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與信仰

我的風景,因你不同——我有兩個唐氏綜合症兒(陳良口述/沈琅整理)

教會有些弟兄姐妹對我們說,感謝上帝,苦難是祝福,這是上帝給你們的祝福。我聽了極度生氣,心裡忿忿地想:真是站著說話不腰疼!如果臨到你頭上,看你要不要!

也有一些弟兄姐妹說:如果我是你,就不要這孩子。上帝是祝福人的,祂不會要我們留一個唐氏綜合症的孩子。我也嚇了一跳。

那兩個月,我處在激烈的思想鬥爭中。我的第一反應是:不行,不能要!滿腦子都是將來家裡會多辛苦,負擔會多沉重,外面的人眼光會多麼異樣,以後孩子還會被欺負…… […]

生活與信仰

苦難是必須的嗎?(吳獻章)

約伯並沒有在所受到苦難中得到答案,但經過兩次的“宇宙之旅”及“動物奇觀”後(參《伯》38-41),約伯深感自己的無能及渺小,發現苦難是一個奧秘,而人真正所需的,並不是上帝公義的回應,而是與上帝有一段相遇的歷程。 […]

編者的話

舉目73期——編者的話

本文原刊於《舉目》73期。 文/談妮 耶穌說,在世上,我們有苦難;但我們可以放心,因為祂已經勝了世界。並且,我們對上帝的信心,將使我們在基督裡有平安。我們所擁有的憂愁,也將變為沒有人能奪去的喜樂(參《約》16)…… 吳獻章以約伯為例,說明上帝的安慰,會勝過我們所承受的苦難。華之惠現身說法,在至親身陷卡達冤獄的兩年間,經歷了客西馬尼園的掙扎,體會到“尊崇上帝”。陳良在兩個特殊兒出世的前後,更新自己的價值觀,學習以上帝的眼光評價人,並放下自己的意願,和上帝更親近。 吳蔓玲則說明,人若不怕苦難的欺壓,就能綻放出美麗的光彩,成為他人的祝福。歡欣提醒,苦難使人謙卑,去思考生命的本源。王倩倩孩子染毒的羞辱,反而成為她從事戒癮輔導的呼召。陳培德介紹了楊腓力——這位牧者認為,苦難使人重新建立對上帝的信心。 苦難的另一個面貌,是恐懼、是焦慮,如艾溪對《鳥人》的解讀;苦難也是昨日之夢,是昔日輝煌的荒涼與戰爭的殘酷,如王星然筆下的《布達佩斯大飯店》。但親歷保釣運動的熊璩,卻見證跟隨主的人,苦難不是走向夢碎,而是更新自我認識。 這時,臨風以ISIS為例,說明極端的神學觀,足以造成巨大的苦難;鄧潔明、謝昉勸我們要轉換觀念,不可在錢財上成為牧者的“苦難”。 最後,王愷婷因為 “盼望”,因為基督在十架上的愛,雖然心中有諸多困惑不得解,但仍願意相信,黑夜過後必有天明。

No Picture
流行文化

飛鳥的恐懼——關於電影《鳥人》(艾溪)

墨西哥裔導演亞利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里多(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 1963),因此片在2015年2月22日,獲第8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獎 (best director)。此片亦得了最佳影片獎(best picture),原創劇本獎(original screenplay )及最佳攝影獎(best cinematography),可謂是2015年奧斯卡的最大贏家。
伊納里多一向注重挖掘現代人的生存困境,善於剖析、再現人彼此間的依賴和矛盾,此片元素極為豐富,但導演著墨最多之處,還是在於自我價值不確,及對愛的焦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