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等)。
如此,能建立他
們對教會論有良好的
認識。未來,他們進
入別的教會,特別是
中國許多尚未成形的
教會,將會發揮潛移
默化的作用。曾有離
開的學生,特地回來
詢問有關教會章程的相關事宜。
原來他已被選派成為所屬教會章
程的起草召集人。
我們牧養這一代年輕人的策
略是:開放參與(也必須允許他
們犯錯),使他們有歸屬感。同
時知道這一代學生畢業後,大部
份將成為海歸,因此培養他們,
也是為著將來海歸的各樣需要。
不過,要提醒的是,由於學
生型教會每兩、三年就要同工換
血一次,因此,必須即早找出有
潛力的接捧人培養,跟著現任同
工學習,以免發生同工畢業、青
黃不接的情況,這是我們不斷在
面對並學習的功課。
團隊服事
舊的學生事工是採用一對多
(一個老師
VS
多位學生)的查
經班模式。然而,隨著
85/90
後
學生族群的興起,這種一人牧養、
一言堂威權式的教導,再也無法
引起年輕人的共鳴。無論這一位
老師的查經多麼精彩豐富,神學
多麼“歸正”,多麼有個人魅力,
都無法把人留住──這不是說傳
正確的福音,按正意分解聖經真
理,變得不重要了,這些都是基
本功。
群體互動關係,成為我們教
會一個新的牧養模式。由牧者帶
領多位輔導,輔導再關懷多位核
心同工,形成一個樹狀結構,分
層負責,一起配搭來牧養整個學
生團契。如此,學生接觸到的,
不再是查經班裡的“某一位屬靈
偉人”,而是一群被上帝呼召的
聖徒。
在這個團契裡,他們學習彼
此相愛,各人照所得的恩賜,彼
此服事。這樣的牧養,能帶領出
更成熟,也更堅固的門徒。
善用新媒體
微信,
,
,各樣
mobile devices
,成為牧養年輕一
代不可或缺的工具。
我們從牧師、輔導,到同工
群,幾乎每個人都有智能手機,
都用微信和
。他們可以
打破時空限制,有效地和學生保
持聯絡,並且快速地掌握學生的
動態,常常分享網上的資源,如
靈修筆記、文章、講道視頻、詩
歌、見證⋯⋯等。
心意更新而變化
教會免不了有自己的傳統,
北美華人教會尤有其獨特的文化
及傳統,例如:
◇太怕出錯的決
策 模 式。 傾 向“ 安
全”勝於“正確”
(
play safe
,而非
play
right
),以致對必要
的改變裹足不前。
◇檯面下的中央
極權。權力集中在少
數教會創辦人的手中,長執會做
任何決定都要經過他們的認可。
◇崇尚菁英主義。認為新一
代膚淺,排斥年輕人的流行文化,
無法真心接納他們。
◇僵化的主日敬拜流程。拒
絕改變,包括對詩歌選曲,有一
定的品味要求。
當與基要真理無關的傳統,
成為新一代年輕人事工的阻礙
時,教會領袖要勇敢跨出自己的
安全地帶(
comfort zone
),讓舊
的傳統和思維接受挑戰。只要不
違背真理,我們就不該排斥使用
新的方法和策略,來回應這一代
年輕人的需要。(註)
願上帝使我們的心意更新而
變化,叫我們察驗何為祂善良,
純全,可喜悅的旨意。
u
註
:見《當青春無敵遇上老謀深 算》,《舉目》 61 期。筆者在 此文中,深入分析教會兩代之 間,不同理念的交鋒。 http:// behold.oc.org/?p=14191 。作者任職於密西根州政府
IT
部門,
服事重心為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校園事工。
舉目
BEHOLD
I
Issue 74
I
2015 July
I
29
LCCC
全教會家庭退修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