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福音为召命的社会参与
黄药师 本文原刊于《举目》52期 近年来,鼓励基督徒重视社会参与的呼声,在华人教会中似乎愈来愈响。也有愈来愈多的基督徒,在社会各处,勇敢地表达意见和价值观。这实在是可喜可贺的。 然而,也有福音机构及教会,因为参与社会及关怀社会,而渐渐忽略了福音的使命(如台湾绝大部分的基督教医院)。还有的教会热衷于政治,使讲台变成政见发表 会,或政党的拉票台(如台湾某大教派)。更有教会,因为政治立场产生纷争,甚至分裂(我服事过的教会,就有两间发生过这样的事),等等。 圣经始终强调的,是我们要成为怎样的人,以及对神、对他人应该抱持怎样的态度,而非要做什么以及参与什么。所以,关键不在于基督徒应不应该参与社会、关怀社会,而是对社会的态度,以及参与社会、关怀社会的动机是什么。 积极的福音召命 使徒彼得和保罗,都鼓励我们不分人、时、地,要积极向外传福音。(参《林前》9:22-23;《提后》4:2;《彼前》3:15) 有些基督徒,因为其他宗教团体在社会关怀上大有影响力,所以不甘势弱,积极推动社会关怀行动。的确,我们基督徒是要好好反省,为何我们对社会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力,但是,我们也不能用世界的价值观及诉求为标准,来和其他宗教或商业团体竞争。 基督徒爱人、关怀社会,当然能让人由此感受到神的爱。然而,若不能使人得着救恩,则一切都是枉然。就如台湾佛教团体慈济,再怎么帮助人,都不能把人带进天国。 所以我们要学习从神的角度,而不是从人性的角度来看世界。否则,慈济人已有这么好的行为,还有必要信耶稣吗?人需要耶稣,就是因为无论人怎么做,都达不到神 的善。因此,不管我们做什么,都必须先问自己:这是否出于爱灵魂的心?是否因为被基督“十字架”的爱所感动?若只是为了表现或证明我们可以做什么,那就本 末倒置了。 社会责任比传福音更有影响力? 有些基督徒认为,福音唯有透过参与、关怀社会,才有大能。1999年台湾921大地震后,灾区有一位在台湾超过20年的西国宣教士,对我们在灾区传福音的行动大为不满,她大声疾呼:“现在不是传福音的时候!”因为她认为,灾民需要的是救助与关怀,而不是福音。 印度宣教士 K.P. Yohannan曾严厉判批了“若不先喂饱他,他的耳朵就不会打开来听福音。” 的错误观念;他不否认要有社会关怀,但是他提醒我们思考:“社会关怀或责任”的能力,是否大于福音的大能(《罗》1:16)?(注) 到底是“唯有先解决人类饥饿、贫穷、疾病等社会问题,福音才有大能”?还是“唯有福音才能真正解决人类饥饿、贫穷、疾病等社会问题”?如果我们相信的是前 者,那么在贫穷地区,面对随时会饿死的人群,我们就永远无法传福音了,因为光是“永远无法解决”的饥饿问题,就让我们忙不完了。但如果我们深信后一种观 念,就会先传福音,如果他们信了,就算明天死了,也到主那里去了。 这世界注定是将要败坏、灭亡的。如果一个不认识神,而且得了不治之症的人垂危的时候,我们是要拼命救他,还是要拼命向他传福音呢?我们得认清楚,什么是金、银、宝石,什么是草、木、禾稭(《林前》3:12)。 当然也有人认为,世界又不会立刻毁灭,基督也不会明天就再来。可是,如果我们缺乏末世的迫切感,我们也会失去传福音的迫切感。可能这就是问题的症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