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聖經輔導

  • 心理學與聖經:矛盾究竟在哪? (徐理強)2024.04.03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24.04.03 徐理強  最近,討論基督教與心理學的文章與書籍,似乎不少。在谷歌裡搜索“心理學與基督教”,立馬跳出一篇《基督徒應該拒絕心理學的五個理由》(下簡稱《基》)。雖然此文沒有註明作者,但估計該文章中提出的5個論點,應該得到很多華人基督徒的認同,並有很多基督徒認為,應該拒絕佛洛德對力比多(Libido)、 “戀母情結”的觀點,或認為基督徒得抑鬱症後,不應該接受世俗的心理治療。  與此同時,或許在華人教會中,還有許多人困惑於面對質疑,到底該如何看聖經與心理學間的衝突?有什麼是我們忽略或誤解的?聖經/基督信仰是否絕無可能與心理學共處?本文就心理學的領域、心理學與聖經不同的層面、心理學的觀點、對《基》文質疑的回應,以及佛洛伊德與心理分析的起落,來做梳理與討論:  ​ 目錄 心理學的領域  心理學主要是研討心理與行為機制(Mechanism)的問題,包括:記憶,知覺,思想,洞察力,學習,情緒,興趣,動力,欲望,感覺,選擇、病態心理行為等等。研討的方法,一般採用自然科學的假設、觀察、實驗、調查、統計等等的手段。  心理學涵蓋的領域,包括:臨床心理學/輔導心理學,兒童心理學,發展心理學,職業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神經心理學,認知心理學,法醫心理學……等等。  可惜,不少基督徒好像誤認為,心理學就只等於臨床或輔導心理學。上述《基》文即犯了這個錯誤。著名的美國基督教出版社IVP出版的兩本有關基督教與心理學的專著(註1),也犯了同樣的錯誤。其實臨床或輔導心理學只佔整個心理學領域的一小部分而已。  另外一個誤解,是以為心理分析(Psychoanalysis)就等於心理學。其實心理分析雖然在上世紀50-70年代非常流行,但現在已經落伍。目前,在美國很少人用心理分析的手段,來進行輔導。然而目前心理分析在中國,仍很流行。  心理學與聖經的層面  基本上,心理學與聖經是對宇宙、世界、人生、人性、社會、文化、歷史兩個不同層面的解讀和理解。簡單來說:心理學是從機制(過程、方法)的層面來討論這些問題,聖經則從上帝的特殊啟示來瞭解這些問題的終極意義。  上面所提IVP出版的《心理學與基督教:4種觀點》中,只有第一個觀點:多層次解釋關,指出聖經與心理學討論的層面不同。該篇文章的作者大衛•邁爾斯,是心理學教授(註2)。該書其他4個觀點的作者,都是心理輔導師,可能因此引起誤會。  同樣一個議題,可以從不同的層面來理解,因此得到不同的答案,但這兩個答案並不一定是彼此矛盾的。  例一:死亡從意義(聖經)的層面,是人與上帝隔離的後果;從機制(生命科學)的層面,死亡是末端體Telomere磨損,造成染色體Chromosome組織破壞、細胞死亡的結果。  例二:新生命的誕生,從聖經的觀點,生育下一代是上帝的恩賜,是上帝創造天地的美意之一;從機制的層面,則生育是精子與卵子結合的結果。  對不同層面的理解,其實都是出於上帝的智慧:意義的層面,來自上帝透過聖經的特殊啟示;機制的層面,來自上帝在大自然創造中的啟示。若我們能接受,一個問題是可以從不同的層面來理解,並都是基於上帝的啟示,那麼就比較容易化解心理學與聖經間所謂的“矛盾”了。  對心理學比較陌生的8個觀點  所謂聖經與心理學之間的矛盾,假如從理論來入手梳理,恐怕不是寫一篇文章就可能解決的。所以,我想提出對心理學這個專業,一般基督徒比較陌生的8個觀點,來瞭解現代心理學。  1. 採納科學方法  所謂科學方法,是指其步驟包括:把問題定義,初步收集資料,定出假設,設計實驗(主要控制變數),重複求證,結論等等。心理現象有很多變數(Variables),所以心理學實驗難度大,進展慢。  然而,以科學方法來研究對心理機制的結論,與時俱進,不是不變的真理。就如上面所提:心理分析學50年前普遍被接受,現在卻已經落伍。  2. 可能性,不是決定性  心理學的結論,是關於該機制發生可能性的大小。  舉例來說,心理學經常做誘因研究,想要找出在哪些條件(誘因)之下,該情況比較可能發生。比如說,在缺乏關愛環境中長大的人,特別是在成長期失去母愛的人,比較容易得抑鬱症。這結論卻不代表在該環境下長大的人一定會得抑鬱症。  同樣,父母都有抑鬱症的人,兒女也比較容易得抑鬱症,卻不是一定會得抑鬱症。就比如接受過新冠疫苗的人,比較不容易感染新冠病毒,但不是一定不被感染。  3. 病態心理的誘因  心理學認為一個病態心理(比如自卑感很重),一般都有前因(所謂誘因)。找出病態心理的誘因,需要找出該情況形成的機制。一個在惡劣環境下長大的小孩,比較一個在優良環境下長大的小孩,病態心理出現的可能性比較大。惡劣的環境是形成病態心理的誘因之一。  可是,惡劣環境的哪一個因素比較容易造成病態心理?是缺乏關愛呢?是模仿別人的壞行為?是學校條件太差?是營養不良影響大腦網路成長?是吸毒、酗酒的結果?臨床心理學一般是用因數分析來處理誘因研究中得到的資料,找出個別誘因造成該問題可能性的份量。  一些基督徒認為,談誘因就等於為自己的問題找藉口,因此認為心理輔導是助長病人推卸責任。比如說:小時候缺乏父愛的女人,婚姻關係經常會出問題。因此假如來訪者在輔導中,發現自己的婚外情可能是為了彌補小時候得不到的父愛,就會因此為自己推卸犯婚外情的責任。  其實有效處理誘因,需要病人在瞭解誘因後,負責任勇敢找出有效處理誘因的方法。用上面的例子,婚外情其實無補於解決小時候缺乏父愛的傷痛,來訪者需要在輔導中,找到更有效處理缺乏父愛的對策。  4. 心態間的關聯性  早在上世紀50年代,心理學研究已經發現:人在不同方面的心態與行為上,彼此具有關聯性。  一個賭博上癮的人,也經常酗酒、吸毒、犯法。反對墮胎的人,一般也反對男女同廁;同時,也傾向贊同死刑,反對放寬移民,不同意增強消除種族歧視或增加社會福利等的條例,也可能認為,民主制度不一定是最好的政治制度,而傾向接納一個強而有力的領導。  為什麼人的心態有關聯性?認知心理學並沒有很好的答案。可是,人卻認為自己有關聯的心態是合情合理,甚至符合聖經真理的。換句話說,人用“合理化Rationalization來解釋自己在各類心態間的關聯性。  5. 每個人的脆弱度不一樣  對同樣一個情況,每個人的反應不一樣。如,有些人在失業後非常沮喪,有些人則仍滿有信心。神經心理學認為,遺傳基因是影響脆弱度(Vulnerability)或敏感度(Susceptibility)的因素之一;其他還包括環境、性別、靈性、信心。  舉例來說,在成長期中,女孩子12倍於男孩子,容易得進食障礙(Eating Disorder) ,而男孩子大約是女孩子的3倍容易得對立性反抗症(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  所謂“脆弱性”,不是用來推卸責任,而是用來找出有效對策。  舉例來說,進食障礙者不是對自己說:  我是女孩子,所以應該可以得此症。而是需要找出影響自己脆弱度的誘因(比如說,太關注別人如何看自己的體型、過度在意別人對自己身材的批評),然後改變自己的認知。  不但如此,脆弱性跟靈性、信心不一 定有直接關係。世界各地研究數據都告訴我們:成長期的女孩子12倍於男孩子易得進食障礙,並不代表這些女孩子的靈性比男孩子差,或比男孩子更有罪。  6. 基因影響心理狀況 …

    閲讀全文…

  • “聖經輔導”可能結合“專業輔導”嗎?——以抑鬱症為例(徐理強)2023.03.04

    如果華人教會採用“聖經輔導”門派的優點,摒棄它的缺點,同時也探討、瞭解、應用上帝在普遍恩典啟示的疾病成因與治療機制,就可以對抑鬱症的病人提供實際和有效的幫助,完成愛人如己的使命。

    閲讀全文…

  • 如果當年沒有全家移民美國,我的孩子不會有文化適應的問題,也不會染毒;如果我的孩子沒有吸毒,我也不會專研毒品及成癮治療……

    閲讀全文…

  • 聖經有心理輔導學嗎?我們若注意這學科的發展史,就會知道問這問題是犯了時代倒置的毛病。它的基本錯誤,正如我們問:“聖經有電視機或手機嗎?”一樣。這些都是聖經時代還沒有存在的事物。

    閲讀全文…

  •   最近流行雜誌報導,佛洛伊德派心理分析已經落伍,現在的醫生都放棄以“不健全家庭傷害”為心理疾病的解釋,新的趨勢是以遺傳和生理解釋人的行為。所以教會內,也開始有人鼓勵基督徒服用藥物。最近看見一篇文章──徐理強醫師的〈基督徒可能患抑鬱症嗎?〉(《舉目》2005年3月,p.18-19),正是典型的代表作。

    閲讀全文…

  • 所謂聖經輔導,是試圖從聖經的角度,來檢視當事人的問題及影響當事人的因素、制定輔導的目標,並以聖經的方法來改變人。簡言之,根據聖經來解釋人的問題何在,並根據聖經來處理那些問題,以幫助當事人回轉到上帝的方向。

    閲讀全文…

  •   其次,亞當斯、斯賽皮恩、及其跟隨者,應以更寬廣的容忍度接受與自己不同的輔導方式。我們當然相信,耶穌基督是唯一的救贖之道,但我們也確知,成聖的過程及工夫因人而異。不同的問題,需要不同的解決方式。聖經輔導“以一應萬”的策略,是輔導過程美中之不足。

    閲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