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能忍受失败吗?”(以笏)2018.09.05
要相信“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并且祂必赐予我们得胜的冠冕! […]
要相信“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并且祂必赐予我们得胜的冠冕! […]
这种社交媒体上的吹嘘,像毒品一样是会上瘾的。当一篇帖子受到广泛的关注和点赞,仿佛证明了我们活着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找到了人生的定位,救赎了自己。 […]
王志学 本文原刊于《进深特刊》第5期 自我形象的影响力 有一个人找到一只鹰蛋,就把它放在后院的鸡窝里。小鹰与小鸡们一起破壳而出,跟小鸡们一同长大。那鹰便一直像后院的鸡一样生活,且真自以为是一只鸡。牠在泥地上抓挖,寻觅小虫。牠咯咯啼叫。牠也会拍打着翅膀在空中飞行三数尺。 年复一年,那鹰愈长愈老了。一天,牠抬头看见高高的晴空上,有一只豪迈不凡的大鸟在疾风中优雅庄严地迳自翱翔,偶尔才挥动一下那双强壮的金翼。 地上的老鹰带着敬畏的目光凝神张望。“那是什么?”牠问。 “那是鹰,是万鸟之王。”牠身旁的伙伴说,“牠是属于天空的。而我们却是属于地上的--我们是鸡。” 于是,那地上的鹰就如同一只鸡似地终老一生,因为牠自以为是一只鸡。 --Anthony de Mello 莫铭维(Maxwell Maltz)在Psycho-Cybernetics一书中指出,本世纪在心理学研究上最大的发现,就是有关自我形像的探讨。原来人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在心里形成一幅自我的图像来定义自己,对自己的价值、智力、个性、品格、技能、外貌等,均作出了评价。当自我形像定形后,便不容易改变。我们会根据这幅图像活出自己的人生,面临各种抉择都以此图像为依据,确信只有这样子才能活下去。上面故事里那只地上的老鹰,就是由于根深蒂固的自我形像所造成的限制,终生以鹰的生命过著鸡的生活,没有发挥生命的潜力。 扭曲的自我形象 一般人塑造自我形象的基础,不外乎下列三项:“我是我能做什么”(“I am what I do”)、“我是我拥有什么”(”I am what I own”)和“我是别人怎样看我”(“I am what other people […]
海外校园OC《举目》 | 网站:behold.oc.org | ☎️:(310) 328-8200 | 微信:FollowChrist | FaceBook | 1753 Cabrillo Ave Torrance, CA 9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