR5Δ32這個突變在自然界裡已經存在近一千年,包括中古歐洲黑死病疫(Black Death)的倖存者,歷史上它出現的頻率一直在快速增加,這應該是好的發展。 但CCR5Δ32也有缺點,比如遭受一些黃病毒屬病毒感染後,會有更高的概率出現嚴重的癥狀,流感的死亡率可能也會增加。 美國國家衛生局局長柯林斯(Dr․Collins),曾在2015年4月29日發表聲明,反對資助任何使用人類胚胎的基因編輯技術。 基因編輯技術發明者之一、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華裔張峰教授(Feng Zhang),也呼籲全球暫停關於胚胎基因編輯的科研,張說,實驗的風險大於收益,並表示他“深切關註中國項目是秘密進行的”。 包括美國國家科學院在內的學術機構表示,兒童的基因治療應只能在嚴格的安全和監督條件下進行。 因此,賀建奎的實驗引致普遍輿論的批判,包括英美和國內數十位重點大學科學家,以及愛丁堡大學的生物倫理華裔學者。 二、胚胎基因編輯技術(embryo editing by CRISPR/Cas9) CRISPR(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as9系統是細菌用來防預外來DNA如病毒(Virus)侵略的機制。CRISPR存在於細菌內, 與其Cas9防預酵素合作,接合外來DNA,將它化解成為有外來DNA的探針gRNA (guide RNA),它能夠辨認外來DNA,將它們徹底瓦解,使外侵病毒不能在細菌內繁殖生存。科學家利用這個機制,在實騐室中用人工製作特殊的gRNA探針,瞄準胚胎基因中有缺陷的DNA,可以將它重組改造。 這個技術自2012年被發明之後,已經成功地用來改變白鼠的精子,科學家以這方法來根治遺傳病。也有生物工程公司,以巨款投資、發展人體胚胎細胞培養和基因編輯的研究和應用。 中國科學家一直走在人類胚胎基因編輯改造科研的前線。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4月18日,他們第一篇論文透露,在71個經過這實騐而生存的胚胎中,只有54個可成長到八細胞的階段,其中只有7個獲得DNA修復,但是這些修復的胚胎也都充滿了意外被“脫靶”改變的DNA。 雖然賀建奎聲稱,露露和娜娜的基因在編輯後沒有被“脫靶”的意外,但是這沒有在嚴格的安全和監督條件下被驗證,因為據《新京報》報道,深圳市衛生計生委倫理專家委員會並未收到項目的倫理審查報告,而且使用該程序確實違反了中國衛生部2003年發布的指導方針,也違反了2015年在該問題峰會上商定的國際指導方針。 三、一些根據人權根基的倫理立場 文明國家都倡導人權,主要的根據是源自德國哲學家康德(Kant)的“本份”論: 人永遠是受益者,非實驗工具。若人有做父母的權利,人也應有尋根的權利。若傳宗接代是人權,那麽家族的淵源也是人的基本價值定位,改造人類胚胎的技術使父母與子女的權利對立,若社會不予以規範,會引起不能預測的後果。 發明基因編輯技術之一的Dr․Doudna和其他從業的科學家,已發表暫停胚胎基因工程的聲明。柯林斯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當然會關注人如何作神的管家。但無論是否相信人被神創造,有識之士已覺察到胚胎基因工程的倫理問題。 […]
作為基督徒,看到當今的世代在加速墮落,在往地獄的道路上狂奔,我們不禁要問:回到比較保守傳統的1930年代有什麼不好? […]
筆者希望通過本文,使接受不孕治療的夫婦不再貼上“信心不足”的標籤,而是能行在真理中,並在真理中得自由。 […]
各地人民除了極少數的原住民以外,都不是“純種”的當地人,而是各個族類移民血緣混雜的後裔。 […]
潘霍華在時代的衝擊面前,所作出的信仰反思和行動,對當前華人信徒面對的境況,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啟示、參考意義。在有關潘霍華神學思想中文著作中,本書稱得上是最具深度的一本,不容錯過! […]
對權位的慾望,是一個極大的試探,全職人員也無法避免,請多為你認識的牧者、傳道禱告。 […]
以應用美德論的倫理取向塑造出的靈命,可以幫助我們能夠更像主,從容地行使恩典;糾正我們裡外不一致的毛病,避免假冒偽善;並在21世紀諸多的道德倫理衝突中,圓融地運用智慧去面對。 […]
“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不僅打破了原來同性不婚的禁忌,也使“婚姻”中的忠誠,變成一紙空言。這樣看來,問題不在同性或是異性結合,而是“婚姻”的法源,到底出於上帝的創造與設立,或是人的權利與喜好? […]
本文刊於《舉目》64期 談妮 幾位多年不見的老友來我家一聚。在熱烈、興奮的寒暄後,大夥終於坐下吃飯。其中一對牧師夫婦,在我愕然的目光中,好整以暇地從身上掏出餐具來享用晚餐——呵!哪有人受邀吃飯自備筷子的?是嫌免洗餐具不成敬意嗎?不是,他們只是在生活中實踐環保。 的確,不少基督徒正在實踐環保。如:洛杉磯南灣台福基督教會,每個主日早上,免費供應信徒豐富的點心和飲料,中午則是免費午餐。如此大方溫暖的教會,卻在免洗杯的預備上,捉襟見肘。原來,在教會餐廳的牆上,已掛滿了各色馬克杯供人取用……教會也只為主日新朋友,預備幾張週報,其他人則可自崇拜的投影片和教會網站,來獲得信息。 環保,應該實踐在生活的每一方面上,包括更新觀念和激發創意。 有人認為,油電車(Hybrid)的售價太貴,雖然省油,但要多年才能達經濟目的。其實,油電車是重在環保(地球長遠利益)而非省錢(個人眼前利益)。同樣的,我們還可全面換用節能燈泡,養成隨手關各類電器的習慣,加強房屋隔熱功能,降低暖氣設定溫度,盡量少用冷氣,自備環保袋購物,留意垃圾分類回收,尊重自然景觀,不吃、不用、不收集稀有珍物…… 還有人對公共資源的浪費,毫不在意——任教會廁所的馬桶,水流不斷;聚會後棄留只喝過一口的瓶裝水;辦公室的紙張隨意糟蹋;在健康中心淋浴超久……基督徒應該藉個人的榜樣、謙卑的服務(如,試著關掉漏水的公共馬桶),與不懈的教導,來影響這個世代。 圖片注:從上至下,圖一為美公立圖書館前的塑料水瓶回收籃,上面的裝飾花全是由塑料瓶做的。圖二為救世軍在 YMCA 停車場常設的衣物回收站。圖三為油電混合車回收剩餘的動能為電池充電,降底碳排放量。圖四為不同設計,攜帶方便的環保餐具。所有圖片皆由談妮攝。
海外校园OC《举目》 | 网站:behold.oc.org | ☎️:(310) 328-8200 | 微信:FollowChrist | FaceBook | 1753 Cabrillo Ave Torrance, CA 9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