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舉目
BEHOLD
I
Issue 74
I
2015 July
I
47
Dorcas
攝
時,耶和華又一次向他顯現,應許:“我要把這地
賜給你的後裔。”(《創》
12
:
7
)亞伯拉罕信了,
並在耶和華顯現的地方築壇。
10
年之後,耶和華再次顯現,告訴亞伯拉罕,
他的後裔要像天上的眾星那樣無法數算(參《創》
15
:
5
)。亞伯拉罕又信了。所以,“耶和華就以
此為他的義。”(《創》
15
:
6
)
聖經告訴我們:亞伯拉罕幾十年如一日,“因
著信,就在所應許之地作客,好像在異地居住帳棚”
(《來》
11
:
9
),甚至連墓地都要花錢向當地人
購買。然而,因為他信的,“是那叫死人復活、使
無變為有的上帝”(《羅》
4
:
17
),所以他的信
並不落空。在他百歲高齡時,上帝應許他的
兒子以撒出生,而且“從一個彷佛已死的人
就生出子孫,如同天上的星那樣眾多,海邊
的沙那樣無數”(《來》
11
:
11-12
)。這就
是他信靠上帝的結果。
使徒保羅告訴我們:“如今常存的有信,
有望,有愛。這三樣,其中最大的是愛。”
(《林前》
13
:
13
)信、望、愛,是基督徒信
仰生活中極其重要的三個屬靈要素。最基本
的是“信”,最長久的是“望”,最大的是
“愛”。如果沒有從上帝那裡來的信心,信
徒就不可能產生持久的盼望。若是沒有信心,
以及這個信心帶來的永恆盼望,信徒就不可
能領受上帝所賜予的超越時空的愛,就無法
戰勝生活中必然遭遇的困難和壓力,更無法
用上帝的愛去挽救這個罪惡世界上的人。
亞伯拉罕“在無可指望的時候,因信仍
有指望”(《羅》
4
:
18
)。盼望越來越多的
基督徒,能夠不斷地領受上帝所賜的信心,
在生活中認識和經歷上帝的信實,以此成為
生命的根基。
當然,基督徒都是蒙恩的罪人,而且生
活在世俗社會中,所以信心常有反覆,生活
中也會有軟弱。然而,我們不必為過去的失
敗而灰心,人永遠達不到上帝的標準(摩西
和以利亞也有失敗的時候,也曾經求死),
上帝會成為我們的幫助和保障。
“我信!但我信不足,求主幫助”(《可》
9
:
24
),願此成為信徒一直不斷的禱告。
u
註:
1.
老子《道德經》
25
章。
2.
聖經中雖然多次提到“上帝後悔”,但那是用擬人
化的語氣,描述上帝希望人類悔改,不願意人類沉
淪的心情。
3.
《舊約聖經背景註釋》(臺灣校園書房出版社),
P.
40
。
作者畢業於上海華東化工學院,現居瑞士蘇黎世。