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Picture
透視篇

年輕人在微博上幹什麼?

本文原刊于《举目》63期 崔衍        中國有四大微博網站,其用戶年齡分佈各不相同。其中新浪微博、騰訊微博的用戶,多集中在30歲以下的年輕人,搜狐微博、網易微博的用戶,則更多集中於30歲以上的人士。        這是EnfoDesk易觀智庫,最新研究揭示的一個現象。        調查顯示,新浪微博與騰訊微博的用戶,多集中於20-29歲,均占據各自用戶年齡構成的60%左右。而騰訊用戶中,24歲以下的人群占據其整體的40%。        可以說,市場佔有量最大的新浪、騰訊微博,集中了互聯網的年輕族群。        “我們一起去咖啡館,然後各自拿出手機刷微博。”這幾乎成為年輕人約會的常態。他們隨時隨地更新微博,卻幾乎沒有意識到這是上網。 他們在微博上幹什麼?         年輕人生活行為的新趨勢,起源於他們的根本欲求,即“通過與他人的互動效應,來伸張自身”的欲求。不斷實施自我表現行為的人的比例,在90後中,占到了63%,而70後則只有36%。         對於微博,他們的行為主要是“尋找”、“表現”與“傳遞”。         62%的90後認為“即便沒有購買需求,也會廣泛尋找相關資訊”。事實上,他們隨時隨地在尋找感興趣的東西,不需要有目的。        在自我展示上,90後傾向於“用加工的方式表現”,例如52%的90後,會使用圖片編輯軟件加工照片,然後張貼在微博上,人數比例是70後的3倍多。90後愛“曬”,這種“曬”,除了自我形象,還有日常生活。他們渴望展示全部自我,並非只著重於特殊經驗。 90後的微博行為        通過研究90後的微博行為,不難發現有三方面特徵:休閑相關、以年齡群體為中心,以及注重風格。        他們通過娛樂的方式,表達對現實的不滿,導致戲謔與反諷的文化產品的更受關注,如,大V的言論和戲劇性事件。(編註)對于這類文化產品,他們進行選擇性的挪用與團體使用;透過特殊的消費儀式和風格(如解構),傳達禁忌的意義(即,違抗權威)。 文化消費        在此基礎上聚合的群體,是一種流動性的“後現代部落”:偶爾聚合,然後解散。而文化消費,正是後現代部落之歸屬儀式,以表明身份、劃分疆界。有趣的是,“正能量”的話語和真誠的生命,同樣被視為他們所接納的風格之一,卻並非是唯一。        微博的消費活動不再局限於以往知性、感性、體能為主的活動,起而代之的,是個性化、隨性、自我表現。比起“向著理想和憧憬的未來生活藍圖邁進”,當下的年輕人則更享受“通過交流各自的興趣和價值觀來相互影響、豐富彼此的生活內涵,從而不斷發現更多的新生活”。         因此基督徒青少年事工者,不妨這樣考慮:在分享年輕人的興趣愛好及價值觀的同時,要觸發他們提升自我存在價值之力,以及感染和凝聚他人之力,將福音傳遞出去。 本文數據除注明外,均來自“博報堂生活綜研”之調查報告《生活者“動”察2013》。 […]

No Picture
成長篇

與其在別處仰望,不如在這裡並肩 ——神愛喜善談微博服事

本文原刊于《举目》63期 喜善口述,彭金鳳整理         身處網絡時代,無論我們是否承認,微博已悄然滲入我們的生活中,影響了我們的生活和服事。很多基督徒也玩微博,除了個人消遣,或是作為一種社交工具外,微博更可以是傳福音的“一片園地”。         基督徒應當怎樣經營微博?怎樣把“俗世的場所”,變為“神聖的所在”?怎樣將生活與之平衡?讓我們來聽聽“神愛喜善”,這位草根的基督徒“微博達人”的故事(編註,在2013年7月,已有6萬餘人關注神愛喜善的微博): 始於網絡聊天室和論壇        我於1999年底信主的。        信主後,我跟許多人一樣,對真理十分渴慕,也有很多疑問,但常常不能得到及時的幫助和解決。那時網絡開始盛行,於是我很快加入了網上的基督教論壇和語音室。語音室是一種網絡團契,因著對真理的渴慕,聚集在一起讀經、讚美、禱告、交通,建立起一種真誠、密切的關係。可以說,網絡團契給我提供了另一個培靈的空間。        我也常去讚美、曠野、雅歌等基督教的論壇。一開始,是我自己需要得到幫助、解惑,後來也開始解答一些簡單的信仰疑問,還參與一些話題的討論。        從2000年至2008年,這段在論壇和語音室的經歷,令我的生命漸漸更新和成熟。 眼見,心感,力行        參與基督教論壇久了,我漸漸發現,有些信徒經常會為某個話題爭論不休。這樣的辯論本在所難免,可有些辯論的最終結果,是紛爭、惱怒……論壇的網站,因而經常被關閉。我對此深感無奈。        有位朋友提醒我:不如去開自己的博客吧!於是,我在2009年2月開了博客。博客簡單多了,避開了許多不必要的爭論,也避免了被關閉的麻煩,可以專心發博文、傳福音。        2010年2月,又有位姐妹建議我開微博。剛開始我不很在意,一是覺得自己的精力沒那麼充足,二是不太瞭解怎樣“經營”微博。不過轉念一想,上帝給我多少力量,我就做多少事情吧!所以,開了微博,偶爾發幾條,但主要精力還是放在博客上。         到了2010年底,我發現關注我微博的人,竟比博客上的更多、更活躍,而且粉絲來自世界各地。這讓我很驚訝。原來,微博的風景更好,禾場更大。我好像一個人在園子裡撒種許久,卻不經意間發現,已是滿園馨香。又好像一個人旅行,起初路上景色平平,轉了一個路口,眼前豁然是一大片金黃色的麥海,沉甸甸的,等待著收割……真令人鼓舞歡欣!         遠牧師也在2009年8月開了博客,3年多的時間,關注他博客的人數是1萬人左右。2011年3月他又開通了微博,僅2年多的時間,關注者有17萬!可見,相對微博更受大家喜愛。        這時我想,上帝給我的感動是確實的,我要做的,就是花精力,專心來經營微博。 微博為誰而開?        關注我微博的人多了以後,有人就開始有所期待,經常希望我幫忙轉發或分享。比如,有生病的,孩子、家人失蹤的,要準備生產、動手術的,為了生計開網店的,難民營的,家庭破裂的,生活困難需要捐款的,找教會的,等等;求代禱、求安慰、求轉發、求解釋,也不計其數。如果做不到這些要求,就會有評論:“光講愛,沒有行為,什麼基督徒啊?”……        我心裡很為難,因為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也希望大家能更多地轉向上帝,跟上帝建立親密的關係,凡事依靠上帝,凡事向上帝呼求,而不是依靠某個人。        有一次我跟范學德老師交談,他說:“在網上服事,儘量不要去血氣辯論,有理也不要去爭,不要動怒。別人說的有道理,你就聽一下,儘量不要去反駁。網絡上這麼多人,不可能意見統一。你也不可能使全部人都滿意。就算在教會,大家的意見都不可能統一,更何況在網絡上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