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俗化對教會的挑戰(陳宗清)
陳宗清 本文原刊於《舉目》51期 2011年1月,英國倫敦經濟學院退休教授馬丁(David Martin)在新書《基督教的未來》(The Future of Christianity)中指出,目前分析基督教的情形,“世俗化”是最重要的課題。2008年福音派神學家卡森(D. A. Carson)在《重探基督與文化》(Christ and Culture Revisited)一書中也強調,基督教必須首先面對“世俗主義”或“世俗化”。無論歐洲還是北美,基督信仰在20世紀的公眾文化中大為褪色,對於普羅 大眾的影響愈來愈小。 在經過多次宗教戰爭之後,歐洲的社會制度不再由教會主宰,改以“自然法”、“自然道德”和“自然宗教”來支配。(編註)這就是世俗主義,即 “結合相對主義和進化的樂觀主義所揉和而成的各種自然主義”。 美國則在“現代化”的推波助瀾之下,社會輿論基本上倒向人本主義和理性主義,因此“世俗化”的情形也無法避免,大眾文化逐漸與基督教疏離。 “世俗主義”與”世俗化”二詞的重點不同。前者是指肯定各種偏離傳統的現代價值觀,以其為正確的方向;後者則只是描述偏離與轉向的現象,卻未作價值評論。 本文旨在探討,在世俗化的大環境裡,神學如何受其影響;同時,華人教會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中會怎樣受物質主義、消費主義、實用主義或享樂主義的侵蝕,而走上偏離聖經的正途。 一、世俗化帶來屬靈的荊棘 蕭弟兄是某大公司資深主任,思想敏捷,做事積極奮進,誠懇負責。1992年年底,他在佛州受洗成為基督徒,可是世界觀卻沒有明顯的改變,認為以自己的勤勉努力就可以掌握人生的方向與前景。2003年他考量在中國可以享受更舒適的生活──較輕的工作壓力,較佳的股票選項和創業的可能──毅然舉家從美國搬到中國 深圳。然而返國之後,他的美夢破滅,整個人消瘦10多磅。於是,他迫切尋求神的引領,開始學習把生命的主權交在主手中。2006年他們全家再度回美國,在德州一間華人教會靈性獲得更新,價值觀重新確立。 蕭弟兄的信心曾像主耶穌在撒種的比喻中的第三種田地,佈滿了荊棘,嫩麥一長出來就被荊棘擠住,無法正常成長。當今不少教會的信徒正面臨此一危機,荊棘即是來自世界的誘惑。 物質主義的迷惑 在50年代到70年代出生的人,文革的浩劫不僅讓他們對政治運動的無情殘酷感到心寒,也令他們對於在貧困中掙紮心生懼怕,因此,當他們有機會可以積攢財富時,便容易落入金錢的陷阱,無法自拔。 邵弟兄提到自己的經驗時說:“我們搬到新地方的頭一天,就有兩位教會弟兄來探訪,而他們竟然都開著賓士豪華車。我內心想,這是什麼樣的社區啊!”如此看來,基督徒不但在工作上有和同事競爭的壓力,在教會中也有與信徒彼此攀比的問題。如此,要脫離物質的捆綁實在不容易。 毋庸諱言,大多數弟兄姊妹在面臨“什一奉獻”時,都覺得十分為難。魯弟兄表示:“學生時代收入很少,自己都不夠用,怎麼能奉獻?工作之後,領了薪水一計算, 什一的數目實在不少,怎能捨得捐出去?”來自東北的李弟兄,習慣談笑風生,他說:“當窮留學生時,雖然是山溝裡飛出的金鳳凰,但生活相當緊,還必須照顧家 裡的鄉親。等到工作賺了錢,孩子的開銷也不少,上大學的費用更可觀。所以,什一奉獻常是過不去的門檻。”奉獻常是基督徒生命的試金石,也披露物質對人性巨 大的轄制。 實用主義的潮流 中年中國知識分子在成長的歲月中,無論是作紅小兵、紅衛兵,還是入黨,都是因有“好行為”。他們在實踐中體會到什麼是對與錯,習慣“實用”的思想;“有用與否”成了行為取捨的標準。 改革開放以後,中國流行的口號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而所謂的實踐即是指“社會實踐”,因此,在大陸上掀起社會主義新建設的發展,進而為鄧小平的 “貓論”開出坦途。早在1962年,鄧小平就用四川的諺語強調務實的重要,說:“黃貓、黑貓,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貓。”實用主義的觀念指導了過去30年中 國經濟的起飛與壯大。 這種思潮對中國知識分子產生了無形的影響,使他們逐漸拋棄理想主義的意識形態,轉向追求滿足自我的實用道路。即使信主之後,依舊會受實用主義支配,總是想:“信仰可以帶給我什麼利益或祝福”,而不是“我要為信仰付上什麼代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