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与文化使命(陈宗清)
陈宗清 本文原刊于《举目》43期 20世纪中叶以来,欧美社会世俗化加剧,传统价值分崩离析,针对这样的现象,基督教圈内频频出现“文化使命”的呼声,而“基督徒应主动关注社会和文化”的话题,也在华人教会中引起巨大的回响。 显然,若要履行文化使命,首先必须了解文化潮流与资讯,而“读书”就成了知识分子基督徒不可推诿的责任。 错误的属灵观 自由神学一度盛行于19-20世纪,高举理性,贬抑圣经的权威,当时东西方的教会莫不受到这种思潮的冲击。为了反击理性挂帅的神学,有一种错误的属灵观在教 会中逐渐成形,即追求知识会让基督徒在信仰中迷失,或认为“神学知识”会妨碍基督徒的灵性。结果,“反神学”或“反智主义”在保守的教会形成一股汹涌的逆 流,使基督徒对“知识”产生偏差的态度,甚至走入“神学无用论”的极端。 这种偏差的属灵观把“教会”与“世界”对立,把“灵”与“魂”视 为绝对抗衡的两个领域。如此一来,知识的积累被理解为“魂的追求”,学术的钻研探索被划为“世界的活动”,与教会的建造无关。时间一久,社会走其“阳关 道”,而教会自走“独木桥”,二者俨然无关。但从社会整体而言,教会无异成了边缘团体,对主流文化起不了任何作用。 圣经的教训与榜样 关于“知识”,究竟圣经怎么说? 在 《哥林多前书》,保罗论及“祭偶像之物”时,写道:“我们晓得我们都有知识;但知识是叫人自高自大,惟有爱心能造就人。”(《林前》8:1)这句话是否意 味保罗反对知识?若详细分析,显然保罗在此绝非反对知识本身,而是提醒那些有知识的人,若不当地运用知识,会叫软弱的弟兄跌倒。 毋庸置疑,保罗是第一世纪最蒙神重用的使徒。他写了13封书信,带给教会无比的祝福。为何保罗可以如此被主使用?原因很多,但其中不可忽视的一点,即是他渊博的 学问。他曾经在雅典的亚略巴古,与希腊的哲学家们辩论,这是当时极少基督徒能作到的。在面对生命最后一段旅程时,他仍然不忘吩咐提摩太,要把他放在特罗亚 的书卷带给他(《提后》4:13)。可见得,他一辈子都注重读书研究。 再看旧约的例证。“五经”的作者摩西,由于在埃及王宫中成长,所以 学了埃及人一切的学问(《徒》7:22),至终成为杰出的领袖,并且为神的子民写下不朽的律法书。以赛亚先知描绘说,耶和华的灵必住在弥赛亚身上,使他有 “知识和敬畏耶和华的灵”(《赛》11:2)。《何西阿书》强调:“我的民因无知识而灭亡”(《何》4:6),可见得,正确的属灵知识是讨神喜悦不可缺少 的素质。 时代思想对历史的重大影响 2009年是达尔文200岁的冥诞,也是《物种起源》发表150周年的纪念。“进化论”对过去100多年以来人类思想所产生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至今媒体中仍不断炒作“进化论”的议题,因为它不仅是生物科学的核心课题,更是对人生信仰诠释极具关键性的指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